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田村:湖光山色同莆田

【原】瘦石 || 同田村:湖光山色同莆田
西汉时期,林氏家族渡过黄河,开始向山东济南迁徙,到西晋时,林氏一支迁于四川成都,一支迁于江苏徐州。西晋末,林禄开始入闽,成为东南沿海地区著姓。林禄四代孙林格于东晋宁康元年(373)定居于莆田,成为入莆林姓始祖。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1/07/1509/226305218_1_20210715094441817_wm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莆田人林文胜(字伯强)到江西担任官职,因金兵南下,局势动荡,林文胜无法回到原籍,便在南昌新建尧冈定居下来。林文胜五传至林彧(1210-1301,字汉卿,号湖山),入赘于龙雾洲胡氏,曾一度仕南宋为官,因为时局动荡,朝代更迭,退休后便落籍于距龙雾洲不远的案山对面,取名“同田”,寓“同于莆田”之意。 同田村位于同田乡集镇北部,东望赣江,南对案山,西接西湖(同田湖),北面是一望无际的药湖,是同田地区乃至于丰城北境的门户。林彧一共生有四个儿子:景能、景仁、景常、景渊,这四个儿子都很争气,不仅勤于耕作,还刻苦读书,很快在当地站稳脚跟,家族也逐渐兴盛。老三景常(名性道)受到衙门举荐,出任建昌路照磨,其子俊翁(名宋杰)后来出任武昌路学正,鼎翁(名宗彛)担任进贤县丞后改授千户,最后携妻投水而死。俊翁之子济中担任袁州直学……虽然爵位不高,但也算是簪缨奕世,成为当地望族。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1/07/1509/226305218_2_20210715094442426_wm 传到第五世时,林敩(字务学)因为勤奋好学,而且品行端正,受到衙门保举,明代永乐年间被派到广西北流县担任县丞。后来因为祖母去世,回家守孝,到宣德丁未年(1427),被重新分配到浙江严州府建德县任县丞。宣德壬子年(1432),林敩进京述职,以母亲年迈需要照顾为由辞官回家,在家里建了一幢房子,立匾“退庵”,并以退庵作为自己的号,每天在这里伺候母亲,极尽人子之孝道。 在林敩的严格教导和身体力行的影响下,他的第二个儿子林惟盛也非常出色。林惟盛本名林昱,字培之,号古愚,登正统戊午科(1438)乡贡进士(举人),四年后考取进士,授四川眉州学正,因为母亲去世,守孝三年后改授湖广沔阳学正。期间,曾经被河南、云南等地聘请担任乡试主考官。景泰丙子年(1456),沔阳知州钟顺(广东南海人)向朝廷上书,对林惟盛的学识人品才能大加夸赞,极力推荐提拔重用,林惟盛因此升任直隶河间府沧州盐山县知县。到任之初,正巧遇上洪涝灾害,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极端困难,民不聊生。林惟盛马上向朝廷上书,提出停征课税、惩治蚕食田地的权豪、查处领空饷人员等一系列建议,受到朝廷重视,并全部采纳。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1/07/1509/226305218_3_20210715094443161_wm 在盐山工作六年,林惟盛持廉秉公,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就连政界人士也对其评价甚高。时任吏部尚书太子太保的盐山人王翱(字九皋)评价他“守官恪谨,施政勤能”,侍御史、山西人郭纪称其“廉能兼济,政有显绩”,济南人张纲也称其“律己无玷,民心悦服”。甚至一些地方府县也纷纷向朝廷上奏,称其“莅政之才德有余,所任之官位不足”。盐山百姓担心林惟盛调离,集结二千余人到官府请愿,恳请林惟盛留任。成化元年(1465),林惟盛赴京述职,成化皇帝早就接到各地的奏疏,对其大加赞赏,专门让翰林院学士柯殿元(莆田人)把他的事迹刻成石碑,立于学宫,作为学子的楷模。这对于一位基层下级官员来说,算得上是很高的待遇了。 随即,林惟盛擢升为太仆寺寺丞。但林惟盛并不骄傲,每次外出巡视,都是自带干粮,从不沾公家半点便宜,大小官员对他更加敬畏,甚至没有人敢给他送礼。到成化三年(1467),成化皇帝决定用兵辽东,命令近侍快马加鞭向各地传达圣旨。其时正是盛夏,林惟盛不敢耽误,日夜疾驰,不幸中暑,死于山东德州驿站。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1/07/1509/226305218_4_20210715094444239_wm 家乡永远是温暖的港湾,是游子的情感归宿。在担任盐山县令时,因为离家多年,饱受思乡之苦,林惟盛凭着记忆把家乡周边的风景记录下来,归纳为“同田十景”,请当时著名的画师画下来,又邀请一些文人雅士欣赏、题诗,留下了众多精美的诗文。现选择其中一首“案山屏障”,乃是时任刑部侍郎的廖庄(吉安人)所题: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1/07/1509/226305218_5_20210715094444676_wm 林惟盛有一位堂弟叫惟高,也是一位传奇人物。林惟高本名林竦,字谦之,号竹庵,中景泰丙子年(1453)举人,天顺丁丑年(1457)授为句容县儒学司训。天顺壬午年(1462)是乡试之年,顺天、河南、福建等地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聘请他去担任乡试主考官,权衡再三,林惟只接受了顺天府的邀请。成化戊子年(1468),林惟高调岳州府马陵县教谕,任内整肃学风,受到湖广总督吴琛(芜湖人)的高度赞许和大力支持。河南布政使吴节(安福人)也向朝廷上奏,对其大加褒奖。 成化甲午年(1474),浙江、广东两省再次邀请林惟高去担任主考,均被他托病推辞,并就此急流勇退,辞官回家。都察院一位都御史非常敬佩林惟高的人品,作《壮行诗》相赠,称其“家中惟有先人屋,囊里都无此日钱”,又羡慕他“云霄多少金绯客,谁似仙儒乐暮年”。这位都御史还命令地方官员准备一艘官船,并亲自到码头饯行。一路风光回到家,受到乡亲们最高规格的欢迎。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1/07/1509/226305218_6_20210715094445582_wm 在惟盛、惟高兄弟之后,同田林姓历朝历代都有出仕为官者,这种情况从明清一直延续到民国。可能是受到先辈的影响,也可能是受当地湖光山色熏陶,林姓人温文儒雅,襟怀坦荡,为官则清廉,为人则正直,为人臣则贤良忠贞,为人子则恭敬孝道,深得中华文化之精髓。 时至今日,同田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步村中小道,寻找先贤遗踪,感慨沧桑巨变,不禁又多了几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资料来源:同田《林氏族谱》、《同田乡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