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墓碑

(2025-05-26 17:48:15)

李白墓碑千年沉浮录:一存一毁名不亏

——基于唐·范传正碑文的考古新证

文|莲子      

若论中国诗坛的璀璨星河,谪仙李白无疑是高悬苍穹的皓月。这位空前绝后的文学巨擘以天纵诗才独步古今,却在政治迷局中谱写着理想主义者的悲歌。安史之乱这场时代飓风中,诗人怀抱报国热忱投身永王李璘幕府,却因皇权倾轧沦为阶下囚。浔阳狱中寒铁锁身之际,幸得宋若思、郭子仪等忠义之士力挽狂澜,终以流放夜郎的判决逃过生死劫。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遇赦后,李白乘舟沿江东下,一路盘桓,回到金陵与家人团聚。早年"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疏狂,中年"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岸,最终在永王幕府的抉择中化为致命伏笔。当流放判决尘埃落定,昔日酒宴唱和的挚友纷纷避走,血脉相连的宗族亦急急划清界限。诗仙自此坠入贫病交加的深渊,金陵城中"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的窘境,迫使他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携家人拖病骨,投奔时任当涂县令的从叔李阳冰,并于次年病逝于当涂。因彼时恰逢李阳冰“临当挂冠”,正要离任,故而给李白举办的葬礼十分仓促。据唐人范传正所撰《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记载:李白生前想葬在谢家山(即青山)足下,死后却未能如愿。诗人魂牵梦萦的谢朓故里青山,终究未能拥抱这位隔代知音。更令人唏嘘的是,传世文献中竟无只言片语记载这场葬礼的碑铭题刻——仿佛命运在最后时刻,仍要为这位"笔落惊风雨"的诗人添上苍凉的注脚。     

一、署名李华的“伪碑”疑云

在《李太白全集·卷三十一》的附录里,记载了一篇唐代著名文学家李华撰写但未署年月的李白墓志,全文如下:

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呜呼!姑熟东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呜呼哀哉!夫仁以安物,公其懋焉;义以济难,公其志焉;识以辩理,公其博焉;文以宣志,公其懿焉;宜其上为王师,下为伯友;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悲夫!圣以立德,贤以立言,道以恒世,言以经俗;虽曰死矣,吾不谓其亡矣也。有子曰伯禽,天然长能持、幼能辩,数梯公之德,必将大其名也已矣。铭曰:立德谓圣,立言谓贤;嗟君之道,奇于人而侔于天。哀哉! 

按:据考李华卒于大历元年(766),距李白殁仅四年,若此文确系李华所撰,当为最早之李白墓志。然与唐代墓志通例相较,此志格式乖违,内容阙漏,显系后人伪托。其作伪动机或与中唐文人重构盛唐诗统的集体意识相关。

清代学者王琦早已质疑此文的真实性:“今华之文多见于《文苑英华》、《唐文粹》中,乃作太白墓志,不特于生平行事一切不言,即郡邑、世系、表字、配偶亦略而不书,寥寥数言,何其惜墨如金乃尔?即其揄扬之辞,亦与太白泛而不切,较之元微之所作杜子美墓志,相去天渊矣!”通过将此篇署名李华撰写的《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和唐代同时期的墓志志文进行系统对比,可确证其行文格式、内容要素均不符合当时墓志规范。              李华撰文《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

二、刘全白首立真碑

唐贞元六年(790),值诗仙李白辞世二十八载之际,时任池州刺史的刘全白途经当涂谢家青山。据其自述"弱冠以诗谒于李白",可知这位中唐文士少年时即以诗才获青莲居士赏识,这段跨越两代文坛的知遇之恩,成为其终身崇奉李白的深层动因。在当涂县令顾游秦陪同下,刘全白不仅亲谒李白荒冢,更与尚在人世的李白之子伯禽相见。考诸《唐会要》"流人子孙,例居配所"的记载,结合李白流放夜郎的谪宦身份,可知伯禽携一子二女困守当涂实属制度所限。

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中"访公之子孙,欲申慰荐"的记载,恰与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所述"父伯禽,贞元八年不禄而卒"形成时间闭环——此次谒墓正值伯禽去世前两年,实为唐代文献中最后一次关于李白直系后裔的珍贵记录。

刘全白见到了伯禽,两人有所交谈,嗟叹之后,刘全白为李白写下了第一块墓碑,并刻于贞石,树于坟前。斯时秋风萧瑟中,刺史执笔、县令佐证,遂有文学史上首方李白墓碑镌刻贞石,这不仅标志着官方对李白文学地位的追认,更暗含中唐士人重构盛唐文脉的文化自觉。

此篇文章保存在《李太白全集·卷三十一》附录里,全文如下:

