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字源流及内容【般】【船】【盘】【盤】【磐】

标签:
文化教育 |
《文典》:从凡从
攴。
象高圈足槃,上象其槃,下象其圈足。制槃时须旋转陶坯成型,故般有槃旋之义。《说文》:“般,辟也。象舟之旋。从舟从殳,殳,令舟旋转者也。”甲骨文从
凡从
舟,每易相混,故《说文》误从凡为从舟,而有“象舟之旋”之说。释义:一、般庚,殷先王名。二、人名。
、
、
、
,加上《中华博物网站》提供的两个图形,六个图形六样。
《字典》没有对“般”字本义进行释义。解释的内容有:同“蟠”。通“搬”。通“班”。同“搬”。通“鞶”。通“斑”。古同“班”。同“搬”。并有(bān)(pán)(bō)三个读音。
《新华大字典》:般(bān)另见(bō)(pán)【文字源流】般在甲骨文中是会意字,由(盘字的初文)和攴(表示轻击、刺的意思)两部分组成。在古文中
与舟字形相近,常常混淆,所以般又由舟和攴构成。在篆文中,攴又写成殳(读作shū,意思与攴相同),般的本义是旋转,读作pán,此义现代不再使用。近代汉语中,般作量词用,指种、样。......。
当今还有专家说“简化字是为了省事”,那么“简化字运动”以后,我们在解释方面,在学习理解方面是省事了还是费事了?“般”字不但没有解释清楚,反而把整个中文系统搞得混乱不堪。同、通的解释显然是来自某人对文献的解读,这些内容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没有任何参考价值,而对学习者来说既没有增加知识,也没有实用价值。
《说文解字注》:“辟也。”与《文典》一致。而《字典》中《说文》:“般,开也”。由于《说文》的版本较多就各取所需,作为《字典》不应该存在这种现象。
《文典》:“...,故《说文》误从凡为从舟,而有“象舟之旋”之说。”可以说许慎没有见过“般”字的甲骨文,解释的是书,不存在“误从凡”这码事。既然这些甲骨文
、
、
、
都从凡,那么与“般”字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将上述各文看成“般”字没有任何理据。
《新华大字典》:“(盘字的初文)”。
文出现了两种观点,说明学界在“般”字上有分歧意见,但《字典》不是书。有分歧的字义《字典》可以不谈源流和本义,仅说明用法,不能像现在这个样子,各抒己见。《字典》之所以称“典”是因为它是标准,是法。
《新华大字典》:“在篆文中,攴又写成殳”。“攴”“殳”都是楷书出现的字,与篆文没有关系。出现这种错误是由于当今“文”“字”不分,称甲骨文xx字,篆文xx字,这种说法首先就是个错误,这是造成解释混乱的主要原因。
“般”字是由“舟”“殳”二构件组成的复合字。
“舟”文。“舟”古陶文
。
在《文典》有七个图形、
、
、
等。将这些图形看成“船的形状”,并且至今专家观点一致,可见只看形不看意的逻辑思维已成定式,这是重新认识中文,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上述四文的共性是两侧同步呈弯形,像一个狭长的、柔软的管道。所不同的是管道内的一横或二横的位置不同。两横是强调管道内的作用和能力,一横是强调管道能分割成两个部分。
文就比较清晰。两侧是同步“乙”文,合起来表示管道,中间有一横分成两个部分,并用两个“、”分别强调两段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字典》:舟(zhōu)<名>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船形。两边象船帮,中间三条线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多起来。本义:船。
《新华大字典》:舟(zhōu)【文字源流】舟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一只小船的样子。周的本义指船,引申指驾船、或乘船。
《例解》》:“‘舟’字(小篆)像船的形状,有‘舟’旁的字大都跟船有关系,例如:“船、艇、舰……等等。”
书右侧的弯曲线可视为“乙”文,左侧的弯曲线与右侧形成管状,管道内有连接处,可连可断,与“文”同义。由于表达的内容较多,所以流变成“字”的部首。
“舟”字是由“丿”“丹”“、”三构件组成的复合字。
“丹”字表示主导物体向外平行发展。(下文详细说解)
“舟”字是指要抛开外界影响因素,主导事物的平行运动是依靠内在因素。
这一内容是后世将“舟”用于小船的思想理据。由于楷书“舟”字成为了独体字,并有了小船的内容,所以楷书以后出现带有“舟”字构件的复合字也就有了船的内容,如:舰、舢、航、舶等。但是由篆文流变而来的复合字,“舟”字部首均要按“文”意进行解读。比如“般”字及其复合字。
“殳”字是指人正在做着重复而仔细的工作。
“般”字表示婴儿正在出生。婴儿离开母体,正在剪断脐带,......。
所以“般”字外延出脱离,离开的内容。
《说文》内容凡是没有用篆文解释的版本都有后人改动的可能。从和
二字可知此处内容就不是许慎的解读。
字也不是“船”字。
“船”书没有一个从几,右侧都是书。楷书也只有颜真卿写出了“船”字,说明“船”字从几是楷书出现的新字。《说文义证》:小曰舟,大曰船。这也是指楷书以后的事。
“船”字是指“舟”要一点一点的、慢慢的离开码头。即有了“大曰船”的内容。
“八”文是指辨别、分析、判断等内容。
“口”文的内容较多,在此复合文将涉及到与脐带有关的一些内容,如:女性生殖器、脐带剪断的位置等。
、
二书与“舟”“船”二字虽然一脉相承,但不是一个内容。为什么脐带的内容能流变出“舟”“船”二字,是基于两个思想。其一、脐带与水(羊水)有密切的关联。其二、脐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是暂时的,分开而独立生活是长远的。“船”是水上的交通工具,与人的交往相关,所以进入字的阶段也就有了小曰舟,大曰船的内容。
“盘”字来自楷书颜体。但“盘”字中的“舟”字构件不能理解是小船,因为下面是“皿”字构件,在此字是指女性生殖器。“盘”字是指脐带已经剪断,婴儿完全离开了母体。所以根据脐带外形“盘”字外延出围绕、缠绕等内容,根据其内含外延出交结、连接等内容。
《新华大字典》:盘(pán)【文字源流】盘是形声字,在古文字中写作鎜,金为形,表示一种金属器物,般为声。籀文写作盤,以皿为形符,表示是一种器皿。篆文又写作槃,以木为形符,表示是木制器物。盘的本义是指一种扁而浅的器皿。汉代以后特指洗手时用来接水的一种器皿。......。
“盤”字来自篆文,“盤”与“盘”不是繁简关系。二者的区别是“盤”字强调婴儿出生正在处理的整个过程。“盘”字是强调脐带已经剪断,婴儿离开了母体。盘踞一词应该用“盤”字。
最早的盘子也应该是藤条、柳条盘旋编制而成,这一内容也是从脐带的形状而来,盘子作为器皿不是字的本义。
“磐”字本文没有看见篆书、隶书。《说文解字注》无“磐”字。今本《易经》有“磐桓”二字,在汉帛书作“半遠”,《尔雅·释文》引此文作般桓。说明今本《易经》中的“磐”字是后世有人改写。
“磐”字来自楷书,“石”字构件是指石头。“磐石”在《字典》中解释:指厚而大的石头,常用来比喻坚定不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