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文构件(四)谐声字
有的人说“形声字”占汉字的80%以上,也有人说90%,本文没有做过统计,但估算一下,倒认为应该反过来说,中文的谐声字不超过10%,其中还包括声符与字音不符需要重新标音和规范的字,除此90%都是表意和会意字。形声字大量出现的原因,从历史分析,是由于文、字经历了一次由构形表意转换为构件表意的漫长历史时期,我国秦汉以前的经典文献的文字内容也必然会从自然思想性转化为社会意识性。又由于“西方语言学”的快速发展对中文理论的建立产生极大的冲击,表音文字优于表意文字,“文字改革”,走拼音化道路的思想一直在影响着中文理论独立自主的研讨方向。说白了,我们是把所有解释不了的字全部归类为形声字,然后在形声字上编故事,做文章。从主观分析,我们将中文看成了静止的事物,文、字、词不分,字和构件不分。就拿手、脚来说。《字典》:又(yòu)本义:右手。扌(shǒu)同“手”。手(shǒu)本义:人的指甲、趾。爫(zhuǎ)同“爪”。爪(zhǎo)本义:人的指甲、趾甲。手(shǒu)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足(zú)本义:脚。止(zhǐ)本义:脚。趾(zhǐ)本义:脚。疋(shū)脚。脚(jiǎo)本义:胫,小腿。这是在解释文字吗?所有内容都是错解。当今“五行”的概念系指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本文认为“五行”是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有五种行为。五种性质的事物和事物的五种行为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金、木、水、火、土都是汉字部首,包括中文的所有部首我们都是按今天的字义解读,涉及这些字的复合字也自然都会出现问题。在前文我们对所有部首进行了讨论,在此文讨论“墅”字。
《字典》:墅shù<名>⑴ 田庐;村舍。田间土舍。⑵ 别馆;在本宅之外营建的田庄园林。《新华大字典》:墅shù【文字源流】墅是会意兼形声字,由野和土两个字构成,表示郊野的房子,野兼表音。墅的本义指田野间简陋的房子,后指住宅以外的园林房屋,供游玩修养用。
“墅”字
。“墅”字是属于中文的后期文字。《字典》没有定性。《新华大字典》定为会意兼形声字。会意是把“土”字构件解释了房子,又觉得不准确,所以会意兼形声,野兼表音。按着《字典》的解释野字只有一个读音(yě),按着形声字理论将墅(shù)读(yě)难道错了吗?这时肯定会有人说:野字当时读(shù)。马上把提问题的人嘴堵上,因为无法争论当时读什么音,这就是谁嘴大谁说了算。
“墅”字是由“野”“土”二构件组成的复合字。
“野”文
。《文典》:从林从土。罗振玉释野,可从。《说文》:“野,郊外也。从里,予声,
古文野,从里省从林。”……。释义:一、疑为祭名。二、疑为人名。
《字典》:野(埜壄)(yě)<名>形声。从里,予声。《尔雅·释言》:“里,邑也。”本义:郊外
野外。《新华大字典》:野(埜)(yě)【文字源流】野在甲骨金文写作埜,是会意字,由林和土(里省田)上下组合而成。篆文也是形声字,里为形,予为声。野的本义表示郊外或边邑、边鄙,引申指民间、粗野等义。......。
《说文解字注》:“
郊外也。”
在《文典》野文有两个图形,与
文基本相似。
文是两个“木”文被“丄”文分开组成的复合文。是指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属性是积极向上的,但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范围要有界限。将
文看成“野”字,将埜、壄二字看成“野”字都是主观臆断。
“野”书
。“野”字
。
“野”字是由“里”“予”二构件组成的复合字。
“里”字是指固定的方位。在一定的环境中。
“予”文是在此复合字的右侧,用勾指向“里”字构件,是指不断得到。“予”文在左侧,如:“预”字,是指不断给出。
“野”字是指在某一环境中会不断得到的东西。其内涵是人的体会与感受。如:野外、野景、野趣。是指人到某一环境中去感受外面的景色和乐趣。朝野、下野、野史。是指人不在位,不在其中的体会和感受。野蛮、粗野。是指不礼貌,没规矩给人的感受。分野、视野。是指人看到的,经过分析所得到体会和感受。
“野”字本义解释郊外是来自《说文解字注》,这一内容是否是《说文》原著无法考证,但即使原著也应该理解是
二文,不是郊外二字。
“土”字构件是指固定静止的事物。
“墅”字是指某一环境中会获得固定不变的享受。
“别墅”是人在另外的(在郊区或风景区供游玩休养的园林房屋)环境中可以获得美好感觉,精神上得到满足。
如果学习者从一开始能领悟到“墅”字是会意字,自然就不会读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