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锦里林氏族谱

(2024-12-02 11:24:31)
分类: 林氏
锦里林氏族谱



乾隆本《锦里林氏族谱》之一:有趣的海沧新发现|二三一记
2024-05-11 18:49:15 来源: 圭海四记 福建  举报

本文为圭海四记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圭海四记专注于闽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记录以海沧为中心的龙同海地区的文史现象,因地域及见识局限,难免主观臆断,欢迎指教、批评。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余少时尤爱读史,故自号春秋,然所读皆不精;十年前,改习方志,闭门造车自得其乐;近来,颇好识谱,盖补方志不足,亦有乐趣,奈何旧谱难觅,所得不丰。

今借得锦里林胜勇珍藏的乾隆本《锦里林氏族谱·林澹垒公家谱》,发现新知无数,特摘录一二共飨其成。

一、肇基锦里为五世仙童,为何追溯始祖至天福?
          锦里谱载,宋德祐二年(1276),林天福由漳浦迁泉州同安县嘉禾里石湖“诘戎御侮”;元至元十七年(1280),升授沿海招讨使署漳州路总管军民并管府尹,“遂相颜兴祖基,名花园,始居之(漳州)”;元至元十八年(1281),授武略将军,世袭上千户侯。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天福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七岁,之后长子德庆、长孙兴义先后承袭上千户侯,仍署漳州路管军民。元至大二年(1309),德庆过世,葬于海沧“沐渎保青礁村帝厂后壁山”。
注曰:从天福到德庆,生时、死后所居皆与青礁颜氏有关,或许是某种意念的隐隐作用,才使得林氏最终落户到了海沧?
         至治年间(1321-1323),兴义胞弟兴智由漳城正式徙居金沙(地名林厝井)。是时,海沧地区新移民活跃度高,所到之处百废待兴、生机勃勃。兴智的到来,或许是因为被派任某职,又或许是为了能陪伴父亲左右,最后竟扎根于此。至正二十五年(1366),兴智买得“沐渎保石囷村李森地”一所重新安葬了林天福,至此,武略将军上千户侯林氏祖墓便正式定基海沧了。
          至正间,兴智子天从和天应由金沙向北徙居石囷,进入明代永乐年间后,天从仙童再迁锦里,从此,林氏在海沧的最大根据地锦里正式成型。尽管林天福后裔播迁各处,但真正能形成巨族,并保留林天福、林德庆等祖墓者,似乎只有锦里林氏一支,故而锦里以林天福为始祖,与天福两位兄长天牗天用共同构成南宋末进士林琼宗派下的三足鼎立之势。

二、宋元海沧三明星:沐渎、中栅和吴惯

        在林氏祖墓葬地中,除去山水田园的记载外,计有三个村以上的行政地名,沐渎保、吴惯保、中栅保:如始祖天福葬“沐渎保石囷村”,二世德庆葬“沐渎保青礁村”,三世兴智与子天从合葬“沐渎保石囷村”,三世妣白氏与长媳沙氏葬“吴惯保东坑山”,五世仙童夫妻合葬“中栅保欧垅山”,六世澹垒葬“中栅保金沙后埭头”。
这三个保,乃宋代海沧的三个明星地名,比海沧、青礁等更早出彩。
          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定稿的《元丰九域志》,在描述海沧所在的龙溪县时,仅罗列了六个地名,“海口、峡口、清远三镇;吴惯、沐渎、中栅三盐团”,这其中海沧竟占到了4/6,分别为海口镇和吴惯、沐渎、中栅盐团。起初,笔者根据吾贯社、沐渎岭,推测吴惯、沐渎在海沧,不曾想锦里谱不但明确归属,甚至也道出了各自大致的位置。而中栅保,可谓是锦里谱带来的最大惊喜。
           崇祯《海澄县志》卷七兵防志「兵防考」载,“宋时濒海有中栅寨,而海口濠门有宁海寨”;明《备倭记》卷上载,“漳州之中栅寨则在龙溪中栅保,沿海寨则在漳浦南诏坞,今为诏安县,共宁海寨在海口镇外濠门,盖绍定二年漳守李勋请建也”。如此,考虑到沐渎盐团、宁海寨的位置,中栅保应该位于后井以东沿海较为合理,只是指代何处仍需再考。
          注曰:栅若读shan,和钟山在官话中相当接近,但作为沿海水寨,不宜内缩于海湾之内。又吴惯地名,有多个出处用字皆如此,可见坊间偶传的“吾贯”源自五个人家应是讹传。