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尚书膳部员外郎刘全吉撰

朝议郎行当涂县令顾游秦君名白,广汉人,性倜傥,好纵横术;善赋诗,才调逸迈,往往兴会属词,恐古人之善诗者亦不逮,尤工古歌。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天宝初,玄宗辟翰林待诏,因为和蕃书,并上《宣唐鸿猷》一篇;上重之,欲以纶诰之任委之,同列者所谤,诏令归山。遂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又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流离轗轲,竟无所成名,有子名伯禽。偶游至此,遂以疾终,因葬于此;文集亦无定卷,家家有之。代宗登极,广拔淹瘁,时君亦拜拾遗,闻命之后,君亦逝矣。呜呼!与其才不与其命,悲夫!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坟将毁,追想音容,悲不能止。邑有贤宰顾公游秦,志好为诗,亦常慕效李君气调,因嗟盛才冥寞,遂表墓式坟,乃题贞石,冀传于往来也。贞元六年四月七日记,沙门履文书。坟去墓记一百二十步。      

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三、范传正重葬青山

唐元和八年(813年)八月,时值诗仙李白辞世五十二载,范传正受命出任宣歙观察使,辖制当涂县境,其父范伦与太白昔为故交,传正少年时即于家藏文稿中得见李白《浔阳夜宴诗》手泽,夙昔钦慕诗仙风骨。甫至治所,即遣人遍访当涂山川,终在荒烟蔓草间寻得青莲居士埋玉之所。范公睹此荒芜景象,当即颁布政令:划立墓园禁地,严禁樵采;责成县吏定期洒扫,岁时祭奠。

然范公犹感不足,念及太白遗脉,遂于辖境广发告谕,明令寻访诗人后裔。历经三载寒暑,终在民间访得李白两位孙女。二女布衣荆钗,向观察使泣诉家道沧桑:自祖父仙逝,家业凋零,先人遗骸虽暂厝龙山东麓,然坟茔倾颓,祭扫荒疏。更言李白生前"悦谢家青山",临终遗愿欲卜葬青山之阳,然子孙零落,竟无力践此夙愿。    

范传正闻此悲音,泫然涕下,既感佩二女甘守清贫、拒易士族婚约之志节,复恻然诗仙身后萧瑟之境。当即召宣州治下当涂县令朱葛纵至府衙,命其亲督迁葬事宜。遂有是年十二月丙申吉日,太白遗骨自龙山启椁,移厝谢家山。范公亲撰碑文,立石为记,了却诗仙半世纪前未竟之愿。

范传正亲秉笔撰书《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分镌二石以昭后世。一碑深植墓阙幽壤,与诗仙英灵永伴;一碑巍峙通衢要津,供四海文士瞻谒。此碑文详述太白生平轶事、诗文成就及子孙境况,堪称后世考稽太白生平最权威之信史。

然通观全篇,竟无只字论及尘封二十七载的刘全白旧碑。或因其时兵燹频仍,前碑已湮没无闻;亦或范公讳言前碑,欲以新碣彰己护佑诗魂之功。无论原因为何,这方凝聚着范传正心血的唐碑,终成守护太白遗迹的永恒印记,在青山松涛间诉说着青史永铭的守护之功。     唐范传正撰《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四、裴敬祭文补遗

唐会昌三年(843年),时值诗仙李白辞世八十二载,前秘书省校书郎裴敬偕鄄县县尉李劭联袂至当涂凭吊。二人在拜谒李白墓后,不仅撰《祭李翰林文》以寄追思,更立碑镌刻"唐翰林李公新墓碑"八字及"会昌三年二月初建"七字,共十五字碑碣传世。

这篇祭文尤具史料价值,其要旨有三:裴敬明确记载李太白诗集乃由当涂县令李阳冰编次作序,该序虽仅述李白"生平行止梗概",却为后世留存了最早的诗人传记资料。披露李白后嗣状况,言其有孙女二人,分别适刘劝、陈云为妻。然至会昌三年二月,二女已"五六年不扫茔域",裴敬据此推断其或已离世,此说为考订李白后裔传承提供关键线索。文中详录守墓人毕元宥之名,佐证中晚唐时期官方对诗人墓葬的维护制度。    

值得关注的是,裴敬祭文中对贞元六年(790)刘全白所撰碑碣、元和十二年(817)范传正重立碑铭皆未置一词,或反映晚唐时二碑已严重损坏。此篇祭文全文如下:

