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骆俨林孺总兵墓志铭(安溪林孺)
(2025-02-25 12:40:50)分类: 墓志铭 |
【清】骆俨 林孺总兵墓志铭(林孺)
林孺总兵墓志铭
赐进士第、荣禄大夫、镇守云南楚、姚、蒙、景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同知、加三级、姻侄骆俨顿首拜撰;
进士出身、文林郎、知湖广房县事、姻弟王璋顿首拜书并篆额。
澎湖已平,将军施琅(施公)筹台湾之策未定,公适入见,施公曰:“台湾之事试为我尽言之。”公曰:“台敌大创之后,众心惶惑,若尽归其伤残俘馘,使其知圣天子之命将军出征,有不杀之仁,因而抚之,可成事矣。”
施公从之,台湾旋即归顺。每逢疑难,施公皆以付公。为善后计,施琅留公于台湾一年乃归。所至之处,去后人皆思之。前后叙功,累授至左都督,赐敕传袭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仍记余功二次,军功记录二次,迁台湾镇游击。
康熙四十年(1701年)冬召见,赐鞍马,谕荐举贤能,皆被擢用。镇黔十载,任使以诚。常消患于未萌,苗猓怀服。公去黔岁余,安笼境内,洞苗相攻,当事失策,黔人于是益思公也。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冬,以老病乞休。既上疏,有旨调福建海坛镇总兵官,疏入,上以情词恳切,予原官致仕。公之欲乞休也,知旧劝止,公皆谢之。夫孰能于品望方隆之时,而有归隐山林之思?公真乃当时之楷模,后世之典范矣。
铭曰:“维公懋绩,在楚与闽,秉钺黔右,鸿庇我人。进退有节,伊古纯臣。侯山之阳,妥公之灵,大昭明德,肄于孙子。”
襄事孤子天赐、成琮、天育、天麟、天庆、天懿同泣血稽颡。
期服孙源、浔、润、澄、滉同稽首勒石。
晋水兴殖堂刻。
泉州人名录(林:三卷)
/qzh178.htm
林孺(1639~1710年),字世德,号凤山,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安溪来苏里(今湖头竹山)人。早岁失父母,也无服内堂亲。时值明清易代,地方不宁。他彷徨于山海之间,备历艰辛。
林孺状貌魁梧,膂力过人,豪迈精干有大志,弱冠即习知兵法,被承恩伯周全彬募为部属。清康熙三年(1664年),任千总职,初驻延平,康熙七年(1668年),移驻湖广。十二年,平西王吴三桂反,林孺随大军进讨,攻克岳州七里山,立下战功。由于他熟悉水战,奉令带领水军前锋进攻洞庭湖。当时吴三桂在水面密布木桩,牢牢系住巨舰。他督率小快艇,点燃烈火,冒烟直进,烧毁敌舰,血战十七次,克复岳州。后奉调回福建。
二十二年,林孺随靖海侯施琅进军台湾,攻克海坛坛、金门、厦门等岛,又拿下澎湖三十六个岛屿。这时,主帅施琅对收抚台湾的策略尚未制定,值林孺入见,向他征询意见。林孺说:“台敌大败之后,人心惶惑,我方可把俘虏中的伤残者全部放回,让他们知道我皇上命将军出征,要实行不杀之仁,以此招抚,大事可成矣!”施琅欣然采用,台湾果然很快归顺。林孺迁台湾镇游击,此后施琅留他在驻军中办理善后工作一年。当时在台当官的,满三年即调内陆,他秩满时,圣祖以该地重要,再予留任三年,擢升粤省督标参将。不久,他被召见,升湖广宝庆协副将,数月后,升贵州安笼总兵官。四十年冬,他被召见,谕荐贤举能,所举皆被擢用。
四十四年,林孺以老病请退休,上疏前已有调补福建海坛总兵官的命令,疏至,准原官致仕。林孺以前后战功议叙,累授至左都督督、荣禄大夫,给拜他喇布勒哈番,敕世袭。家居五载,因病逝世。赐祭葬,由三男林天育承袭世职。
林孺(1639—1710年),字世德,一字孝若,号凤山,明末清初安溪县来苏里人(今湖头竹山)。崇祯十二年已卯(1639年)生,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