三、石峰岩或在元代以前便已存在?
          石峰岩,位于蔡尖尾山钟山村境内,最早见载于乾隆版《海澄县志》,另依钟山蔡氏耆老口传,其始建年代为明清之季,现存旧物也未发现明以前的相关信息。
         但锦里谱四世天从,却载有,“按公于元顺帝至正间,自金沙徙居石囷村,与弟天应公喜舍弥勒佛三尊,另田一段、山一所,充入石峰岩作香火之费”。按此,石峰岩或可能早于元代便已存在。
注曰:天从由金沙迁居石囷,即捐香火之资,此举可能是针对石囷村发起的答谢。而石囷村范围内,曾有一所颇有影响力的寺院,名曰“云峰院”,此石峰岩也可能是云峰的误写。

四、补入一名安边馆通判日“来日升”

       安边馆作为巡海道派驻海沧的镇抚机构,在海澄县设立之前,实质上已在海沧实行了与县一级相当的准行政管理。其最高主事官为福建八州府的通判,每半年轮值一人。但因资料遗失,县志中仅记录了寥寥数名安边馆守官而已。
         锦里谱十世树德,“嘉靖三十三年癸丑,漳郡驻劄安边馆兴化府通判公讳日升旌表善士于公之门”,按崇祯《海澄县志》卷六「安边馆通判驻札海沧历官」“来日升,浙江萧山人,兴化府通判,三十二年正月任”。两记录对比,莫非来日升任期有一年之多?或许有一方记录有误吧。

五、何山兜,因城而名“山兜城”
         按锦里谱,四世天从生男四,各自开基立派,“长曰仙保,未成人而卒;次曰仙童,始迁锦里,是为锦里始祖;三曰僧童,迁居山兜城,是为山兜城始祖;又娶漳郡陈氏…生男一,曰仕童,迁山头,是为山头始祖”。
         此山兜城,多次在锦里谱中出现,五世僧童作为山兜城林氏始祖,其妣刘氏卒葬“石囷西坑山”,或说明山兜城即在石囷附近。又九世清源娶“何山兜何伯器女”,十世景硕三女“适山兜”,十一世欲达次女“适山兜城何家”,从山兜、何山兜何氏、山兜城何家综合推断,此山兜城应指何氏聚居的山兜,俗称“何山兜”,位于今海沧农场境内的何山兜社(亦称禾山兜、河山兜)。
        又十一世存仪“夫妻合葬山兜上磘山上磘椅园中”,十二世应明“葬在山兜前埔雷公石边”,山兜既然包含了上瑶、前埔雷公山,那么其位置可能远大于今日的海沧农场,覆盖到了古楼农场的范畴,山兜或指文圃山余脉包围着的山坳内。
         山兜之所以称为山兜城,与其境内曾有一座土堡有关,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卷三十海澄县·土堡载有“长屿堡、何山堡、石囷保、钟林尾土楼、登瀛土楼、青礁土楼,俱在一二三都”,又崇祯《海澄县志》卷七城堡补充道,“何山堡,乡人何伯岗所筑,今稍颓”。以此观之,何山堡应建于明万历以前,估与长屿堡同期,均为嘉靖末年为抵抗倭寇所建,故而山兜也被称为山兜城,至于僧童被称为山兜城始祖,可能是嘉靖以后的通称。

六、苏林位置

          按嘉靖《龙溪县志》载,一二三都辖有十七社,其中未明地点之一便有“苏林社”。按乾隆《海澄县志》卷十九「庵」记有苏林庵,“在窟里社之南”,窟里社或指海沧农场内的田厝窟,旧时有顶窟、中窟、下窟等地名。按锦里谱,十世景德妣苏氏卒葬“山兜苏林堡马厝山覆鼎”,可知苏林保就在山兜范围内,马厝山或指马山,那么苏林应位于田厝窟与马垅之间。

七、吕宋大屠杀
            崇祯《海澄县志》卷十四「寇乱」载“万历三十年,华人在吕宋者为吕宋王所杀,计捐二万五千人,为澄产者十之八”。又,澄志记录了两名海澄人命丧其中,其一为进士谢宗泽姊妹谢八娘的夫婿江光彩,而锦里谱则增加一人,十三世启泌,“因在吕宋,值番乱殁于吕宋”。

