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绣特点-粤绣的历史简介

标签:
粤绣特点粤绣的历史粤绣简介 |
分类: 民间工艺 |
粤绣概述
粤绣,又称广绣,是流传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专指广州府地区(南海番禺顺德香山东莞四邑宝安等)的“广绣”。粤绣是与苏绣、湘绣、蜀绣齐名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http://www.askingdao.com/Uploads/ueditor/20150918/1442542869983123.jpg
粤绣名品《晨曦》
2006年,广绣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陈少芳等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历史发展
粤绣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杜阳杂编》记载,永贞元年(805),南海(郡名,治所在番禺,即今广州市)贡奇女卢眉娘在一尺(0.3m)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点画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不具矣”。她又绣制阔一丈(一丈=3.33米)的“飞仙盖”,上面绣有山水、神仙、玉女,“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
唐顺宗(761~806)曾嘉奖其工,谓之视姑。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粤绣经由欧洲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国,成为宫廷和皇室、贵族们宠爱的服饰品。据《存素堂丝绣录》记载,清代宫廷曾收藏有明代粤绣“博古围屏”等8幅,上面绣制古鼎、器、玉器等95件,“铺针细于毫发,下针不忘规矩”,有的“以马尾缠作勒线,从而钩勒(轮廓)之”,图案工整,“针眼掩藏,天衣无缝”,充分显示了明代粤绣的高超技艺。明代粤绣还以国外进口的孔雀尾羽织成丝缕,绣制成服装和日用品等,金翠夺目,富丽华贵。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诏令西方商舶只限进广州港,促进了粤绣的发展,使粤绣名扬国外。乾隆五十八年,广州成立刺绣行会“锦绣行”和专营刺绣出口的洋行,对于绣品的工时、用料、图案、色彩、规格、绣工价格等,都有具体的规定。
光绪年间(1875~1908),广东工艺局在广州举办缤华艺术学校,专设刺绣科,致力于提高刺绣技艺,培养人才。潮州刺绣艺人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等24人绣制的“郭子仪拜寿”、“苏武牧羊”等作品曾在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上获奖,在当地被誉为“刺绣状元”。著名艺人裴荫、鲁炎1923年在伦敦赛会上现场表演技艺1951年,潮州市13家绣庄成立了公会。
1952年,潮州市抽纱公司下设刺绣部,组织刺绣生产和出口。1956年,广州市成立艺锋、民艺等刺绣生产社。
1955年5月,广州市组建了由新滘区大塘乡19位绣花外工组成的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第一刺绣社,两年后更名为新滘刺绣社(现广州绣品工艺厂)。
1957年,广东省广州市和潮州市相继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总结、整理粤绣的传统技艺经验。后来,潮州又成立刺绣研究所。
工艺特色
http://www.askingdao.com/Uploads/ueditor/20150918/1442542905942455.jpg
