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盛赞九仙山

标签:
苏轼九仙山 |
苏轼盛赞九仙山
范凤学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三日调任密州(治所在诸城,辖今诸城市、安丘市、莒县、莒南县、五莲县、日照市东港区、岚山区、高密市、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等部分区域)知州,宋熙宁九年(1076)冬,离任密州。在知密州两年时间,曾多次在诗词中赞九仙山、马耳山,并在九仙山丁家楼子西南山峰石壁上题写“白鹤楼”(道光《诸城县续志》载为“九仙山石刻……‘白鹤楼’三个大字,右行有‘宋熙宁九年苏轼书于石东’,楼北数十步,有石刻‘留月’二字,亦类苏书”),吸引了历代喜好山水的许多文人雅士慕名而来,九仙山名气也与日俱增。苏轼与九仙山结下不解之缘。
一
苏轼在即将离密州赴距华山不远的山西省河中府上任知府时,收到时任乐清县令的挚友周邠寄来的《雁荡山图》,有感而发写下《次韵周邠<</span>寄雁荡山图>二首》:
其一
指点先凭采药翁,丹青化出大槐宫。
眼明小阁浮烟翠,齿冷新诗嚼雪风。
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将赴河中,密迩太华,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
此生的有寻山分,已觉温台落手中。
其二
西湖三载与君同,马入尘埃鹤入笼。
东海独来看出日,石桥先去踏长虹。
遥知别后添华发,时向樽前说病翁。
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
诗中的“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将时包括五莲山在内的九仙山,与全国名山华山比肩媲美,且视九仙山为京东(京东东路,治所在青州,范围包括今山东省全部和河南、安徽、江苏北部)冠压群山的名山。
苏轼赴密州之前,已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享有文坛领袖之誉。他是四川眉山人,曾游历诸多名胜,又从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通判任上来密州,对于所历胜迹,自有评赞尺度,为何对九仙山情有独钟?这在他的注释中作了明确回答:“将赴河中,密迩太华,九仙在东武(诸城,今属五莲),奇秀不减雁荡也”。
明嘉靖《青州府志》卷六载:“又南(诸城)八十里为九仙山,山有九峰,高耸摩空,奇秀不减雁荡山。西北有潭水与东海相通,久雨将晴。井中有声如雷,旱则以石击井,必雨。其他石峰十有一盘石,十有八俱巍而丽。”据专家称,九仙山石主要是中生时代和远古时代形成。景区内的断裂构造经亿万年大自然的造化,山势峭拔,怪石突兀,形态各具,惟妙惟肖,潭泉洞池相间,自然景观多而集中。明万历年间,蜀僧明开,遍游大江南北,一见九仙山“苍碧插空,云岚出没,缭白绕青,峰之悠悠,泉之活活”的雄伟气势和秀丽风光,便毅然决定卓锡于此。不久,北上京师,上书朝廷,敕建五莲山光明寺。到清代,该寺成为山东四大禅院之一。曾纵游江湖的明代礼部(后为吏部)左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翁正春盛赞九仙山:“千崖万壑,竞秀争流,真齐鲁间最圣地也”。著名文人张侗则将原属九仙山的五朵(莲)山与泰山、崂山相提并论:“岱以崇隆显,崂以幽窅显,五莲以峭削显”。明清两代,其他文人雅士盛赞九仙山的诗文还有很多,仅清初以张侗兄弟四人(四逸)为核心的逸民团,就有百余“同心”,其中闻名全国的就有二十多人,常往来于此,诗文唱和,其主题多为赞颂九仙山、五莲山之奇秀,致使此山有“文章之府”“诗词盛地”之称。今九仙山已属五莲山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些更充分证明,苏轼的赞语并不夸张。