八、慈济南北宫
           按清光绪杨浚所著《白礁志略》载,慈济宫有东西南北四宫之说,又按崇祯《海澄县志》卷十三「宫祠」“祀吴真人,在青礁为东宫,而白礁为西宫”,南宫和北宫则鲜少记录。锦里谱墓葬处常却提及之:
十三世启元,“葬在北宫前,北宫即六社庵,长园社边也”。
十三世启嶶“越(康熙)乙酉,夫妻合葬在后山尾南宫石路边”。
十三世尔大之妣郑氏,“与姑合葬在后山尾南宫后”。
十三世尔魁“葬在南宫后”。
           崇祯《海澄县志》卷十五「庵」载,“六社庵,在马垅亭,祀吴真人”;道光八年《慈济北宫碑记》载,“吾乡有六社宫,大观毓秀,文圃分灵,匾曰‘慈济北宫’,奉祀保生大帝,法壤肇兴宋代”,此六社庵即慈济四宫之一的北宫,位置在马垅、长园、徐坑之间,今已重修,美轮美奂。

九、钟山蔡氏或来自角美镇蔡店村仓里社
          按锦里谱十世树德世叙载,“十世祖讳树德,原名日伟,号锦原,谥纯轩…娶钟林美仓里蔡体附之次女谥顺慈,生于正德十二年丁丑八月廿五日酉时”,于钟林美之后又加仓里(同沧里),莫非其指代二者有某种关系?在龙海区角美镇蔡店村沧里社的蔡氏崇本堂里,有一块树立于光绪四年(1878年)的重修碑记,上有重修者捐银记录,曰“肇桂偕弟纯泰捐银肆佰伍拾员…相官捐银陆员、钟林美房共捐银壹佰零贰员”。就凭“钟林美房”四字,似可明确钟山蔡氏与沧里蔡氏的从属衍派关系。沧里蔡氏开基祖为文烈公,系龙溪县开漳始祖蔡彧的九世孙,于北宋初年从角美洪岱迁往临近的沧里。



乾隆本《锦里林氏族谱》之二:海沧的社和姓|二三二记
2024-05-12 17:48:29 来源: 圭海四记 福建  举报

本文为圭海四记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圭海四记专注于闽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记录以海沧为中心的龙同海地区的文史现象,因地域及见识局限,难免主观臆断,欢迎指教、批评。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余少时尤爱读史,故自号春秋,然所读皆不精;十年前,改习方志,闭门造车自得其乐;近来,颇好识谱,盖补方志不足,亦有乐趣,奈何旧谱难觅,所得不丰。

今借得锦里林胜勇珍藏的乾隆本《锦里林氏族谱·林澹垒公家谱》,发现新知无数,特摘录一二共飨其成。


        作为元朝的官绅阶层,锦里林氏早期几世的通婚对象大多为海沧外乡的同类官宦。直到第三世兴智的女儿,才正式开启了与本地人联姻的序幕,之后,海沧的乡社及姓氏便在锦里谱中逐渐丰富起来:

三世兴智女适“金沙周家”(约元至正)。
五世仕童娶“青礁岐隐女”(生洪武)。
六世澹垒娶“金沙周护之女”(生洪武)。
八世竹窓娶“东坑谢敏爱女”(生正统)。
注曰:金沙周、青礁颜、石塘谢(含东坑)都是元代以前便已在海沧定居的家族,与之通婚说明锦里林氏已然落地生根且在当地具备一定影响力。

九世毓秀娶“山磘周氏”(生成化);
九世潜轩娶“鼎美窓内刘氏”(生成化);
九世约庵继娶“篮尾薛氏”(生成化);
九世确垒娶“隆兴王氏”(生弘治);
九世清源娶“何山兜何伯器女”(生成化)。
注曰:山磘周氏,在谱中也称周山瑶,即今周瑶。鼎美窓内刘氏为笔者首见,暂无更多资讯。篮尾薛氏,按石仓李氏族谱写作蓝尾,二者皆是林尾的闽南话借词,即今贞庵村兰尾社。隆兴,指囷瑤村西宁坑社,在谱中,嫁娶地名多用隆兴,葬地描述多用西宁坑,又温厝村的宁坑出土有嘉靖年间立碑的

