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码头”潮河集

“水旱码头”潮河集
范凤学
潮河集坐落在今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地处五莲县与东港区、青岛西海岸新区交接处,西望鲁东南名山五莲山,东临沿海重镇两城,是水、旱两陆商号、货栈集结处,自古就有“水旱码头”之称。
潮河集镇历史悠久。清乾隆《诸城县志.市集》载:“其在四乡者,前后志(注:指明万历《诸城县志》为前志,清康熙《诸城县志》为后志)所载皆二十有五。南……曰潮河……曰两城……凡十二处”。可见,明清时代,该集镇就已成为诸城南部、日照北部与沿海名镇两城齐名的繁华集镇。
潮河集每逢农历一、六集日。其中,每年农历二月十六日、十月十六日两次集日为“山会”。届时,富商云集,商号林立,摊位挤挤,山货、海货、土产、洋货,样样俱全,商号、店铺不下百家,真乃“人肩摩,车轴挤”。
20世纪50年代初,赶此集时,天一亮,来自山南海北赶集的人群,就像一条条河流汇入湖泊那样,涌入镇内广场和大街小巷。直到午后,赶集的人群仍川流不息,摩肩擦踵,熙熙攘攘;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货物及器具的碰击声、家畜家禽的叫声,不绝入耳,“俨然一都市也”。
该集镇较大的商家,过去多来自青岛、潍县、连云港、日照、诸城、莒县、石臼所等地。1932年10月,中共日照县委领导的日照暴动队伍,一次就分了潍县商人在此经营的200多尺洋布、30多桶美孚洋油和大批洋线、红糖等物资,可见其经营规模之一斑。
镇内当地商号,多为中小业主开办。其中,有名的有:公祥号、同泰和、庆泰等。
公祥号 公祥号是陈家沟村吴献斋家开设的油坊。其中的西油坊,专营花生油。当地的花生收获时,他派人在集上大量收购,除一部分榨油外,其余的运往青岛洋行,再从青岛批发回大批洋货经营。吴献斋的父亲本为雇工出身,清末,通过经商致富,当辈成地主兼资本家。20世纪30年代,由吴献斋接手经营。直到1949年,随国民党败退,经青岛去台湾。80年代,其子曾回大陆探亲。三儿吴永信,现在老家,曾任县政协委员。
同泰和 同泰和为中药铺,创建于清末民初,由本街李嵩约家开。到李嵩约父亲接手时,药铺常年聘着医生。日伪占领本地后,药店经常受到伪军和杂牌队伍骚扰,生意萧条,药店一度改门,由北靠大街集市,改为朝南。直到解放,药店加入联合诊所。李嵩约从小帮父亲拉药厨配方付药,逐步能坐诊看病。李嵩约也成为联合诊所成员,直到年老回家后,仍不断为本街百姓看病治病,医风医德良好。李氏本族还有李嵩三、李志喜兄弟也开药铺,后相继迁日照、东北。解放前夕,李志喜去青岛,成为医院医生。
庆泰 庆泰是经营烟、酒、糖、茶等副食品的商铺,本街李家开,人称“二黑”店,生意不好,很早倒号。
其他常驻经商者,有些也有商号。连收购、转卖野兔的也有“转山堂”的商号。
杨家(记)店 据潮河街70岁村民杨兆芬回忆,她祖父杨垂祥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旅店,店名就叫“杨家(记)店”,兼营饭店、染布等,生意兴隆,招来不少前来赶集商客,家里盖起四合院房屋1处。该店一直延续到50年代。
春泰车行 据70多岁的村民张文祥回忆,其父张春亭、二叔张春溪,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春泰车行”,专修推车和自行车。因修车技术熟练,信誉好,1958年公社组织社办工业时,二人均被选为铁木业社的技术骨干,一直从事本行。张文祥的弟弟继承父辈车行生意,从修自行车又转向修摩托车。
有的商号因年代已久,名称难考。家住潮河大集很近的凤凰庄村范金禄,曾在20世纪30年代做百货等生意,也有过自己的商号并开过钱庄,印过纸钞(流通劵),一度在潮河集上流通。日伪时期,本地杂牌队伍四起,生意难做,范金禄商号便迁至大连继续经营,此后失去联系。
另有一些商贩常年摆摊,没有起过商号,但一提起他们的名字,那些常赶集的顾客大都认识。现年86岁的本街村民冯志信就属这种情况。据他回忆,1944年,刚解放时,他在村里负责办民校。那时,有学员用手电筒照明,坏了上集修理需要花钱,他就试着自己修,逐步掌握了这门修理技术。那时,民校因缺少经费开支,灯油钱无法解决,他就配置了修理工具,出摊干起维修行业,
不仅解决了民校的花销开支,还解决了青年团的活动经费。此后,就专门从事维修行业,从40年代修手电筒开始,到50、60年代修钢笔、拉锁、锁和钥匙、擦床(切菜用)、旱烟袋锅,连生产队的汽灯也找他修,要修的活儿很多,顾客常常排不上号。60、70年代,他又修广播喇叭。广播喇叭出故障时,开始他不懂,经专门去日照取经,才明白主要是线圈断了,只要将断头放在油灯上一烧,接上就好了。他照这个法子,修好了大量喇叭。他一生诚实经营,尽量为顾客节省,还对贫困户免收费用,受到人们赞誉。现在,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开着三轮车赶四集搞维修。
