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字源流及内容(三)【逐】【追】

标签:
文化教育 |
《文典》:《说文》:“逐,追也。……。”甲骨文从趾於兽后以会追逐之意,所从之兽,为豕,为兔,为鹿等。释义:逐兽也。
《字典》:逐(zhú)<动>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脚)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止”小篆改从辵( chuò)。本义:追赶。
《新华大字典》:逐(zhú)【文字源流】逐在甲骨文是会意字,上部是一豕字(有时是鹿或兔,都表野兽之义),下部是一表示脚的止字,合起来指追赶。在金文中这个字的上部不变,下部加彳(表示道路),合成辵。在篆文中这个字左辵右豕,一说,豕是豚的省略写法,二者都指猪。今写作逐。逐的本义是追赶,古时只用于野兽。追赶必有目标,引申泛指追求。......。
在《文典》有十个不一致图形、
、
、
等,这些图形一目了然,不是一个字,也不是一个内容。从“追”义理解是“追豕”“追兔”“追鹿”。问题就出在“止”文上,不是指脚而是脚印、足迹。是指豕、兔、鹿所留下的足迹。动物留下的足迹也就传递出它们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如:文是上豕下止,是指豕所留下的足迹。豕看作是指猪,则
文不仅是说身体肥壮,性温驯,繁殖快,合群性,争斗性、探究性、爱护仔猪等特征,同时也告诉人“豕”与人类的关系。
打一个比方:在那个年代,如果有人在木牌上刻出一个文,送到你的手上,难道说是让你“追”?追什么,显然它不是字。按追义也是让你追豕。难道说费力刻出一个文,传递给你的信息是让你追豕?上哪追?不会这么简单。
文是告诉对方要像豕的样子去做。这就有了明确答案,作为个人就知道了应该怎么去做。
书是由“辵”“豕”构成。“辵”是指受到外界影响事物的行为处于静止状态。“豕”指情感,争斗。
书是指人的感情淡薄。“豕”指肥壮,是指消瘦。其中心内容是指一反常态。
文是“追”字,那么“逐”“追”就不能混为一谈。
“追”文在《文典》有九个图形、
、
、
等。没有一个与“逐”文相同。《字典》例举的辞例都是篆文时期的文献,那么为什么至今在使用上逐、追仍旧“追”字,我们不能回避不谈这个问题。
成语有“逐鹿中原”。《百度百科》:“鹿,指的是百姓,人口。 逐鹿,就是抢夺人口以及配套的资源,地盘。”“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这样来解释字,“逐鹿”就是追赶百姓。如果不这样解释,就是拿中文当摆设,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美其名曰叫作外延。
文是由“
”“止”二文组成的复合文。“
”文将在“師”字中说解,在此文是指榜样。榜样留下的足迹是指表率、楷模,值得大家学习的人或事。
《字典》:追(zhuī)<动>本义:追赶。
《新华大字典》:追(zhuī)【文字源流】追是形声字。甲骨文中以止为形,(duī)为声
为声
“追”字是指在人生过程中,人要起表率作用。
所以“追”字外延出追求、追念、追随等内容。
“逐”字是由“辶”“豕”二构件组成的复合字。
“逐”字是指人的一生要像“豕”一样身体健康,多子多孙,互相依存,关系密切。
如:“追逐”一词。“追”字是强调目标,追上追不上不管。而“逐”字强调改变。“追逐”不仅要有目标,而且要改变原有的状态,具有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内容。
和
是中文系统标准的流变模型,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形式传递信息是中文系统演变的外在动力。《说文》处在中文的构形阶段,我们把篆文看成字,再用“字”去解释另一个“字”,又如何能反映出《说文》的真实内容。当然《说文》在历史上已经遭到篡改,其真实性还需要我们进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