粤绣构图丰满,繁而不乱;图案工整,富于夸张;色彩艳丽,对比强烈;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粤绣运用“水路”的独特技法,使绣出的图案层次分明,和谐统一。“水路”,即在每一相邻近的刺绣面积之间,在起针和落针点之间留出约0.5mm的等距离,从而在绣面形成空白的线条。例如,在花卉的每朵花瓣、鸟禽的鸟羽之间,都留有一条清晰而均齐的“水路”,使形象更加醒目。
粤绣题材广泛,其中以龙、凤、牡丹、百鸟朝凤、南国佳果(如荔枝)、孔雀、鹦鹉、博古(仿古器皿)等传统题材为主。
粤绣针法丰富,有基础针法、辅助针法、象形针法3大类,直针、续针、捆咬针、铺针、钉针、勒针、网绣针、打子针等45种。绣制时,根据设计意图及物像形状、质感和神态,巧妙地将各种针法互相配合和转换,以求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金银线绣”又称钉金绣,是粤绣的传统技法,针法复杂、繁多。其中以潮州的金银线垫绣最为突出。金银线垫绣是在绣面上,按照形象中需要隆起的部分,用较粗的丝线或棉线一层层地叠绣至一定的高度,并做到外表匀滑、整齐,然后在其上施绣;或以棉絮作垫底,在面层以丝线满铺绣制,然后在面层上施绣;或以棉絮作垫底,覆盖以丝绸,并将丝绸周围钉牢,然后在上面施绣。潮州刺绣“九龙屏风”,画面上为九条动态不同的蛟龙腾空飞舞,又以旭日、海水、祥云相连,组成九龙闹海,旭日东升,霞光万道的壮丽场面。绣品采用了金银线垫绣的技法,龙头、龙身下铺垫棉絮,高出绣面2~3cm,充分表现了蛟龙丰满的肌肉、善舞的躯体及闪闪发光的鳞片,富于质感和立体感。
制作工序
1.设计绣稿,先构思出来要秀的图案。http://www.askingdao.com/Uploads/ueditor/20150918/1442554981227125.jpg
2.过稿,把绣稿平铺紧贴在绣布上面,将绣稿的图案印在绣料上(绸、缎、纱、绢等纺织品)上。
3.上绣架,把已经描好绣稿的绣料绷紧在绣架上。
4.刺绣,刺绣前须备齐各色绣线,根据画面构图设计绣纹,再使用恰当的针法进行绣制。
5.松架,完成绣制工作后,把绣幅从绣架上卸下来。
6.整理绣品装框,绣幅卸下后,熨平绣纹,使绒线更加光亮,再绷紧绣品,装上镜框,一副精美的刺绣作品正式完成。
粤绣流派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两大流派,其针法也因其流派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广 绣
“广绣”的针法主要有7大类30余种,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饶绣、变体绣等以及广州钉金绣中的平绣、织锦绣、饶绣、凸绣、贴花绣等6大类10余种针法。
潮 绣
“潮绣”则有60多种钉金针法以及40余种绒绣针法,同时,艺人还运用了折绣、插绣、金银勾勒、棕丝勾勒等多种技巧,使“潮绣”在 “绣、钉、垫、贴、拼、缀”等技艺上更趋完善,产生“平、浮、突、活”的艺术效果。
粤绣分类
绒 绣
在各种丝、绸、缎上,以平绣针法用丝绒绣出平的画面;题材多为飞禽、博古,用作画片、挂屏等。
钉金绣和金绒混合绣
钉金绣,又称金银绣;以金银线为主,绒线为辅的叫金绒混合线。钉金绣针法复杂,有过桥、踏针、捞花瓣、垫地、凹针、累勾绣等60多种针法,其中“二针企鳞”针法为其他绣种所无。钉金绣运用垫、绣、贴、拼、缀等技术处理,可产生浮雕式的艺术效果。
线 绣
纯用丝线平面绣制。
优秀作品
20世纪50年代以来,粤绣的优秀代表作品有《百鸟朝凤》、《丹凤朝阳》、《百花篮》、《我爱小鸡》、《鹦鹉》、《晨曦》等。
目前所知保存完整幅面尺寸最大的清代粤绣为光绪三十一年由广东十三省状元坊官绣的同泰店号所造的寿鸾刺绣,长4.2米,宽2.8米,该工艺品大量使用金铂线,制作工艺复杂,加之其中的描金祝寿语,含意深奥,字体工整。如此巨幅精美的刺绣巅峰之作,现存于世者极其稀少,是清末刺绣工艺与寿辰礼仪研究收藏极品。
代表人物http://www.askingdao.com/Uploads/ueditor/20150918/1442554903829962.jpg
陈少芳
提到广绣,不可不提广绣大师陈少芳。她的代表作有《我爱小鸡群》、《岭南锦绣》、《凤冠鸟》、《马到成功》等。
许炽光
广绣大师、广绣行业里最后的“花佬”——许炽光:出身刺绣世家,擅长广绣传统技艺,是广州市广绣行业里头最后的“花佬”(广州刺绣行业内,男工俗称为“花佬”)。
原文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