那些摆地摊的小商号,多为半农半商。农忙时下地,农闲时靠纺织小布、贩鱼、盐等做些小本生意。今凤凰庄全村当年经常赶集做生意的就有数十户。小贩们流动性很强,“一担挑子赶四集,半夜出门回家黑”,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人称“范织匠”的范金贵家,祖辈就靠自食其力种少量的地、纺线、织布、做生意维持生活。他虽然没上过一天学,但通过做生意,学会了打打算算,尺量、过秤后,不用算盘,随即一口喊出总钱数来,不出半点差错。凭他的本领,他曾到王家滩海口码头上,帮商家收购花生米过秤、结账。其子范继端上过几年私塾,十几岁就赶四集卖小布、贩过鱼、盐、洋油、粮食、花生米等,潮河集更是每集必到,一直到加入农业合作社担任了村会计。当时的纺织,纺线、织布多由家中妇女承担,当年用的木造纺线车、织布机、印有“亚细亚”文字的洋油桶等,一直保留到20世纪50、60年代。
潮河集镇商号货栈兴旺时期,始自清末民初。这是由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结果。1898年,德国派兵侵占胶州湾、胶济铁路,为鲁东南地区经济社会注入外来因素。命脉操纵在外人手中,大批进口货物充斥城乡,当地的粮食、食油和大量土特产、海特产被低价收购出口,胶南、日照沿海集镇成了繁华的对外交易市场,潮河集尤甚。广大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农民、盐民、渔民和手工业者趋于破产,很多涌于城市集镇,演变成以商为主或半商半农的商贩。一批富户见经商有利可图,也趁机出手,发家致富。由此,大小商号、货栈丛生,集市贸易一度兴旺。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战前。抗战爆发后,经济贸易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建国后,才逐步得到恢复与发展。
该集镇较大的露天商场货栈有:鱼货市、山货市、木货市、粮油市、柴草市、蔬菜市、畜禽市、餐饮市等。
餐饮市多为在集上吃饭的赶集者服务,其生意红火程度可从侧面体现整个集市的规模。20世纪50年代初,集市上物资丰富,物价便宜。饭馆、旅店、客栈爆满,餐饮市场上,大饼架子、老汤锅连成片,烟雾缭绕,香味四溢。主要饭食有:火烧、油饼、香油果子(油条)、水煎包子、豆腐卷子、水饺(固扎子、古扎子)、汤圆、大面(面条)等等。因花个毛儿八分的钱,就能舒舒服服美餐一顿,吸引了不少食客。做这种生意的足有数百家之多。其中,潮河街上常住居民就占了较大比重。由此该街上还出了不少炊事员。建国后被当地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其中优秀的,当数自老辈就干此行,直到退休的县供销社炊事员杨垂生。
文化市场也相当繁荣。较大的,一是说书场。少时一两处,多时三四处。说书人仅仅靠一架小鼓,一付钢板,一张能说会道的巧嘴,就能把满场观众的目光和心弦紧紧地扣住。那些书迷们往往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集听了下集再来。二是戏台。
唱戏的,扎着戏台,围着幕布,买上票就可以进去。台下的观众自带座位或席地而坐、而立,一般爆满。三是杂技团。其演员如同神人一般,空中一段钢丝,人走其上,如履平地,且在上边表演出各种动作;魔术师能张冠李戴搞“小搬运”,能从口内、鼻子孔内“拉”出很长很长的绳子,“吐”出浓烈的烟火,还可以把大活人大“卸”八块,让人目瞪口呆,百思不得其解。
该集镇经济、文化的繁荣,使之成为诸城、日照、胶南之间自古至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早在明万历年间兴建的五莲山护国万寿光明寺,就在该集镇建有方丈别墅。直到20世纪30年代,光明寺末代住持绪让,还常年居住在镇上的“云山别墅”四合院里。这处别墅,早在民国初就成为完全小学所在地。因由绪让创办,命名为“廉溪小学”。学校多时达6个班级,二三百人,办学费用全由寺里负担,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人才。
明清至民国时期,该集镇为诸城县辖。清初,诸城县设乡社,潮河为社。乾隆年间,改乡社为练坊,潮河为练,领87村。民国20年,诸城县划为7个区,下辖4镇65乡。潮河属四区,领10乡440村。其中,潮河乡领67村。1944年3月,潮河区划归日北县辖。1945年3月,日北县撤销后潮河区划归藏马县(后归青岛市西海岸新区)。1947年5月,划归五莲县至今。1931年,该集镇还诞生了五莲山区第一个中共支部,书记由绪让和尚的养子安子璋担任。1932年,该支部领导农民参加了日照北路暴动,安子璋用寺里的庙产,为暴动队伍购置了武器弹药,做出了一定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潮河集镇由区而乡、而公社、而镇,进而升为市北经济开发区。目前,在此安家落户的商号(企业)有上百家, 镇驻地建设日新月异,交通四通八达,数百年的历史名集镇,已成为新型市区,成为“融入半岛,接轨青岛,对接日照市区”的经济发展平台,成为五莲县乃至日照市承接半岛工业转移及产业辐射的黄金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