        《龙兴亭填库市园碑》,隆兴或为龙兴的演变,只是后来隆兴成为西宁坑专属。何山兜,按锦里谱,山兜范围极广,冠以何姓系指山兜何姓聚居的中心区。

十世景德继娶“水头黄氏”(生嘉靖),又娶“新安曾氏”(生嘉靖);
十世树德娶“钟林美仓里蔡体附之次女”(生正德),继娶“海沧河角洪廷器长女”;
十世景立娶“鼎(美)柯氏”,再娶“长屿提与御讳挺之姑”(生正德);
十世景硕娶“院前颜氏女”(生正德)。
十世景硕长女“适衙里周次溪”,三女“适山兜”。
注曰:水头,未知是否指代今石塘水头社。鼎美在锦里谱中出现频繁,且姓氏多种多样,至少包括刘、柯、胡、庄、陈、黄等姓,其中刘姓来自其境内的窓内,柯姓来自后柯,庄姓来自上路,陈姓来自路墘,黄姓估来自埭头,其大部分到今日都自成一社。正德~嘉靖间,衙里的出现说明金沙周氏此时在四社周范围内应已形成多个独立的社。

十一世玉器娶“徐坑徐氏”(约嘉靖);
十一世存畏娶“栖栅郑氏魁文长女”;
十一世存泰娶“鼎美胡三轩姪”(生嘉靖);
十一世存集娶“莲华陈献墀妹”(生隆庆);
十一世存时娶“新安邱氏”(生嘉靖);
十一世存同娶“山兜城北门施氏”;
十一世存晦娶“吴灌邑椽卢心蔸妹”(生嘉靖);
十一世存教娶“青礁黄仁昭女”(生嘉靖)。
十一世欲达长女“适西宁坑王家”,次女“适山兜城何家”;
十一世存谨长女“适石囷典史颜辉恕”(约万历),三女“适山仰庠生陈献宁男”(约万历);
十一世存养长女“适东屿柯家”(约万历);
十一世存时次女“适新安张家”(约万历);
十一世存晦长女“适新安许家”(约万历)。
注曰:栖栅,非海沧辖区,只因出现频率较高特予以摘录,其原为今白礁村潘厝社的某一片区,后来也被当作是潘厝社的通称,因广州十三行行首潘振承世居于此而闻名,但在锦里谱中,栖栅在明代主要为郑氏聚居地,进入清代后才开始出现潘姓。莲花陈氏,系东孚地区规模较大的家族之一,在海外亦有分布。吴灌卢氏,按姓氏可知其来自吾贯六社之一的庙兜,与海沧很多姓氏祖先多有交集,只是后来人口数量不大,而慢慢降低了影响力。青礁黄氏,可能来自青礁黄娘前社,今属白礁村,或为杨志《慈济庙记》中与吴真人一起埋瓦的黄驭山族人。西宁坑王家,与前述“隆兴王氏”同指一处,前者是俗称,后者是雅称,俗者是日常称谓,雅者是墓碑、族谱常用。山仰陈氏,在锦里谱最早出现在万历年间,与山仰陈氏自称始祖为明末陈罗曹并不匹配,应更早定居海沧才是。与鼎美、山兜代表一个大区域类似,新安或许是山北的代名词,在锦里谱中,新安至少包含邱、张、许、曾、叶、杨,其中除杨姓明确为下洋(又称下杨,指今霞阳)外,其他均未阐明更具体的社或角落名称,不过按今日状况推测,这些姓氏可能来自新垵本社、东张、许厝、上曾、叶厝等。

十二世若榴娶“山仰陈氏”(生万历);
十二世应明继娶“鼎美路墘陈愈吾长女”(生万历);
十二世应典又娶“皇亭杨氏”(生万历);
十二世若机继娶“前庵江台华妹”(生万历);
十二世应栻娶“同安林埭李氏”(生隆庆);
十二世若纩娶“白礁吴东泉孙女”(约万历);
十二世若枢娶“山北渡头马灿金姪”(生万历)。
注曰:在清代海澄县地图中,常可见“皇亭”地名,约在贞庵村范围内,只是不知所指为何,又根据贞庵社杨氏家庙柱联“福霑皇亭追旧德为善最乐济乡里,春绿杨厝修先业耕读传家望青云”及供奉保生大帝的皇亭宫,以及锦里谱的“皇亭杨氏”或可说明此皇亭即指代杨厝社。至于贞庵,在锦里谱通篇皆写作“前庵”,在闽南话读音上互通,一雅一俗,一修饰一本字,此庵或指的就是皇亭宫,或更前身的祝圣堂。林埭,指今东瑶村林埭社,谱中称同安林埭,而非鼎美林埭,或说明大鼎美辖域未包含林埭,又林埭在清末遭遇鼠疫后人口骤减,起初笔者以为其原姓氏为林姓,但按锦里谱,该社主姓或为李姓。“白礁吴东泉孙女”所体现的白礁与吴姓,及台湾回流的《白礁吴氏族谱》,说明至迟在明末,白礁尚有吴姓居住,且可侧证吴真人为白礁人无疑。“山北渡头”指代何处,不详,按明万历柯挺所做《姚侯大岩寺山南北惠民颂德碑》之“山以北新安之耆老则又递传往券原不属僧,山南北划然界也”;嘉靖《龙溪县志》载,海沧于嘉靖初包含“渡头社”等十七社;又按锦里谱“山北邱家”,似可推测此山北或指蔡尖尾山之北,此邱家即新安邱氏,那么渡头马氏或指新垵与霞阳之间的马厝。

