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2022-04-21 15:33:37)
【民国】陈寅恪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王国维)

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先生纪念碑铭
陈寅恪 撰文
林志钧 书丹
马   衡 篆额
梁思成 设计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
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
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六月三日二周年忌日
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师生  敬立

1929年夏,清华国学院停办,该院师生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学者,募款修造了这座纪念碑。








       1925年,在清华学校成立大学部的同时,清华还曾委任吴宓筹办设立了一个研究院,也就是清华国学研究院,这是一个非常牛的研究院,虽然从创办到结束,仅仅维持了四年,但是它在中国学术界开创出了一股研究国学的新风气,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
研究院创办之初,第一件事情,便着手确定合适的导师人选
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大使王国维,
第二位,是戊戌变法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
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归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这三位导师性格迥异,但在当时都是大名鼎鼎的教授级别人物。除了他们三位,还有一位导师,他在当时并不出名,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却也成为了这个研究院的导师,他便是陈寅恪。
            陈寅恪是最后一位来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他出任研究院导师,最初并不被清华校长看好。

教授吴宓校长向推荐说:“陈寅恪可担此任。”
校长曹云祥不了解陈寅恪,
便问梁启超:“陈寅恪先生是哪一国博士?”
梁启超回答说:“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只有三个学士学位。”
校长又问道:“那他有没有什么知名的著作?”
梁启超再答:“也没有任何知名的著作。”
校长说:“既不是博士,又无著作,如何能够胜任研究院导师?”
梁启超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最终在吴宓与梁启超的极力推荐下,曹云祥聘陈寅恪为第四位导师。

所以,在这个研究院毕业学生的毕业证上,导师一列是分别是: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当时李济为讲师,另一说是吴宓)。他们被称为“五星聚奎”,这些国学大师们,桃李门生、私淑弟子几乎遍充几代中国国学界。

陈丹青在《国学研究院》描绘的五位大师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陈寅恪上课之初,便对学生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评价陈寅恪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烈酒封侯本期人物,便来讲一讲这位入职清华之初一无著作,二无博士头衔的陈寅恪。
                                                    
                                                             陈宝箴--陈三立-|-衡恪
                                                                                      |-寅恪
                                                             唐景崧--          --唐筼

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和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


       林志钧 ( 1878--1961 ) 字宰平,号北云。福建(闽县)人。与 沈钧儒同为癸卯科举人,辛亥革命前留学日本。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部长,后为清华研究院导师,建国后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林志钧先生为闽派著名诗人,法学家和哲学巨擘。曾撰有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和法律的专著《汉律考》,稿久佚。与梁启超先生交厚,编《 饮冰室合集》分《 文集》和《 专集》两部分编年排列,由中华书局于一九三六年出版,在梁启超文集的几种版本中,此种最为周备。中华书局于一九三六年出版。先生逝世后,由陈叔通先生主持为其出版诗文集、书画集、帖考。北京大学教授林庚先生为其哲嗣。

林志钧先生侄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林寅,林志钧先生孙女林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