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慢性髓性白血病诊疗指南(2022年版)》要点
(2022-05-01 15:51:50)
标签:
慢性髓性白血病诊疗 |
一、概述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一种以髓系增生为主的造血干细胞恶性疾病。CML全球的年发病率为(1~2)/10 万,占成人白血病总数的15%~20%,各个年龄组中均可发生;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中位诊断年龄在亚洲国家偏年轻(40~50 岁),欧美国家年长(55~65 岁),男女比例约1.41,自然病程为3~5年,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使CML的病程彻底改观,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CM已经成为一种慢性可控制的肿瘤。
二、诊断标准
(一)诊断。
如果患者出现白细胞(WBC)增多或伴脾大,外周血中可见髓系不成熟细胞,应高度怀疑CML。存在Ph染色体和/或 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是诊断CML的必要条件。
(二)鉴别诊断。
疑诊CML时,需注意患者有无其他疾病史(如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特殊服药史、妊娠或应激状况。如果 WBC增多不能以类白血病反应解释,需要进行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检查,鉴别是否为CML或其他髓系增殖性肿瘤等疾病。
1.
类白血病反应:
2. 髓系增殖性肿瘤。
(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3)骨髓纤维化:
三、疾病分期和危险度分层
(一)疾病分期。
CML的疾病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慢性期(CP)、加速期(AP)和急变期(BP)。大部分CML患者就诊时处于CP,常隐匿起病,约20%~40%的患者没有症状,在常规检查时发现白细胞计数增多,也可以表现为疲劳、体重下降、盗汗、脾大、贫血或血小板增多。有些患者没有经过CP就以BP就诊,大部分CP患者自然病程3~5年内即可发展为进展期(AP和BP)CML。疾病的进展伴随着临床表现的恶化及严重的贫血、血小板减少与脾大所带来的相关症状。约70% BP 患者转变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20%~30%转变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ML的分期标准见表1。
(二)CP患者的疾病危险度。
目前,常用的评分系统为Sokal和ELT(S EUTOS long termsurvival)积分,均以临床指标作为与CML相关生存期的预测因素,计算公式如表2所示。研究显示,ELTS 积分的年龄权重低于Sokal,对高危组的长期结局预测更准确。
四、临床表现
超过85%的患者发病时处于慢性期,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查体或偶然发现血常规异常或脾大。典型症状包括乏力、低热、盗汗、左上腹胀满、体重下降等症状。查体可触及肿大的脾脏,或腹部B超显示脾大。如果疾病处于加速期或急变期,病情恶化,常伴有不明原因的发热、骨痛、脾脏进行性肿大等症状。
五、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WBC增多,可伴有血红蛋白下降或血小板增多。外周血白血病分类可见不成熟粒系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二)骨髓形态学。
增生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可伴有巨核细胞系增生,相对红系增殖受抑。
(三)细胞遗传学分析。
以显带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可见Ph染色体。
(四)分子学检测。
外周血或骨髓标本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确认存在BCR-ABL融合基因。如果BCR-ABL融合基因为阴性,需检测JAK2、CARL和 MPL突变等髓系增殖性肿瘤相关的基因突变。
六、治疗
2000年后,针对CML发病机制中关键靶分子BCR-ABL融合蛋白研发上市的首个TKI 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开启了CML的靶向治疗时代。二代TKI(如尼洛替尼、达沙替尼、博舒替尼和拉多替尼)、三代 TKI(如普纳替尼)的陆续面世,加快和提高了患者的治疗反应率和反应深度,有效克服了大部分伊马替尼耐药,也为伊马替尼不耐受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使致命的CML成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疾病。
(一)CP患者的一线治疗。
国际上推荐的CP患者一线TKI包括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博舒替尼和拉多替尼。CML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版)推荐的药物及其用法包括伊马替尼 400mg/d或尼洛替尼600mg/d 或氟马替尼600mg/d 或达沙替尼100mg/d。
CML的治疗目标包括延长生存期、减少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和获得无治疗缓解(即停药)。一线TKI的选择应当在明确治疗目标基础上,依据患者的疾病分期和危险度、年龄、共存疾病和合并用药等因素选择恰当的药物。中高危患者疾病进展风险高于低危患者,适合选用二代TKI作为一线治疗。对于期望停药的年轻患者,选择二代TKI有望快速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DMR),达到停药的门槛。对于年老和或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一代TKI 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而二代TKI相关的心脑血管栓塞性事件、糖脂代谢异常和肺部并发症可能是致死性的不良反应,特别需要谨慎使用。
(二)TKI治疗期间的疗效监测。
疾病监测已成为TKI治疗中密不可分的组成,它不仅用于评估患者体内白血病负荷的变化,判断治疗反应,还有助于保证治疗的依从性,发现早期耐药,预测远期疗效,指导个体化治疗干预,并降低总体治疗费用。TKI 治疗期间的监测包括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学和ABL激酶区突变反应分析。
(三)治疗反应。
CML患者的治疗反应包括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标准见表3。
TKI用于一线治疗时,在重要时间点根据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监测的指标,欧洲白血病网(ELN)推荐(2013年版)将患者疗效分为最佳、警告和失败,见表4。
ELN推荐(2020年版)更强调各个时间点分子学反应的重要性,并且TKI一线和二线治疗反应评估标准统一共用一个。相同的观点是,达到“最佳”反应的患者预示持久获得良好的治疗结果,可维持原治疗;达到“失败”的患者疾病进展和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需要及时转换治疗;“警告”则是处于二者之间的灰色地带,患者需要密切监测,一旦达到“失败”标准,应尽快转换治疗方案。
(四)二线TKI治疗。
ABL突变类型是选择二线TKI的首要指标,见表5。伊马替尼耐药患者中只有20%~50%存在ABL突变,而绝大多数突变对两种二代TKI用药的敏感性并无差异或者并不清楚有无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患者的疾病分期、年龄、共存疾病及药物不良反应来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对于C患者,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均可选择,而对于进展期患者,达沙替尼更有优势。如有肺部疾病、出血病史以及正在接受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的患者,尼洛替尼可能更为合适。
(五)无治疗缓解。
对于已经取得长期、稳定、深层分子学反应的CML-CP患者,停用TKI、追求无治疗缓解(TFR)可以视为一个新的治疗目标。虽然已有数版欧美国家TFR 指南的公布,但很多问题尚未解决。由血液病专家和CML患者倡导者(部分有停药经历)组成的欧洲指导组,以患者为中心,旨在指导患者的治疗选择(包括TFR),帮助建立
更好的医患关系,并满足患者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六)进展期患者的治疗。
针对AP和BP患者,伊马替尼推荐初始剂量为600mg/d或800mg/d,尼洛替尼为400mg每日2次,达沙替尼为70mg每日2次或140mg每日1次。关于进展期患者的治疗,分为未曾使用过TKI的和在TKI治疗中由CP疾病进展至AP或BP的2种。所有BP患者和未获得最佳治疗反应的 AP 患者均应在TKI或联合化疗获得反应后推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附录 1: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诊治流程图
附录 2: 慢性髓性白血病诊疗指南(2022 年版)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慢性髓性白血病诊疗指南(2022年版)》编写〕
(本指南源于医脉通网站,出处:国家卫健委官网,制定者:国家卫健委。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