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刚(原名世芳)、字用中、又字仁庵、号高峰,出生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卒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享年七十四岁。其经历了北宋、南宋两朝,师从陈瓘、杨时(龟山先生)得理学的衣钵,故曰:"道南高弟";左朝奉大夫、中奉大夫、徽猷阁直学士等,在南宋绍兴年间以御史中丞言官之首立于朝廷,后转任工部尚书;刚正不阿、忠直抗言,故曰:绍兴名臣"。
赠少师,逝世之后皇帝追封为顺昌开国男,谥号:文肃。
廖刚与四子(迟、过、遂、蘧)官居要职,刚公与四子(父子五人)年俸禄已超万石,故被称为"万石廖氏";因此后裔以"世彩"或"万石"堂命名厅堂、祠堂。
廖刚世系
1、廖刚,字用中,生于宋熙宁庚戌年(1070年)9月23日,卒于宋绍兴癸亥年(1143年),享年七十四岁,其生平业绩见古今名人。
2、廖刚世系:
一世祖
镇 (字铁坠,唐吉王府司马),生子四:再永;再顺;再生;再兴。
二世祖
再兴(字永吉),生子二:仲镐;仲鲁。
三世祖
仲镐,生子一: 范。
四世祖
范, 生子五:亮 ;讷;美 ;昊 ; 点。
五世祖
点,生子二:则;种。
六世祖
则,生子二:冕;隐。
七世祖
隐,(原名端,字逸友),以曾孙刚贵赠少师,生子二 :丕;极。
八世祖
丕,(字显承,以孙刚贵赠少师),生子一:懋。
极,生子一:竦。
九世祖
懋,(字慎修号成伯),以子刚贵赠少师,
生子四:列;钊;刚;副。
竦,生子二:天与;天觉。
十世祖
列(名世隆),生子二:轩;辑。
钊(名世崇),早夭。
刚(名世芳,字用中,又字仁庵,号高峰,谥文肃),生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生子四:迟;过;遂;蘧。
副(名世泰),生子一:逊。
天与,生子未录。
天觉(字仲先),绍圣四年(1097年)中进士,生子未录。
十一世祖
迟(字元达,朝散大夫、知均州),生子二:觐(jìn);耆見【耆老二字合写】(qí)。
过(字仲史,朝请大夫、知梧州),生三子:晛(xiàn);(yùn);覬(jì)。
遂(字叔颖,承议郎,知化州),生子五:覿(dí);覌;覸(jiàn);靚(jìng);涀(xiàn)。
蘧(字季能、又字伯宪,广西提点刑狱、后吏部尚书),生子七:靦(tin);規;視;覦(yú);(qì);覘(chn);覩(d)。
逊,生子未录。
十二世祖
覲,(号万十三郎),生子六:心祖;恒祖 ;懜祖;性祖;恺祖;惧祖。
耆见,【耆老二字合写】(名理安),生子一:敬祖;
晛,(字杲卿),生子五:似祖;仪祖;俨祖;仍祖;俦祖。
,生子四:膺祖;宪祖;应祖;志祖。
覬,生子三:符祖;简祖;節祖。
觌,生子一:荣祖。
覌,生子三:明祖;昭祖;晔祖。
覸,生子四:念祖;企祖;合祖;介祖。
靚,生子二:绳祖;纬祖。
涀,生子三:征祖;從祖;衍祖。
靦,生子未录。
規,生子二:授祖;拱祖。
視,生子三:振祖;挺祖 ;援祖。
覦,生子三:崇祖;宣祖;辉祖。
,生子三:
怫祖;恢祖;惟祖。
覘,生子未录。
覩,生子未录。
廖氏世綵堂族史研究会总会
整理:廖延斌
校正:廖振华
2018年10月18日
廖刚子孙繁衍与迁徙
廖刚及四个儿子都是当时的名人,政绩很多、五人共享皇帝赐粮万石,诚所谓皇恩浩荡,时称"万石家",所以后代都以"廖万石"或"廖万石堂"为家庙名或祠堂名。由于廖刚的子孙多,且大多在外地做官,因此大多迁往外地、尤其是广东一带及福建的西部、南部、江西、广西、湖南也有。现仍居住在顺昌的廖刚后裔几乎分布在所有廖氏居住的乡镇,人口也较多。根据有关文献对廖刚子孙的迁徙情况简介如下:
廖刚长子廖迟,生于政和元年辛卯年(1111年),历官朝散大夫,知均州,生二子:廖觐、廖覩;有八个孙子:心祖、恒祖、惟祖、梦祖、性祖、恺祖、惧祖、敬祖。其中心祖、恒祖迁居龙岩、漳平等地;敬祖后代徙居松池;其余居住何方迁居何处未详。随父去江西、湖广、落藉而失录者多。
廖刚次子廖过,生于政和丁酉年(1117年),历官朝请大夫、知梧州。生三子:廖睍、廖员见、廖覬;有十二个孙子:似祖、像祖、仪祖、仍祖,伋祖、膺祖、宪祖、应祖、志祖、符祖、简祖、节祖。其中简祖后代迁居溪口,符祖后代迁居际下,节祖后代迁居福建大田县苏桥,其余不知徙居何处。随父去江西、广东、广西落藉而失录者多。