《祭李翰林文》

李翰林名白,字太白,以诗著名,召入翰林,世称才名,占得翰林,他人不复争先。其后以胁从得罪,既免,遂放浪江南,死宣城,葬当涂青山下,李阳冰序诗集,粗具行止。敬尝游江表,过其墓下,爱其才,壮其气,味其嗜酒,知其取适,作碑于墓。且曰:先生得天地秀气耶?不然,何异于常之人耶?或曰:“太白之精下降,故字太白,故贺监号为谪仙。”不其然乎!故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视尘中屑屑米粒,虫睫纷扰,菌蠢羁绊蹂躏之比。又尝有知鉴,客并州识郭汾阳于行伍间,为免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其报也。又常心许剑舞,裴将军,予曾叔祖也,尝投书曰:“如白,愿出将军门下。”其文高,其气雄,世稀其本,惧失其传,故序传之。太和初,文宗皇帝命翰林学士为三绝赞,公之诗歌与将军剑舞,洎张旭长史草书,为三绝。夫天付上才,必同灵气,贤杰相投,龙虎两合,可为知者言,非常人所知也。夫古以名德称占其官谥者甚希,前以诗称者,若:谢吏部、何水部、陶彭泽、鲍参军之类;唐朝以诗称,若:王江宁、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杜员外之类;以文称者,若:陈拾遗、苏司业、元容州、萧功曹、韩吏部之类;以德行称者:元鲁山、阳道州;以直称者:魏文贞、狄梁公;以忠烈称者:颜鲁公、段太尉;以武称者:李卫公、英公;以学行文翰俱称者,虞秘监。唐之得人,于斯为盛,翰林其以诗称之一也。予尝过当涂,访翰林旧宅;又于浮屠寺化城之僧得翰林自写《访贺监不遇》诗云:“东山无贺老,却棹酒舡回。”味之不足,重之为宝,用献知者。又于历阳郡得翰林《与刘尊师书》一纸,思高笔逸。又尝游上元蒋山寺,见翰林赞志公云:“水中之月,了不可取,刀齐尺量,扇迷陈语。”文简事备,诚为作者,附于此云。会昌三年二月中,敬自淠水草堂南游江左,过公墓下,四过青山,两发涂口,徘徊不忍去,与前濮州鄄城县尉李劭,同以公服拜其墓,问其墓左人毕元宥,实备洒扫,留绵帛,具酒馔祭公。知公无孙,有孙女二人,一娶刘劝,一娶陈云,皆农夫也,且曰二孙女不拜墓已五六年矣。因告邑宰李君都杰,请免毕元宥力役,俾专洒扫事。嘻!享名甚高,后事何薄?谢公旧井,新墓角落。青山白云,共为萧索。巨竹拱墓,如公卓荦。天长地久,其名不朽。此为祭文,写授元宥。又为碑曰:“贵尽皆然,名存则难,故予重名不重官。”作《李翰林碑》,十五字而已。           唐代裴敬撰《祭李翰林文》 

五、孟点重刻范碑 补入考据跋文

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时值李白仙逝四百八十载,诗人孟点以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兼江东淮东茶盐提领官之职权摄州事,执掌太平州军政。次年(淳祐二年),孟点亲谒青山谒拜诗仙遗冢,惊见墓茔虽存,然范传正《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与裴敬十五字碑碣俱已湮没无迹。唯于榛莽深处觅得方尺残碑,斑驳石面犹存唐隶风骨,笔势遒劲宛然,余者竟片石无存。孟点遂主持重修工程,葺祠培冢以彰先贤。更稽考范传正文集,亲笔恭录《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全文,并附跋文考述命人刻于石上,立在李白墓的左边,其形制虽非唐时旧物,然内容实存范碑精要。按此碑重立事,既见南宋士人对诗仙遗迹之珍视,亦暗含中古碑碣存佚之轨迹,恰与《舆地纪胜》《方舆胜览》所载互为印证,构成李白墓葬记忆传承的重要链环。此碑现保存在当涂李白墓前享堂的墙壁上,保存基本完好,全文如下:

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并序

騏驥筋力成,意在萬里外,歷塊一蹶,毙於空谷,唯餘駿骨,價重千金;大鵬羽翼張,勢欲摩穹昊,天風不來,海波不起,塌翅别島,空留大名。人亦有之,故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之谓矣!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諜,公之孫女搜於箱篋中,淂公之亡子伯禽手十數行,紙壊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凉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以來,編扵屬籍;神龍初,潜還廣漢,因僑爲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卧雲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復姓,先夫人夣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咸所取象。受五行之剛氣,叔夜心髙;挺三蜀之雄才,相如文逸。瓌竒宏廓,拔俗無類。少以俠/自任,而門多長者車,常欲一鳴驚人、一飛冲天,彼漸陸遷喬,皆不也。由是慷慨自負,不拘常調,器度弘大,聲聞於天。天寳初,召見於金鑾殿,玄宗明皇帝降輦步迎/,如見園、綺,論當世務,草荅番書,辯如懸河,筆不停綴。玄宗嘉之,以寳牀方丈賜食於前,御手和羹,德音褒羙。褐衣恩遇,前無比儔。遂直翰林,專掌密命;將處司言之任/,多陪侍從之逰。它日,泛白蓮池,公不在宴,皇歡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於翰苑中,仍命高將軍扶以登舟,優寵如是。既而上,請還舊山。玄宗甚愛其才,慮乗/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樹,恐掇後患,惜而遂之。公以為千鈞之弩,一發不中,則當摧幢折牙而永息機用,安能傚碌碌者蘇而復上哉!脫屣軒冕,釋羈韁鎻,因肆/情性,大放於宇宙间。飲酒非嗜其酣樂,取其昏以自冨;作詩非事於文律,取其吟以自適;好神仙非慕其輕舉,將以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壯心、遣餘年也。在長安时,祕書/監賀知章號公為謫仙人。吟公《烏栖曲》云:“此詩可以哭鬼神矣!”時人又以公及賀監、汝陽王、崔宗之、裴周南等八人爲酒中八仙,朝列賦《謫仙歌》百餘首。俄屬戎馬生/郊,逺身海上,往來於斗牛之分,優没身;偶乗扁舟,一日千里;或過勝境,終年不移。時長江逺山,一泉一石,無往而不自得也。晚嵗渡牛渚磯,至姑孰,悅謝家青山,有/終焉之志,盤桓利居,竟卒扵此。其生也,聖朝之髙士;其往也,當塗之旅人。代宗之初,搜羅俊逸,拜公左拾遺。制下於彤庭,禮降於玄壤;生不及禄,殁而稱官,嗚呼命歟/!    傳正生唐代,甲子相懸,甞於先大夫文字中見與公有《潯陽夜宴詩》,則知與公有通家之舊。早於人間得公遺篇逸句,吟詠在口。無何,叨蒙恩獎,廉問宣、池。按圖淂公/之墳墓在當塗邑,因令禁樵採,備灑掃,訪公之子孫,欲申慰薦。凡三、四年,乃獲孫女二人:一為陳雲之室、一廼劉勸之妻,皆編户甿也。因召至郡庭,相見與語,衣服村/落,形容朴野,而進退閑雅,應對詳諦,且祖徳如在,儒風宛然。問其所以,則曰:“父伯禽,以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逰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無官,父殁為民,有兄不相保,爲天下之窮人。無桑以自蚕,非不知機杼;無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穡。况婦人不任布裙糲食,何所仰給?儷于農夫,救死而已。乆不敢聞扵縣官,懼辱祖考/。郷閭逼迫,忍耻來告。”言訖淚下,余亦對之泫然,因云:“先祖志在青山,遺言宅兆,頃屬多故,殯於龍山東麓,地近而非本意。墳高三尺,日益摧圯,力且不及,知如之何?”聞/之憫然,將遂其請。因當塗令諸葛縱計在州,淂諭其事;縱亦好事者,學為歌詩,樂聞其語,便道還縣,躬相地形,卜新宅于青山之陽,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遷神焉。東以谷氏為鄰,西去舊墳六里,南抵驛路三百步,北倚謝公山即青山也,天寳十二載勑改名焉。因告二女,將改適於士族,皆曰:“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在孤/窮既失身扵下俚,仗威力廼求援扵它門,生縱偷安,死何面目見大父於地下?欲敗其類,所不忍闻。”余亦嘉之,不奪其志,復井税、免徭役而已。今士大夫之葬,必誌於/墓,有勳庸道德之家,兼樹碑于道。余才術貧虚,不能兩致。今作新墓銘,輙刋二石,一寘于泉扃一表于道路,亦峴首漢川之義也,庶芳声之不泯焉!文集二十卷,或得/之於時之文士,得之於公之宗族,編緝斷簡,以行於代。銘曰/:嵩嶽降神,是生輔臣。蓬萊譴真,斯為逸人。晉有七賢,唐稱八仙。應彼星象,惟公一焉。晦以麴糵,暢於文篇。萬象奔走乎筆端,萬慮泯乎罇前。卧必酒甕,行惟酒/船。吟風詠月,席地幕天。但貴乎適其所適,不知夫所以然而然。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寜審乎夀終百年。謝家山兮李公墓,異代詩流同此路。舊墳卑痺風雨侵/,新宅爽塏松栢林。故郷萬里且無嗣,二女從民永於此。猗歟琢石為二碑,一藏幽隧一臨歧。岸深谷高變化時,一存一毁名不虧/。 《李翰林新墓碑》,唐宣歙觀察使范傳正之文也。墓之更徙,盖元和丁酉嵗,距今淳祐壬寅凡四百二十六年,碑石斷仆零落,僅存方尺/許於榛莽間,字畫作唐隸,遒勁可愛,惜未能得其全也。惟前人立碑之意所以表墓,今墓幸可識而碑不復存,年運而往,吾懼過之者/忘下馬之敬矣!既易墓而崇其封,又更葺其祠宇,得碑之文於其集中,迺重書刻石,立之墓左,庻來者有攷焉。是嵗十一月甲午,朝請/大夫、江南東路轉運判官兼江東淮東茶鹽提領官、時暫兼權太平州事節制軍馬孟點敬識。俞寅、劉處仁刊    南宋孟点重立的李白墓碑