十二世若标娶“马垅刘福东妹”(生万历);
十二世逢申娶“郑边郑滨湖孙女”;
十二世逢宾娶“新安叶台女”(生万历);
十二世逢时娶“大观后温氏”;
十二世何梁娶“山兜城张氏”,再娶“芦坑卢氏”(生万历)。
十二世若“适埭头许家”(约万历);
十二世应诰次女“适宁店李家”(约崇祯);
十二世应易女“适鼎美黄璿官”(约崇祯);
十二世一经女“适院前吕家”;
十二世三经长女“适山北邱家”。
注曰:“郑边”,容易和郑井混淆,按崇祯《海澄县志》卷一「川」之鸿江港,“在郑井鸿江社”,而乾隆《海澄县志》卷十六「保甲」之集兴下半保澄瀛甲,辖“石甲头、澳头、蓝尾、郑边、前庵、杨厝、钱屿”等二十社,由其排列顺序可知,郑边即在贞庵村境内,只是对应何社,笔者不详。大观后,即大观山后,系为区别石囷山后而特别加注了山名,该现象在海沧相当普遍,如大岩惯称洪坑岩,石峰岩惯称钟山岩,蔡尖尾山原名大岩山,旧时被认为是钟林尾社蔡姓所有,民间也惯称蔡钟林尾山,只是不巧竟被讹定名为蔡尖尾山。按温福来先生描述,芦坑分顶社和下社,顶社为谢姓,下社有许厝许、卢坑卢,芦坑卢应指芦坑下社。埭头,在海沧至少有三处以上,如石塘埭头,雅称台山,林姓;贞庵埭头,也常见林姓,规模较小;芦坑埭头,俗称马埭头,马姓和苏姓为主;而许姓埭头来自何处则不详。院前早在宋代便已存在,当时的记录大多与颜姓和东宫有关,锦里谱中,除了颜姓外,也出现吕姓,只是有关的记载少之又少。

十三世启渭娶“磁灶邱粹阳次女”(生崇祯);
十三世朝谨娶“鼎美后柯省振女”,再娶“海沧后边王三娘”(生万历);
十三世启琅再娶“马内坑马结官”;
十三世启熹再娶“楼山陈耀寰女”(生万历);
十三世尔魁娶“侯堂陈氏”(生万历);
十三世尔解娶“东宁坑陈联官女”(生崇祯);
十三世启娶“海沧王迈英妹”(生万历);
十三世启烇娶“海沧杨氏”(生万历);
十三世启熺娶“蔡岭钟若吾次女”(生崇祯)
;十三世启愉娶“草仔尾魏振先孙女”(生崇祯)。
注曰:磁灶,指代今新垵惠佐社,闽南话读音可通,在唐宋年间,新垵许厝至祥露之间分布着诸多规模宏大的陶瓷烧制工厂,但遗留至今只有磁灶一个相关地名,按光绪三年《重修大觉堂碑记》和光绪十二年《重修福安宫碑记》,磁灶被乡人雅称为徽佐,嗣后不久,磁灶举人邱菽园以其不够文雅,又将之改为“惠佐”并流传至今。海沧社,作为海沧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各方人士汇聚其中,要形成大姓宗族并不容易,在锦里谱中,海沧包含后边王姓、河角洪姓、杨姓、马姓等,实际应远不止此,按海沧现有洪厝、杨厝、马庵等地名,这些姓氏或许与之有关。马内坑,位于地铁马青路站至石塘站之间,原称内坑,因四社周内坑崛起而被冠以姓氏以作区别。蔡岭,位于鳌冠村蔡岭社,元代时因蔡姓始居于此而得名,后来蔡姓向东搬迁至钟山,一直到清代为李姓聚居地,锦里谱崇祯时钟姓居住于此的记录或说明在蔡、李之间应有钟姓衔接其间。