苏轼将九仙山与雁荡山媲美,因雁荡山是全国十大名山之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部海滨,当年为乐清县境内,即好友周邠治下,部分位于永嘉县及温岭市。此山处于古火山频繁活动地带,素以独具特色的峰、柱、墩、洞、壁等奇岩怪石,飞瀑流泉、古洞畸穴、雄嶂胜门和凝翠碧潭扬名海内外,被誉为“海上名山,寰中绝胜”,史称“东南第一山”。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从唐宋以来,行旅不绝,山中摩崖累累,古刹遍布,诗文、画卷、故事、传说俯拾皆是,堪称“文史宝库”。已享有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等称号。正是雁荡山以奇秀闻名,与九仙山有许多类同之处,苏轼览雁荡山图后,立即联想到九仙山,将九仙山与雁荡山比拟,可见九仙山的名山地位。
二
苏轼赞誉九仙山,也是对治下山水人情依恋。此时,他已在密州为官两年,熟悉了密州的风土人情,印象之深,难以忘却。尤其像九仙山、马耳山这样出类拔萃的名山,更是刻骨铭心。这从调往河中的诰命到达后所写的另一首词《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中可以看到:
前瞻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
去翩翩。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这首词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马耳山、九仙山的难舍难离之情,情深意切,催人泪下。他已来不及前往马耳山、九仙山辞行,只能登上自己亲修的超然台向远处眺望。而此时只能纵观到碧波连天,漫无边际,远处的山峦已处于晚云缭绕之中,真是相见恨晚,只能在台上体验超然于世的感受。他看到天上云舒云散,联想起人间的悲欢离合,自己要离去的悲凉心境油然而生。但又见月色曼妙优雅,像美女一般展示着自己的倩影;小溪里的鸥鹭静静地伸缩两足,来去翩翩,勾划出点点“轻烟”,虽在慢慢爬行,但非常安静。感叹人间虽有许多凄凉事,但已经过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的环境优美,连不会说话的生物也有情,非常让人眷恋,也希望此地人能记着曾在“垂柳下”“矮槐前”与他们促膝相谈,欢声笑语的“识字耕田夫”(自嘲语)。
三
苏轼依恋治下的风土人情,是由他的民本思想所致。这从他在密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诸多史实中可以找到答案。苏轼刚刚入密境,就遇上特大旱灾、蝗灾,由此引起盗贼遍野,讼案沉积,而官府昏庸,视而不见,致使百姓饥饿而病死、逃亡、弃婴者不计其数。在这天灾人祸面前,苏轼一方面亲率属下,四处寻找水源,在常山改造雩泉,并记之:“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在城南筑新堤,写下《满江红》一词,有“东武南城,新堤就,邞淇初溢”的词句。还多次率官民常山祈雨。说也巧,感动了“上帝”,祈后,大雨忽降,旱情解除,万众欢呼!苏轼更是高兴不已,乘兴写下《次韵章传道喜雨》,中有“从来蝗旱必相资,此事吾闻老农语。庶将积润扫遗孽,收拾丰岁还明主”的词句,表达了执政为民、亲民近民,与民共苦乐、共患难的民本思想和行为。另方面,亲撰奏议,请求官府豁免官粮,资助灾民。还撰写了《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上书朝廷,提出严惩恶官与盗贼,并毅然揭发元老重臣文彦博欺上瞒下、擅造法令的行为,为朝廷接受。很快,政明法正,灾情得救,盗贼锐减,民众安居乐业,皆大欢喜!
短短两年,苏轼已与密州民众结下深情厚谊。别时,尽管天寒地冻,仍出现百姓夹道,儿童挥手,嘱托早日回还的动人场面。苏轼牢记嘱约,九年后的宋元丰八年(1085)十月,赴任登州太守重来密州,仍出现扶老携幼遮道迎送一幕。这在他《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一诗中作了详尽的描述:
昔饮雩泉别常山,天寒岁在龙蛇间。
山中儿童拍手笑,问我西去何当还。
十年不赴竹马约,扁舟独与渔蓑闲。
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
当时襁褓皆七尺,而我安得留朱颜。
问今太守为谁欤,护羌充国鬓未斑。
躬持牛酒劳行役,无复杞菊嘲寒悭。
超然置酒寻旧迹,尚有诗赋镵坚顽。
孤云落日在马耳,照耀金碧开烟鬟。
邞淇自古北流水,跳波下濑鸣玦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