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字源流及内容

标签:
文化教育 |
《字典》:跋(bá)<动>形声。从足,犮(bó)声。本义:草中行走,越山过岭。文体的一种。附在正文之后。即后序。
《新华大字典》:跋(bá)【文字源流】跋是形声字,为形,犮为声。跋的本义是跌倒。爬山容易跌倒,过河要蹚水,所以用跋山涉水形容行路之艰难,简称跋涉。跋也指脚后面的部分,引申为器物的底下部分,因此把写在书后面的短文称作“跋”。
字部首不是指脚,表示不按着别人说的去做,走自己的路。这一内容包含有两个内容,一是自信,二是自负。
“犮”字的“、”在“友”上。“友”字的内容是解读“犮”字的关键。
《文典》:從二又,與《說文》篆文同。《說文》:“友,同志為友。從二又相交友也。”自甲骨文字形觀之,當是一人之手外另加一人之手,謂協助者為友。释义:用如祐。
“友”文在《文典》有十个图形、
、
等,都是由两个“又”文组成的复合文。
“又”文即使按着手去理解,“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也只能理解是推,当然推也包含了“以手相助”的意思,问题是“又”文的核心内容不是指手,是强调反复。
《字典》:友(yǒu)〈名〉会意。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本义:朋友。
《新华大字典》:友(yǒu)【文字源流】友是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友像两只方向相同的手。友的本义指志趣相同的人,即朋友,引申指相好、亲近。友也表示交结为友的意思,用作动词。
“友”字是由“又”二构件组成的复合字。
字构件来自“又”文。
。两个“又”文是左右结构,并且交叉在一起。
书是指亲近、交结。“友”字与篆文同义。
“犮”字来自篆文。两个“又”文是上下结构。“犮”字之所以没有成为独体字仅成为部首或构件,是由于表达的内容太多。“犮”字部首或构件用一点强调了上面的人,前面的人一次又一次的把下面的人,后面的人往上“提”“拔”“拽”等。
《字典》:犮(bá)① 古同“拔”。② 古同“跋”,踩踏登。③ 犬跑的样子。犮(quǎn)古同“犬”。
《新华大字典》没有收录犮字。
《字典》将“犮”字列入“犬”字部首是错误的。“犬”字篆文。从篆文
、
的右侧都是
文。
文比
文多出一撇。
是指狗在翘腿撒尿。狗撒尿是狗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与同类沟通。
文是指不能像狗一样到处撒尿,是指人要有尊严。
文是指人在关键时候要有尊严。
文不能看作是“拔”字。
书与篆文
以及“犮”字没有一处相同。“犮”字解释①
古同“拔”,②
古同“跋”显然是来自某人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这里的"古”是指哪个历史时期的文献?篆文时期就已经有了
、
,不会是指甲骨文吧!“字”出现“同”的解释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还没有出现“拔”“跋”二字,文献是用“犮”字替代,此处的“犮”字要按篆文的内容解读。二是错解。
“犮”字在《字典》中被定为多音字,读(quǎn )(bá),在“跋”字又冒出一个“犮(bó)声”,目的是什么?暂且不说(bó)声是怎么来的?这里为什么不省?显然是有意或无意在为“改革文字”铺平道路。
“跋”字是指不按着别人说的去做,走自己的路,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今本《易经》之《困经》有“绂”字,汉帛书作“發”。本文将在《易经》释文中继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