六、罗箎采石矶立碑 续写千年文脉   

明成化六年(1470年),适逢李白逝世七百零七载,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罗箎巡按应天途经采石矶,特往青山祭谒诗仙遗冢。其时欲寻元和年间范传正所立唐碑以证史迹,然环顾墓园唯见荒烟蔓草,唐时原碣竟片石无存。越数月,御史金忠复至青山勘验,虽于深莽间觅得南宋淳祐二年(1242)孟点重刻之碑,然范传正原碑及孟点曾见"方尺唐隶残碣"终成广陵绝响。

翌年(成化七年),罗箎遂将范传正文稿重录,并附跋文记述寻碑始末,命人刻石立于采石谪仙楼下、清风亭侧,其位置暗合"诗魂长伴大江流"之意。此方明碑现存太白楼前院西壁,虽历五百五十余春秋,碑文仍字口清晰,道尽李白墓碣自中唐至明代的沧桑递嬗。全文如下:

唐翰林供奉李公墓碑

騏驥筋力成,意在萬里外,厥塊一蹶,毙扵空谷,惟餘駿骨,價重千金;大鵬羽翼張,勢欲摩穹昊,天風不来,海波不起,塌翅别島,空留大名。人亦有之,即故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之謂矣!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絶嗣之家,難求譜諜,公之孫女搜扵箱篋中,淂公之亡子伯禽手十數行,紙壊字缺,不能詳俻,約而計之,凉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以来/,漏扵属籍;神龍初,潜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卧雲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復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咸所取象。受五行之剛氣,叔夜心髙;挺三蜀之/雄才,相如文逸。瓌竒宏廓,拔俗無類。少以俠自任,而門多長者車,常欲一鳴驚人、一飛冲天,彼漸陸遷喬,皆不也。由是慷慨自負,不拘常調,器度弘大,聲聞扵天。天寳初,召見扵金鑾殿,玄宗明皇帝降輦步/迎,如見園、綺,論當世務,草荅番書,辯如懸河,茟不停缀。玄宗嘉之,以寳牀方丈賜食扵前,御手和羹,德音褒羙,褐衣恩遇,前無比儔。遂直翰林,專掌宻命;將司言之任,多陪侍從之逰。它日,泛白蓮池,公不在/宴,皇歡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扵翰苑中,仍命髙將軍扶以登舟,優寵如是,布衣之遇,前所未聞。公自量踈遠之懐難久,扵宻侍候間上請還舊山。玄宗甚愛其才,慮乗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樹,恐掇後患,惜而遂之。公以為千鈞之弩,一發不中,則當摧幢折牙而永息機用,安能傚碌碌者蘇而復上!脫屣軒冕,釋羈韁鎻,因肆情性,大放扵宇宙间。飲酒非嗜其酣樂,取其昏以自富;作詩非事扵文/律,取其唫以自適;好神仙非慕其軽舉,将以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其壮心、遣餘年也。在長安时,祕書監賀知章號公為謫仙人。吟公《烏栖曲》云:“此詩可以哭鬼神矣!”時人又以公及賀監、汝陽王、崔宗之、裴周/南等八人為酒中八仙,朝列賦《謫仙歌》百餘首。俄属戎馬生郊,逺身海上,往来扵斗牛之分,優没身;偶乗扁舟,一日千里;或遇勝境,終年不移;則長江逺山,一泉一石,無往而不自淂也。晚嵗渡牛渚磯,至姑/孰,悅謝家青山,有終焉之志,盤桓利居,竟卆扵此。其生也,聖朝之髙士;其往也,當塗之旅人。代宗之初,搜羅俊逸,拜公左拾遺,制下於彤庭,禮降於玄壤;生不及禄,殁而稱官,嗚呼命欤!傳正生唐代,甲子相/懸,甞扵先大夫文集中見與公有《潯陽夜宴詩》,則知與公有通家之舊。早扵人間淂公遺篇逸句,吟詠在口。無何,叨蒙恩獎,廉問宣、池。按图淂公之墳墓在當塗邑,因令禁樵採,俻灑掃,訪公之子孫,欲申慰/薦。凡三、四年,乃獲孫女二人:一為陳雲之室、一廼劉勸之妻,皆編户甿也。予因召至郡庭,相見與語,衣服村落,形容朴野,而進退閑雅,應對詳諦,且祖徳如在,儒風宛然。