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诊断相关分组或诊断-治疗打包支付方式下急性脑梗死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建议》(2023)要点
(2023-03-02 09:41:36)
标签:
诊断相关分组诊断-治疗打包支付方急性脑梗塞 |
《诊断相关分组或诊断-治疗打包支付方式下急性脑梗死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建议》(2023)要点
【摘要】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我国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规范诊疗行为、降低人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和保障医保基金顺利运行的重要举措。实行诊断相关分组(DRG)和诊断-治疗打包(DIP)支付是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1]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强调“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的制度安排。
1
1.1
DRG是根据患者年龄、疾病诊断、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方式、病症严重程度及转归和资源消耗等因素,将患者分入若干诊断组。
1.2
1.2.1
1.2.2
1.2.3
1.2.4
专家建议:
脑梗死诊疗过程中,应熟悉 DRG/DIP 支付方式的基本概念和要点。
临床医生应重视树立成本意识,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诊疗,杜绝违规行为。
2
2.1
在急性脑梗死的救治过程中,绿色通道是院内救治的第一关键环节。绿色通道建设可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目前DGR/DIP支付管理仅在住院患者中实施,急诊和门诊的覆盖政策仍在完善中,但仍应重视急诊绿色通道脑梗死患者诊断分类与特殊治疗操作项目的记录。
2.2
在DRG/DIP支付方式下,为更好地契合医保系统的差异化付费,急性脑梗死主要诊断和并发症或合并症诊断格式应严格规范。
2.2.1
2.2.2
诊断时避免“高编高靠”:
及时与病案编码部门沟通:
2.2.3
2.2.3.1
2.2.3.2
2.3
DRG/DIP支付方式倡导医疗资源合理使用,限制过度诊疗。因此,急性脑梗死诊疗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平衡提高诊疗质量的同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矛盾。目前,严格遵循临床指南和实施临床路径被认为是平衡这项矛盾的重要手段。
2.3.1
2.3.2
一般处理:
神经保护剂:
其他治疗:
传统医药:
急性期并发症及其他情况处理:
早期康复治疗:急性期病情稳定时可行早期康复训练,随后可视情况转康复科或相关康复机构治疗。
加强医患沟通。
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
2.3.3
2.3.4
专家建议:
虽然DGR/DIP支付方式尚未在急诊和门诊实施,仍建议在急诊绿色通道规范填写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相关操作,有利于未来支付管理的完善。
急性脑梗死的住院管理应遵循国家指南,实施临床路径,规范用药,严格把握退出临床路径指征和出院标准。
3
3.1
3.2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专家建议:
临床医生和病案编码员应熟悉急性脑梗死ICD-10诊断编码,病案首页填写和编码应由临床医师和编码员共同完成。
病案首页的诊断填写应优先基于责任血管和病因分析。不能明确责任血管和病因的脑梗死,可根据脑梗死灶部位给予诊断,或将特殊类型的脑梗死作为主要诊断。
病案首页中应完整填写特殊治疗、操作和手术。
4
4.1
4.2
专家建议:
应结合国家指南和患者病情,规范门诊和二级预防用药和影像学评估及随访,不推荐无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及评估。
5
专家建议:
应用卫生经济学工具,对医院的数据质量、医疗行为等进行监测分析,适时解决DRG/DIP支付方式下对创新技术临床应用受抑、疾病结局重心偏移、患者主观感受医疗质量降低等问题。
6
本专家建议为处在医保政策改革关键时期的临床医生、医保管理人员和药物经济学专家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疗、医保结算和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了参考。尽管DRG/DIP支付方式对患者诊治、医院和专科发展以及国家控制医疗费用均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目前医疗机构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始关注 DRG/DIP支付方式下临床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临床医生对DRG/DIP支付方式依然认识不足;病案首页填写不规范,导致入组困难或不能正确入组,医保支付出现偏差;各地区同一组别的疾病医疗费用支付差别较大;在急性脑梗死诊疗方式日新月异的环境下,没有及时更新DRG/DIP支付方式,导致不同治疗手段支付医疗费用区分度不明;如何充分体现医护人员高技术含量的合理收费条目(如在急诊绿色通道开展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规范收费等)和减少急诊抢救收费盲区(如设立急性脑梗死急诊抢救综合收费标准和门诊二级预防收费规范等)等。希望DRG/DIP支付方式能不断推动医改进一步深入,形成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医保支付体系,造福广大患者。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诊断相关分组或诊断-治疗打包支付方式下急性脑梗死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建议》(2023)编写〕
(本专家建议刊登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3年第1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