十三世启灿娶“山兜街上苏翌辉女”(生崇祯);
十三世迪审娶“石囷吴氏”,再娶“石囷张氏”(生天启);
十三世迪察娶“东宁坑陈三娘”(生天启);
十三世迪考娶“东宁坑洪玉姐”(生崇祯);
十三世迪勤娶“鼎美上路庄氏”;
十三世迪猷娶“前宅谢金娘”(生天启);
十三世迪庠娶“新安下洋社杨氏”(生万历);
十三世逢申娶“长园靳氏”(生崇祯);
十三世都娶“鼎美圳上陈氏”(生崇祯)。
十三世启女“适芦坑谢家”(约顺治)。
注曰:街上社,为青礁苏姓的始居地,此地原有纪念苏竦、苏溥、苏文灿的进士坊,为苏宋杰妻王氏所立的旌节坊,贞岱咸丰七年《重修绍珪堂序》也提及苏姓的来源,“由莆而街上、虎渡、大观后,至文焕公,开基贞岱,凡五迁焉”,但按锦里谱,至少说明至迟到明末,街上社仍有苏姓聚居。石囷,在锦里谱中,应是海沧各社出现频率最高的,其拥有的姓氏包含吴、颜、张等,其中颜姓颇有名望,依道光七年《重修玉真法院拜亭捐题姓氏》载,“石囷东社王、周、雍、颜、许、林诸姓合捐银贰拾员,石囷西社林其源首举其事捐银贰拾员”,或说明石囷应是一大片区的通称。宁坑有二,东宁坑靠海,雅称龙津,西宁坑靠山,雅称隆兴,里姓各不相同,按锦里谱东宁坑有陈、洪、谢等姓,但到了光绪二十一年《重修龙津宫捐缘碑记》,捐缘者主姓为林,少数为余、陈、吴等姓。前宅谢姓,不知指代何处,按周边谢姓分布,主要为石塘诸社、芦坑,及龙池地区的花宅,至于前宅可能是一处未被关注、已然消失的社。

十五世弘铭续娶“渐美颜恺官”(生康熙);
十五世明佐再娶“彭埕何禄之女”(生康熙)。
十六世伯功娶“屿头蔡朝官女”(生乾隆);
十六世伯线娶“古楼王万之女”(生乾隆);
十六世伯纱娶“楼山翁荫官之女”(生乾隆);
十六世伯绸娶“渐美钟锰官之女”(生雍正);
十六世伯纶娶“京口叶明长女”(生雍正);
十六世伯纪娶“东宁坑谢雍之女”(生乾隆);
十六世佛强娶“岭上李秀官次女”(生乾隆)。
注曰:渐美,历来皆是多姓共存,锦里谱记有颜、钟二姓,按渐美光绪二十年《海澄县晓谕告示》载“渐美社家长蔡瑞茂、钟福、许镇、洪立等联名呈称”,此蔡、钟、许、洪应是清代渐美的四大姓。彭程,俗称坪埕,雅称鹏程,位于海沧农场,何姓为主,清代中期起,多往南洋,在马六甲、新加坡早期华人墓葬中高频出现。屿头,按乾隆《海澄县志》卷十六「保甲」应属集兴下半保澄灜甲,地处今贞庵村境内,又澄志「遗事」载,屿头有蔡允恭墓,“子孙环墓而居”,“御史吴燧大书登瀛二字于墓左大石上,其地因名登瀛澳”,由此可见“屿头蔡朝官女”的存在更说明县志关于蔡允恭墓的记录颇具真实性,那么海沧蔡氏确实不止钟山一家。按肖荣婷老师调查,清末时古楼村范围内俗称“五社里”,计有吴坂、岑街、上瑶、古楼、王厝等五社,其中吴坂为吴姓,岑街为何姓,上瑶为杨氏,古楼为张姓,王厝为王姓,只可惜,清末民国时期因瘟疫横行,吴坂、岑街和王厝三社败社,居民多外逃,锦里谱的古楼王氏实则为王厝人。楼山,因楼山庙而得名,该庙始建于元代,为附近六社的共奉庙,有姓氏翁、林等。京口,位于贞庵村,也称琼口,叶姓聚居地,清乾隆时出过进士叶廷推,流传至今有《大观叶氏族谱》,于民间京口老爹以富著称。