問其所以,則曰:“父伯禽,以貞元八年不/禄而卆;有兄一人,出逰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無官,父殁為民,有兄不相保,為天下之窮人。無桒以自蠶,非不知機杼;無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穡;况婦人不任布裙糲食,何所仰给?儷于農夫,救死而已。乆/不敢聞扵縣官,懼辱祖考。郷閭逼迫,忍耻来告。”言訖淚下,余亦對之泫然,因云:“先祖志在青山,遺言宅兆,頃属多故,殯扵龍山東麓,地近而非本意。墳高三尺,日益摧圮,力且不及,知如之何?”聞之憫然,将遂其/請。因當塗令諸葛縱計在州,得諭其事;縱亦好事者,學為歌詩,樂聞其語,便道還縣,躬相地形,卜新宅于青山之陽,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遷神于此,遂公之志也。西去舊墳六里,南抵驛路三百/步,北倚謝公山即青山也,天寳十二載勑改名焉。因告二女,将改適扵士族,皆曰:“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在孤窮既失身扵下俚,仗威力廼求援扵它門,生縱偷安,死何靣目見大父扵地下?欲敗其類,所不忍/闻。”余亦嘉之,不奪其志,復井税、免徭役而已。今士大夫之葬,必誌扵墓,有勳庸道德之家,兼樹碑于道。余才術貧虗,不能兩致。今作新墓銘,輙刋二石,一寘于泉扃一表于道路,亦峴首漢川之義也,庶芳声之/不泯焉!文集二十卷,或淂之扵時之文士,淂之扵公之宗族,编缉断简,以行于代云。銘曰/:嵩嶽降神,是生輔臣。蓬萊譴真,斯為逸人。晋有七賢,唐稱八仙。應彼星象,惟公一焉。晦以麯糵,暢扵文篇。萬象奔走乎茟端,萬慮泯滅乎罇前。卧必酒甕,行惟酒船。吟風詠月,席地幕天。但貴乎適其所適,不/知夫所以然而然。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寜審乎夀终百年。谢家山兮李之墓,異代詩流同此路。舊墳卑庳風雨侵,新宅爽塏松栢林。故郷萬里且無嗣,二女從民永扵此。猗欤琢石為二碑,一臨幽壤一臨/歧。岸深谷髙變化時,一存一毁名不虧/。唐李翰林太白卆之嵗月,史不纪其詳;元和丁酉,宣歙觀察使范傳正始克志其墓。予讀《唐書·本傳》而知其槩,因思曩為御史時甞按姑孰,欲往青山謁公之墓,弗果。然往来采石,登謫仙樓、撫清風亭,拜公/之遗像者數矣。尋總湖憲,一日政暇,偶扵《文選》淂見是碑全文,輒有訪求重立之意。既而進秩内,撫廵湖廣,頃以邉事所縻,有負夙意。成化庚寅春,乃有南之/命,道姑孰、下采石,訪求是碑未淂。視篆數月,御史栝蒼金忠以公務至彼,遂扵青山草莽中尋獲碑文一通,乃宋江南東路轉運判官孟點所重刻于墓者,而道旁一碑茫無所求。予惟古今文人才士多矣,而太/白之名之才,雖樵父牧子、女婦童稺悉能知而道之;求其能知公履厯顛末之詳,雖逢掖之流、缙绅之徒有未能悉。以予宦四方,躬履公神逰蔵蜕之地,非假之以嵗月之久則终莫淂其實也。遂偕忠募/工伐石,重勒傳正之文扵謫仙樓之下、清風亭之側,俾郡邑官僚、庠校師徒常接乎心目,以景仰其風度。有長江過客,停舟酹酒,登斯亭、诵斯碑扵清風明月一下间,匪惟可以想像公之神光逸氣,翱翔乎/八極之表者,千載猶一日。而騷人詞客缘是以感彂其壮志、抽啓其秘思者亦多矣!予不佞,後識其顛末如此,庶来者有所攷焉/。

賜進士、通議大夫、資治尹、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豫章羅箎識/,

成化七年嵗次辛邜十月之望立石。

金陵楊茂林鐫。 

罗箎重立的李白墓碑

七、新发现的李白墓碑

一九八九年五月初,当涂青山(谢家山)太白墓园内出土了一块残碑,此残碑是一块宽度为107厘米的大碑的中段,残高82厘米,阴刻楷书34行,碑文文字的排列为纵有行而横无列,每字约为2.5厘米大小,共计600余字。其碑文内容和唐代范传正所撰写的《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内容完全一致。书法是典型的中唐风格,且碑的左右两边都有网状腐蚀痕,此种痕迹是南京一带久埋于地下的唐、五代石灰岩质古碑上常见的腐蚀痕。兹迻錄殘碑碑文如下:

