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张太宁 大宋故李隐君墓志铭
(李诫)
大宋故李隐君墓志铭
甥朝奉大夫、前知汉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轻车尉借紫张太宁撰文。
中大夫致仕上柱国、汉阳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赐紫金鱼袋吴师孟书题盖。
隐君讳诫字几先,其先京兆万年人,出于唐曹王门之裔。唐宗室自天宝后与异姓之臣杂而仕宦,故七世祖远蜀州晋原县令,避关右扰攘,遂家益州温江县全节镇,卒葬其地。高祖臻,永平军节度推官,五子。曾祖承哲,龙州江油县主簿,即臻之第五子也。祖重庆、父庄,皆不仕,居华阳为右姓,仁厚好施,里人敬爱焉。
隐君,庄之第四子也。兄弟四人,才皆卓荦。兄诚、戩、仪,弟识。诚(特奏名宣德郎)致仕。戩一与乡荐,早卒。仪甲科登第,终于光禄寺丞。识未第而卒。
隐君少好学,有大志,天姿明敏,百氏之书无不毕览,一诵不忘于心,通经术,不好传注,言必称孔孟,视荀卿以下蔑如也。三与计偕,一为唐安首荐,器度磊落,好賙人之急。治家,童仆称其恩。
平居慨然有致君泽民之意,尝谓天下农民困与徭役之不均,有田连阡陌而不知役者,有地粗容足而不免役者,有黔娄之贫而与猗顿齐费者,有颜渊之贤而与刍牧齐役者,遂著《平徭刍录》数千言,其法以量民之产随赋均取,还以禄愿仕于公之人,以代农役。书成,上府尹韩康公。康公大称之,曰:“某幸若执政,必当行之”。馈酒以谢隐君。隐君复以诗谢之,其末章云:“愿公麹蘖成新酿,遍设通衢处处樽”。
又尝自为《苦热诗》,有“细思摇扇手,堪叹负薪肩”之句,闻此诗者咸知其有兼济之意焉。
其后韩康公尝谓人曰:以布衣有忧天下之心者,惟西蜀李诫而已。
神宗即位,患差役久弊,下诏中外访求利害。 隐君上《平徭书》及《拍掌书》万余言以应诏。明年
诣闕,又上《均安辩议》,其言盖稽孔子所谓“均无贫,安无倾”,以为之法,假立问答凡五十有五,终始条例曲尽均役之利。又上《大道一致书》、《大中致用书》及奏议一十四篇,亦数万言。大率以安民富国为本。
时曾鲁公为大丞相,隐君以《大中致用五议》上公。公器重之,曰“学术渊博有大科之才”。隐君辞曰“大科之才非所敢望。所敢望者,愿公行其所言而已”。
与司马温公论议诸侯世国之事,温公以谓“尧舜之时固有之矣”。隐君曰:“按礼记,诸侯之有冠礼,夏之末造也。此则三代之前诸侯未有世国矣”。温公曰:“若相与言,古今治乱及当世之务,论辞泉涌沛然莫御”。隐君出,温公喟然叹曰:“西蜀有奇才如是耶!其为巨人所重类此”。
熙宁庚戍就试春官,既中格,以感疾,不克待廷试。闻者惜其垂成而归。隐君恬然,安命而已。及朝廷行免役新政,诏命有司参议立法。其士大夫得隐君绪余,缘饰以献,由是进擢者不可胜计。隐君首议反以疾不与,命矣!
夫始,隐君谋上书,斋戒而筮,遇泰之遁,投箸而喜,曰:“吾道其泰乎?吾身其遁乎?孔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吾道既行,遁何憾焉?!”其著书则又常自谓世,世为太平民足(此处缺两字)西归,无复仕进意,杜门不出,惟以韬晦为事。末年作《隐乡记》以自见志。其文微妙,其旨深远,殆非(此处缺一字)识之所能及也。
元祐已己()岁九月十九日丙戍,以疾终于家,享年五十有八。
娶张氏,故邵武军建宁县主簿铎之长女。子男一人象先,元丰二年再举登进士第,授利州绵谷县主簿。以隐君不出求侍十年不调官。孙男三人,长曰天申,次曰天祐,(疑有漏字)曰天用,始幼学也。孙女五人,未许嫁也。
以是岁十有二月庚申,葬于成都府灵泉县强宗乡慧日里之祖茔。有家集一十二卷闻于时。
卜葬有日,其孤以太宁知隐君终身行义之详求铭于墓。太宁虽有甥舅之嫌,不获辞命,姑直书其事而铭曰:
士有其位,而道不行,非君子通;士无其位,而言见用,非君子穷;役均民安,首议君(缺一字)
,隐君之功;其身则藏,其志则行,是亦有终;勒之坚珉,考之遗编,知言之公。
中江赵中孚刻
臻--承哲--重庆--庄-|-诚
|-戩
|-仪
|-诫--象先-|-天申
|
|-天祐
|-识
|-天用
张太宁
至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仰州、汉州、渭州知州和陕西路都转运使等,曾四为尚书郎,三持使节。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张察,习金石之学,尤工大小篆书,闻名远近,后被推荐入朝,历官左司郎中、鼎州知州等。次子张宇,南宋初年,三远寺监,后任淮西东路都转运使,历知济、荣、果、合四州。
书写志碑的吴师孟
字醇翁,成都人。进士,官至左朝议大夫。知蜀州。卒年九十。王安石当国之时,将其自凤州别驾擢为梓州路提举。诗人、书法家。有诗14首收录于《全宋诗》。其子吴缜为北宋著名史学家,曾知蜀州(今崇庆县)。著有《新唐书纠谬》、《五代史纂谬》。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