302.《中国抗癌协会肠道微生态技术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2023)要点
(2023-11-11 08:22:11)
标签:
肠道微生态技术整合诊治 |
《中国抗癌协会肠道微生态技术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2023)要点
摘要
肠道微生态(IM)的多样性和生物功能与各种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并逐渐向临床转化。较传统方法,采用粪菌移植(FMT)、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基因工程细菌等微生态治疗策略在难治性艰难梭菌感染(CDI)、炎症性肠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疾病的治疗有更好的疗效。肠道微生物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反应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通过检测肠道菌群能够及时发现疾病相关的菌群异常,对预防和治疗疾病都有重要的意义。IM维持宿主免疫系统功能,在控瘤药物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
1
目前,IM检测方法主要有16S rRNA测序、元基因组测序和基于纳米孔测序的全长基因测序。16S rRNA测序相对简便,成本较低,元基因组测序涵盖范围更全面,能鉴定微生物到菌株水平。元基因组测序指对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的基因组进行高通量测序,除细菌外,还可覆盖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2
2.1
2.2
2.3
3
IM可在防御感染中发挥作用,化疗会造成机体微生物组的破坏,增加微生物侵入性感染风险,恢复IM组成是降低该风险的潜在策略。
3.1
相关的呕吐及黏膜炎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是治疗中的主要不良反应,预先判断化疗药物可能导致的呕吐对患者整体治疗具重要意义。
3.2
相关的持续性腹泻化疗相关性腹泻(CRD)是肿瘤患者治疗后常见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治疗推荐:
4
随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广泛开展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病原微生物感染、抗生素耐药对移植工作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4.1
移植前预处理包括大剂量化疗方案(如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以及带有全身照射的方案(如环磷酰胺/全身照射方案)易损伤肠黏膜上皮细胞,使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4.2
系统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常用于allo-HSCT中治疗感染性并发症,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可能会抑制肠道菌群中保护性梭菌,但在停止抗生素治疗后能迅速恢复微生物群多样性。
5
肠道菌群失衡可导致allo-HSCT患者合并感染、疾病复发、GVHD并可能延迟免疫重建,缩短总体生存期。allo-HSCT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因素均可能影响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改善allo-HSCT后肠道菌群的策略主要包括调整抗生素、使用益生菌或益生元、FMT等。
5.1
益生菌策略包括直接注入胃肠道内一种或多种有益微生物菌株,可通过经结肠镜或保留灌肠实施。益生元是难消化化合物,通常是低聚糖,在影响共生细菌代谢方面具优势。益生元可口服或给予胃内营养补充。
5.2
胃肠道是急性GVHD常见的靶器官,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均可累及,上消化道急性GVHD主要表现为厌食消瘦、恶心呕吐,下消化道急性GVHD表现为水样腹泻、腹痛、便血和肠梗阻,下消化道急性GVHD与移植后非复发相关死亡密切相关。一线治疗为糖皮质激素,最常用甲泼尼龙。若判断为糖皮质激素耐药,需加用二线药物,并减停糖皮质激素,如判断为糖皮质激素依赖,二线药物起效后减停糖皮质激素。
6
FMT是重建IM的有效方法,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处理以后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恢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实现肠道内外疾病的治疗。其途径包括经口服粪菌胶囊,经鼻胃管、鼻空肠管、胃十二指肠镜、肠镜及造瘘口给予粪菌悬液等,新的FMT途径经内镜结肠植管通过普通肠镜检查至回盲部,沿活检孔插入经内镜结肠植管将粪菌悬液送入导管至回盲部,这种新的移植途径相比于传统的移植途径,更加简单经济,并且可以全结肠给药,方便短期内多次重复的治疗。
6.1
FM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依赖于供体,作为FMT的生产原料,合适的供体筛选及管理程序至关重要,这样才能保证供体生物安全性。
6.2
肠道菌群检测的结果可用于指导FMT的实施,FMT效果往往是由疾病特点,供体和患者的生理状态及菌群特点决定的。
6.3
FMT通过对患者的肠道微生态重建以达到对疾病的治疗和改善。由于其成分复杂且高度依赖于供体捐赠的样本,FMT在各个适应证里的作用机制和实现的效果并不相同。提升FMT的治疗效果,可以从供体以及患者两个方面切入,寻求两者的最佳组配。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抗癌协会肠道微生态技术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2023)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中国肿瘤临床》2023年第18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