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济南郡林氏癸卯续修宗谱序

(2023-06-02 11:10:24)
分类: 谱序


济南郡林氏癸卯续修宗谱序

         贵村英胜宗长与我相识已有七八年,经常讨论家谱知识,得知他们家族自开基以来有过两次纂修,第一次于光绪四年(1878年),九世钟通公首创,历经一百年后,于一九八六年第二次续修。当时宗长风华正茂,也参与了不少宗族事务,勤勉有加,热心不疲。转眼间三十余年,如今年近古稀,唯独担心族人大多析居城关,相处日稀,族谱没有续修,后生不知所系。今年春,灿城宗长担任家族长,更意识到族谱已有三十七年未修,世事变迁,生齿更替,若再不续修,恐怕越久越忘,于是和英胜、英立等商议续修事,并咨询于我。
        族谱的作用在于敦亲与睦族,通过自己直系的追溯,达到敦亲目的,旁支间代代相传而构成宗族,团结和睦。直系与旁支犹如经纬线,经线下连子孙,上溯父祖曾高,乃至始祖;纬线比肩兄弟,伯仲叔季,经历数代乃至数十代的繁衍,形成无数经纬线的族群。而无数的经线顶端便是始祖,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始一体之身成千万身”。而始祖,许多往往不是真实的始迁祖,而是上限祖。所谓上限祖,家族所能追溯到的某位先人,后人习惯把这位先人作为始祖,这个是可取的。而有人却冒认同姓名人作为祖先,成“崇韬之溷汾阳”的千古笑话,这是谱之大忌。所以一部族谱,能够追溯到本族上限祖,哪怕十几代,甚至高祖,未尝不是一部完美而有价值的谱牒。灿城等听了我的看法,感到欣慰,不嫌弃鄙陋,特聘请我担任这次续修主笔。我无以推辞,欣然接受。
        从光绪四年(1878年)始创的凡例,“林氏之谱,未作久矣,今适遇而作之,则无古本可征。”“照欧式立图,则一人之名字、生庚、坟墓,女之所嫁,皆得详载之。”“生庚、坟墓等俱问东道,然后执笔,其知者详之,不知者缺之。”“始祖从何乔迁都不可考,今姑就其始祖后录之。”可知这次始创董濂先生非常认真负责,并且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知者详之,不知者缺之。”这在“冒祖联宗”盛行的清末,能够保持这么严谨的修谱思想,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当时虽然繁衍不过十一代,人丁不上百,然而就其严谨思想和详实记载,成就了这部谱的价值之高。一九八六年第二次续谱,虽然增补了乡居十景诗,但没有续修凡例、序文(有三篇抄自安厚的序文),让人无法深入了解当时情景。寻根关乎族之大事,更应该详细介绍寻根经过与对接依据,并出示经得起后人考证的有力证据。可是采用过继的形式与安厚对接,让第二次续修显得草率。这次能够还原八六年续修,要感谢当时亲身经历寻根的英胜宗长,和提供的安厚乾隆版谱复印件,否则也将一错再错。
       这次续修,本着实事求是的作风,通过家族认真研究决定,纠正了上届的世系拼接。增加了林氏族范、历代题赐、相片、地域概述、文物、先祖墓图、人物传等,并书写了祖源考辨文,以及目录、续修凡例。这些都是一部世家谱牒所必备的内容,目的在于约束子孙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了解当地人文景观和祖先功德,让资料以历史档案的形式保存于族谱之中,未免不是一种传承。虽然家谱制作工艺有所改变,但传承家族文化的载体没有改变,世系采用软件录入排版,上承下提,一目了然。让后人通过查阅族谱,加深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对祖先的敬畏,对敦亲睦族的重视。谱牒的真谛,不在于源远,而在于流长;不在于炫耀,而在于务实;与自己没有亲亲关系,即便追溯至太古时代,这样的源远与我何干系?与自己没有亲亲关系,即便世代王侯将相,这样的炫耀与我何意义?我们要的是真实的祖先,详实的世系和务实的子孙。我们要的是后代流长,从廷即公发枝散叶,经过十七代的繁衍生殖,耕读传家,希冀子孙支分派别,万代流长!由于水平有限,难免出现纰漏与不恰之处,望贤达来者不吝至正而幸哉,是为序。

二〇二三年岁次癸卯仲夏 吉旦 
南埕宗侄 和灿  谨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