迁界之殇,乾隆本《锦里林氏族谱》之三|二三三记
2024-05-19 07:42:13 来源: 圭海四记 福建  举报

本文为圭海四记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圭海四记专注于闽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记录以海沧为中心的龙同海地区的文史现象,因地域及见识局限,难免主观臆断,欢迎指教、批评。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余少时尤爱读史,故自号春秋,然所读皆不精;十年前,改习方志,闭门造车自得其乐;近来,颇好识谱,盖补方志不足,亦有乐趣,奈何旧谱难觅,所得不丰。

今借得锦里林胜勇珍藏的乾隆本《锦里林氏族谱·林澹垒公家谱》,发现新知无数,特摘录一二共飨其成。



         一直以来,有关海沧在清初迁界时的相关资讯十分匮乏,那个时代的海沧人,几乎凭空消失,然后在复界后又毫无征兆地出现,实在匪夷所思。
         幸好,锦里谱片段的世叙资料竟帮我们还原了辛丑播迁的大致面貌,且听我细细道来。

         迁界,指清朝为断绝郑成功的补给,于东南沿海实施人口内迁、断人烟的政策,因正式执行于辛丑年(顺治十八年),故又称辛丑播迁。迁界时,清朝似乎没有制定妥善的安置计划,他们采取的策略,更多的是威胁、恐吓,甚至是暴力,因为我们在锦里谱中看到各种各样的迁徙方式,目的地和最终结局也不尽相同,粗略整理如下:
一、顺民之迁
        所谓民之顺从,不过是逆来顺受,恰似刀架在脖子上还得装饰成雀跃的自愿,其过程起于无奈,终于绝望。纵观锦里人的内迁旅途,按远及近,至少包含江西、建宁、南靖、长泰、同安、龙溪等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迁移故事,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供复制的行程,而族谱中的只言片语,却处处透漏着离乡的艰辛,及十迁九丧的悲哀。
        只有极其少数的幸运儿,能再漂泊中重回故乡,诚如十四世而姜的经历,可谓最全面且完整,“生于顺治三年丙戌六月廿六…按公生十三岁,而父元襄公即弃世,康熙初为郑成功所扰,我都人徙居内地,滨海之人流离失所,颠沛丧其身家者不可胜数。公以幼弱之年独能奉母挈弟,避难全身,其明哲盖得之天性云。初居于同安山边之林后,继迁之于田里,既久又迁居岭后。时赓俞叔祖在永春收布,我公以遭乱辍业举子业,往从之…康熙庚申,台湾始平,海滨安静,癸亥冬始携眷自岭后回。”
兹录各地迁移记录如下,以俟来考:

(一)江西
十三世迪庠之妣下杨杨氏“因迁移搬往江西新城居住”。
          于今江西上饶,仍有不少闽南语方言岛,其居民祖先大多因迁界从漳泉搬迁至此,想必当时有结伴同行,机缘巧合,零星来此。锦里谱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父亲已去世,母亲携带幼儿幼女远游,其青壮子女多有因死、因失分离,想必母亲有投靠娘家或改嫁可能,故而搬迁地往往出现孤证。
(二)建宁
十三世尔能“卒葬失纪,娶黄氏因搬家往建宁,带一子曰岩,一女曰端,俱一去无回”。
十三世迪猷“夫妻卒葬因迁移往建宁居住不知其详,生男一俱被大兵所执”。
          巧合的是,前不久,山仰陈嘉伟在网上发现南平市有一人家供奉有“漳澄仓江锦里林氏门中公婆尊众”的神牌,其上便有尔能及黄氏的名讳,后来经锦里林胜勇与之联系,确认系锦里大房派下,因迁界而内迁建宁的林氏后裔。
南平锦里迁移后裔祖牌

(三) 南靖
十三世启夏“卒于康熙四年乙巳八月初七,享寿六十有三,因迁移卒葬在南靖”。
          锦里林氏在迁界前多有居住南靖者,其中就有一位从南靖武庠生而高中隆武二年武进士者,名曰林启昌。而卒葬南靖的启夏,则是启昌的亲哥哥,他在迁界时迁居南靖,应该是考虑到南靖旧有的基础方便于生活。

(四) 长泰
迁居内地县最多的当属长泰县,一方面距离较近,另一方面战火较少波及。
十二世若橙又娶“同安苏六娘,卒康熙(缺),因迁移葬在长泰”。
十二世若栋娶刘营下仓陈昆华次女,“卒于康熙四年己巳十月日,享寿七十,因迁移卒葬在长泰广坑…女一适长泰广坑吴家”。
十三世启旭“卒于康熙十九年庚申四月初十酉时享寿七十有二,葬在长泰陈巷墟,与台阳公同穴”。
十四世登堦“因迁移在长泰居住,逃入天成寨被贼所执而殁”。