廖刚三子廖遂,生于宣和己亥年(1119年),历官承议郎,知化州。生子五人:廖觌、廖观、廖覸、廖靓、廖涀;有13个孙子:荣祖、明祖、昭祖、晔祖、念祖、企祖、合祖、介祖、绳祖、纬组、征祖、从祖、衍祖。其子孙大多徙居莒浔、富文、沙坑头等地,随父去广东、广西落藉而失录者多。
廖刚四子廖蘧,生于宣和辛丑年(1121年),字伯宪,又字季能,绍兴八年进士,先任广西提点刑狱公事,后累官到吏部尚书。徙居福建邵武。生子七:廖靦、廖规、廖视、廖觎、廖契见、廖觇、廖覩;谱记11个孙子(谱靦公、觇公、覩公无世系记录,应是迁徙他地)振祖、挺祖、援祖、崇祖、宣祖、辉祖、授祖、拱祖、復祖、恢祖、惟祖。部分迁徙邵武、建宁、泰宁等地。拱祖后代在今漳州长泰。其中孙廖邦杰,字怀英,宋淳熙年间知建宁县,修学宫,增学员,辟贡士庄,建惠宁仓,创仁寿庐等,政绩极多。随父去广东、广西、江西等地落藉而失录者多。
廖权--立--察--壅--孝先--贵彦--镇--玉--彦敏--奉贞---汾--凌--广--达--云--怀恩--赞--凝--明--晶--前--泰岁--公智-|-延福、延康。
公智-|-延福--业
|-延康--镇-|-再兴-|-仲镐--范-|-亮
|
|
节
|-言丙
|
|
|-美
|
|
|-昊
|
|
|-点-|-则-|-冕
|
|
|
|-隐--丕--懋-|-世芳刚-|-迟
|
|
|
|
|-过
|
|
|
|
|-遂
|
|
|-种
|
|-蘧
|
|-仲隐
|-世隆烈-|-轩
|-再永--脱
|
|-辑
|-再顺--澄
|-世崇钊
|-再生
|-世泰副--逊
廖懋-|-世隆烈-|-轩
|
|-辑
|-世崇钊
|-世泰副-|-逊
|
|-天觉
|-世芳刚-|-迟-|-觐-|-心祖-|-惟嵩
|
|
|
|-惟真
|
|
|
|-惟高
|
|
|
|-惟松
|
|
|-恒祖--四一--七三
|
|
|-惟祖
|
|
|-梦祖--绳--迁-|-喜
|
|
|
|-班
|
|
|-性祖(演四)--小十七郎--四六郎--千七--付--寿六--有五--
|
|
|
有五--宁六--巽七--祖弟--文富--长志
|
|
|-恺祖
|
|
|-惧祖
|
|-靓--敬祖--蕃-|-庚
|
|-福--天與
|-过-|-睍-|-似祖--亷
|
|
|-像祖
|
|
|-仪祖--文
|
|
|-仍祖--唐老
|
|
|-伋祖--敏德-|-邦杰
|
|
|-邦伟
|
|
|-邦成
|
|--|-宪祖-|-莹中-|-成文
|
|
|
|
|-成友
|
|
|
|-酉发
|
|
|-膺祖--宸-|-元
|
|
|
|-正
|
|
|-应祖-|-和父
|
|
|
|-圆父
|
|
|-志祖
|
|-觊-|-符祖-|-蒙--塾
|
|
|-蔚-|-桂老
|
|
|-椿老
|
|-简祖--藻-|-胜--安
|
|
|-圭--宾
|
|
|-宝--贵
|
|-节祖
|
|-历祖
廖觌、廖观、廖覸、廖靓、廖涀
|-遂-|-觌-|-荣祖-|-翼成
|
|
|
|-玉成
|
|
|
|-美成--辅
|
|-观-|-明祖--显父
|
|
|-昭祖--汝宾--佐
|
|
|-晔祖-|-庚
|
|
|-坚老-|-天锡--和
|
|
|-方--记
|
|-覸-|-念祖
|
|
|-企祖--梦阳
|
|
|-合祖-|-福
|
|
|
|-炎-|-汝赛-|-浚
|
|
|
|
|-渭
|
|
|
|
|-潜
|
|
|
|
|-涛
|
|
|
|
|-淮
|
|
|
|-汝霖-|-澄
|
|
|
|
|-泾
|
|
|
|
|-渊
|
|
|
|
|-泽
|
|
|
|-汝植-|-济
|
|
|
|-潮
|
|
|-介祖
|
|-靓-|-绳祖--藻父
|
|
|-纬祖
|
|-涀-|-征祖
|
|-从祖
|
|-衍祖--采父
|
|-纯祖
|
|-正组
|-蘧-|-醌
廖靦、廖规、廖视、廖觎、廖契见、廖觇、廖覩
|-规-|-授祖-|-泰
|
|
|-端--褒一-|-保一
|
|
|-保二
|
|-拱祖
|-视-|-振祖--隆
|
|-挺祖
|
|-援祖
|-觎-|-崇祖-|-蒸-|-安-|-颉
|
|
|
|
|-颐
|
|
|
|
|-颜
|
|
| |-庆
|
|
|-伦老-|-宣--润
|
|
|-寔
|
|
|-定
|
|-宣祖-|-同老
|
|
|-璋老--球-|-天德
|
|
|-天应
|
|-辉祖
|--|-復祖-|-禄老
|
|
|-玘老
|
|-恢祖
|
|-惟祖
|-觇
|-覩
|-税--十四个孙子 邦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