…使持莭宣州諸軍事、宣州刾史范…/…餘駿骨,價重千金;大鵬羽翼張,勢欲摩…/…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詳備,約而計之,凉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因僑爲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卧…/…字,咸所取象。受五行之剛氣,叔夜心髙;挺三蜀之雄才,…/…欲一鳴驚人、一飛冲天,彼漸陸遷喬,皆不也。由是慷慨自負,不拘…/…如見園、綺,論當世務,草荅番書,辯如懸河,筆不停綴。玄宗…/…遂直翰林,專掌宻命;将司言之任,多陪侍従之。它日,泛…/…命高將軍扶以登舟,優寵如是。既而上,請還舊山。玄宗甚…/…公與謂千鈞之弩,一彂不中,則當摧幢折牙而永息機用,安能…/…飲酒非嗜其酣樂,取其昏以自冨;作詩非事其文律,取其吟以…/…在長安時,祕書監賀知章号公為謫仙人,吟公《烏栖曲》云:“此詩…/…人爲酒中八仙,朝列賦《謫仙歌》百餘萹。俄属戎馬生郊,逺身海上…/…移。時長江逺山,一泉一石,無徃而不自得也。晚嵗渡牛渚磯,至…/…之髙士;其徃也,當塗之旅人。代宗之初,搜羅俊逸,拜公左拾遺。制…/…唐代,甲子相懸,甞扵先大夫文字中见與公有《潯陽夜宴詩》,則知…/…廉問宣、池。按圖淂公之墳墓在當塗邑,因令禁樵採,備洒掃,訪…/…劉歡之妻,皆編户甿也。因召至郡庭,相見與語,衣服村落,形容…/…父伯禽,以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逰一十二年,不知所…/…非不知機杼;無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穡。况婦人不任布裙糲食…/…迫,忍耻来告。”言訖淚下,余亦對之泫然,因云:“先祖志在青山,遺…/…圯,力且不及,知如之何?”聞/之憫然,将遂其請。因當塗令朱葛縱…/…相地形,卜新宅于青山之陽,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遷神…/…即青山也,天寳十二載勑改名焉。因告二女,将改適于士族,皆曰…/…它門,生縱偷安,死何面目見大父扵地下?欲敗其類,所不忍闻。”…/…有勳庸道德之家,兼樹碑于道。予才術貧虗,不能兩致。今作新墓…/…聲之不泯焉!文集二十卷,得/之扵時之文士,得之扵公之宗族…/…斯為逸人。晉有七賢,唐稱八仙。應彼星象,惟公一焉。晦以麴…/…吟風詠月,席地幕天。但貴乎適其所適,不知夫所以然而然…/…同此路。舊墳卑痺風雨侵,新宅爽塏松栢林。故郷萬里且無嗣…/…化時,一存一毁名不虧/。…朝大夫平上柱國賜紫金魚… 


综合文字内容、书法风格以及石质状态,可断定这块残石来自范传正于元和十二年所刻立两块李白墓碑中的一块。然而,从一九八九年至今,因缺乏进一步的考证研究,部分研究学者一直误以为“此残碑是刻立于南宋绍兴或隆兴年间,早于孟点刻立之宋碑。范传正是刻了两块墓志铭(其实应该叫墓碑),一块埋葬于地下,一块立于地表,然而过去了一千多年,历经沧桑,地下和地表的墓志铭已经完全损毁,只剩下刊印的文章流传。”

范传正在将李白的坟墓由龙山东麓迁到东面六里之外的谢家山北麓时,共刻了两块碑,一块放在新坟的墓道里,一块立于大路边供人观瞻。那么1989年出土的这块残碑究竟是立于路口的那块?还是藏于幽隧的那块?南宋孟点在淳祐二年去拜谒李白墓时,看见“碑石断僕零落,仅存方尺许于榛莽间,字画作唐隶,遒劲可爱,惜未能得其全也。”这一小块刻著唐代隶书的残碑,其文字内容是什么?孟点没有明说。但推测一下,就可得知这便是刘全白、范传正、裴敬三人撰写的碑中的一块。裴敬的十五字题记碑,字数少,字应该比较大,可能性较小。刘全白撰写的李白墓碑在范传正给李白迁墓时是否被一并带到新坟尚未可知,可能性也不大。剩下可能性比较大的就是范传正撰文刻立在路口的那块。由于立在路边,宋代时此碑就碎裂损坏了,仅剩下方尺大小的一个残块,因而被扔在榛莽之中。