(五) 高浦
也有投靠外家的,如娶高浦人,因之迁居投靠。
十二世应表之妣高浦庠生王啬巩姪,“卒于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初五辰时,享寿七十有二,因迁移葬在高浦地面后湖社前”。

(六) 田里
以笔者所知,角美田里村应是海沧人集中迁居的主要目的地之一,锦里谱所呈现的,田里也是除山边林后之外的第二大迁移地。当时田里有寨,官兵设兵驻守,虽时有战事但还算太平。
十三世启元妣陈井陈氏“卒于康熙四年乙巳六月初四未时,享寿七十有六,因迁移殡在田里寨边”

十三世启熺“卒康熙四十五年···享寿八十有三”,娶钟氏“卒康熙四十四年…享寿七十有七”,“与公合葬在良才山,土名牛母埔”。
十三世基耀“因迁移葬在田里寨边”。

(七) 山边
        相对于田里村地处山脚之下,东孚山边的地势就显得平坦许多,其所能容纳的人口也更多,更适合长久之计。但也不是所有迁移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求生之道,有一部分也是颠沛流离,如“生子曰碧、曰张,长目双瞽,次乞食于外,俱不知所往”。
十二世应易“卒康熙元年…娶叶辉庭次女…卒顺治三年…夫妻迁移病故,合殡在山边景宗墓”。
十二世逢时“卒康熙,因迁移卒葬在郭坂之山…温氏卒于康熙四年乙丑五月十五亥时,享年五十六,因迁移葬在林后山,后乃夫妻合葬在欧垄社后实轩公墓右”。
十二世何梁,“卒康熙元年壬寅十月,得年四十八,殡在山边林后山…再娶卢氏…卒于康熙,得年四十,葬在林后山”。
十三世启渭“卒于康熙元年,得年四十三,因迁移卒葬山边洪塘…生子曰碧、曰张,长目双瞽,次乞食于外,俱不知所往”。
十三世启煃“娶月港庠生高瑩妹…卒康熙元年壬寅六月…葬在山边诗仔土楼后”。
十三世启烆之妣谢氏“卒于康熙四年…因迁移卒殡在山边林后山”。
十三世迪谨之妣刘氏“卒于康熙元年壬寅正月,享寿六十有二,因迁移没,殡在山边林后山”。
十三世“夫妻合葬在山边港墘山”。

二、抵抗之变
           迁界是没有仁义道德的,不管居住者是去是留,最终这块土地都会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如十一世存谦“越顺治十八年辛丑,因迁移夫妻棺柩被火焚毁”。那些没有斗志的老人,大多选择远道迁徙,而众多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则选择了要么抗拒到底重获新生,要么抗拒到死玉石俱焚,其选择的路大体上两种,一种是下海谋生,一种是被清兵蹂虐至死。

(一)去往台湾
锦里林氏有相当可观的族裔分布在台湾,他们中很大比例便是迁界前追随郑成功东去,或者迁界时愤而出走,背井离乡重新开始。
十三世启梁“生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九月十五,卒葬失纪···养一男曰连,因世变仝其父往台湾”。
十三世启爝“葬在台湾东宁大林边仑下”。

(二)被执至死
十三世启炜“生男一曰二旺,女一,因迁移俱被大兵所执,不知所之”。
十三世启慧“卒失纪,因迁移没葬在漳城楼仔墟地面…生一男曰吴宗,女一曰考官,因迁移俱被大兵执往福州,不知所之”。
十三世启鳌“养男一被大兵所执不知何往”。
十三世启怡“卒葬因迁移失纪···生二男,曰啬曰珍,俱被大兵所执,不知何往”。
十三世迪审“生男二,曰士靖、士寿,因迁移被大兵执去不知其详”。
十三世迪察“生男二,曰士挺、士耸,因迁移俱被大兵所执不知何往”。
十四世登垣“因迁移被兵所执没于海澄港内”。
          面对一众被大兵所执的年轻人,我们可以想象的到,他们曾经尝试着保护家园,或据理力争,或好言相劝,最后可能在无奈中采取了某种过激的行动。之后这些年轻人便被大兵捆绑着,驱赶着,一路迁移,他们可能在某个视野之外成了刀下鬼,也可能被抓去某个战略要地当了苦力,最终便成了族谱里千篇一律的“不知所
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