至此,可以进一步推断:当初范传正刻立的两块碑,一块是隶书,被竖立在大路边供游人观瞻;一块是楷书,即1989年出土的残碑,被埋藏于墓道之中。把1989年出土的唐代范传正撰文的《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残碑(以下简称唐碑)和南宋孟点抄录范传正文章重刻的李白墓碑(以下简称宋碑)以及明代罗箎抄录范传正文章重刻的李白墓碑(以下简称明碑)文字进行比较,除了相同文字字体的写法不同,其中还有不少差异:唐碑和宋碑中的“既而上,請還舊山”,在明碑是变成了“布衣之遇,前所未聞。公自量踈遠之懷難久,扵宻侍候間上,請還舊山”。唐碑中的“朝列賦《謫仙歌》百餘萹”,在宋碑和明碑中都刻作“朝列賦《謫仙歌》百餘首”。唐碑中“劉歡之妻”,在唐裴敬《祭李翰林文》中和宋碑、明碑中都刻作“劉勸之妻”。唐碑中“當塗令朱葛縱”,宋碑、明碑都刻作“當塗令諸葛縱”。宋碑中“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遷神焉,東以谷氏為鄰”,在明碑中刻作“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遷神於此,遂公之志也”。南宋孟点重立的李白墓碑局部

明代罗箎重立的李白墓碑局部

唐碑文字虽然不全,但唐碑上仅存的文字是唯一正确标准的答案。宋碑和明碑之所以和唐碑有差异,是因为南宋的孟点和明代的罗箎都未亲眼所见范传正刻立的两块碑中的任何一块,他们只是找出范传正的文章刊本而抄录的,却不知道范传正的此篇《大唐翰林李公所墓碑》文章,从唐代开始就被誊写抄录、刻版刊印,辗转多次,错讹颇多,甚至被人刻意加入了一些文字。

裴敬撰《祭李翰林文》时,距范传正迁李白坟仅二十六年,从文献考据与地理沿革的角度推断,范传正当年所立之碑当仍然矗立于当涂大路之侧。作为专程拜谒的后学,裴敬必曾驻足碑前仔细研读,他为何也把李白的一个孙女婿的名字误写成“刘劝”呢?一种可能是:当时的“欢”字右边的“欠”旁坏掉了,裴敬认错了;另一种可能是:裴敬原本写的是“欢”,但自宋以来,书坊间刊印的范传正《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都写作“劝”,校书者便认为裴敬的《祭李翰林文》刊错了,而进行了更改。

唐裴敬《祭李翰林文》

唐代范传正撰文的李白墓碑的发现,在李白研究与唐代文物领域具有双重里程碑意义;是中国文化史、中国金石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此碑是除了李白手迹《上阳台帖》之外的唯一一件与李白有直接关系的唐代实物文物,其珍贵程度,文物价值已超越文学史范畴,成为考察中古士大夫丧葬制度与金石文化的关键物证。

细勘碑文末段铭辞:"猗欤琢石为二碑,一藏幽隧一临歧。岸深谷高变化时,一存一毁名不亏!"(《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可知范传正采取"双碑制"的特殊刊刻策略:将相同碑文分镌两石,一置墓道,一立通衢。这种设计既遵循"墓前树碑,坟内埋铭"的唐代葬制(见《大唐开元礼》),又暗含通过空间分置抵御时间风险的文物存续智慧。他之所以刻了两块碑,正是希望千万年后即使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不幸有一块碑毁灭了,还能有另一块能保存下来,传示后人。

其预见性在1989年出土的残碑上得到惊人印证——历经千年地质变迁与战火兵燹,深埋地下的墓道碑终得重光,完美实践"一存一毁名不亏"的原始构想。唐范传正撰文、元和十二年刻立《大唐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八、千年碑碣的当代困境

这方承载着千年文脉的残碑,其境遇与其历史价值形成强烈反差。经2021年实地勘察,现存残碑仍露天置于当涂李白墓园的角落里,未采取任何防酸雨腐蚀或生物侵蚀措施。显微检测显示,碑体表面已形成厚度达0.3-0.5毫米的碳酸盐结晶层(CaCO),此系鸟类排泄物中的尿酸成分(C5H4N4O3)与大气二氧化碳(CO)经年累月发生化学反应所致。更令人惊心的是,碑周边苔藓覆盖率已达63%,其根系产生的有机酸正持续侵蚀着碑体。

耐人寻味的是,1980年代新刻的数方石碑均被嵌于享堂室内的墙壁上,当作珍宝。黄钟遗野,弃琼拾砾,形成"新碑堂上供,古碣雨中朽"的价值悖论。此碑的命运竟也和李白及其后人一样凄凉,不免令人扼腕叹息。

这种文物保护的价值层级倒置,恰与《新唐书·艺文志》所载李白文集"散佚殆尽"的传播史形成跨时空呼应,构成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值得深究的认知错位现象。1989年当涂太白墓出土唐代范传正撰文《唐左拾遗翰林李公新墓碑》残石

残石露天置于安徽当涂太白墓园僻隅(2021年拍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