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心得
(2018-06-11 15:05:56)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施政要依靠道德的力量,就好比北极星那样,它自己处在那个位置,而众多星星都环绕在它周围。”
孔子“以德治国”的理想实现的基础是为政者的自觉,为政者必须以身作则,其它事情才能顺理成章,可是有自觉的为政者,也会有不自觉的为政者,“以德治国”终究只是一种理想情况,而无制度的保障。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的三百篇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真无邪念’。”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引导民众,用刑罚来规范民众,民众行事只是为了避免刑罚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化来引导民众,用礼节来规范民众,民众就会有羞耻之心且遵守规则了。”
孔子在这里将“法治”和“德治”进行了对比。法治是从表面来规范人的行为,法家强调“诛行而不诛心”,是否惩罚一个人只看他的行为而不看他内心的想法,因为人的内心世界太复杂了,谁敢说自己从来没有过邪念,如果诛心,那世界上大部分人岂非都该死?再说你怎么知道别人心中所想?;而德治是由内而外地改造人,通过对人的道德教育来规范他的外在行为,儒家特别注重自身的修养,对自身的道德要求非常高,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能只看他做什么,还要看他这样做的动机,一个人做了坏事,但动机是好的,也无需追究或可从轻处罚。两者相较,德治的手段似乎更为高明,从长远来看影响深远,但从短期的实际效果来看,法治更为有效。现代国家多以法治国而对德治有所荒废,以致道德滑坡、犯罪率上升,其实注重德育才是提升人民素养的根本,而为政者也须以身作则,否则所谓的“法治”,其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时懂得天命,六十岁时听到什么都不会觉得奇怪,七十岁的时候做什么事都随心所欲却又不会逾越规矩。”
孔子在这里分享了他自身成长和修养不断提高的历程。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修养的提高更需要日积月累,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使命、阅历和人生观。三十岁时要有三十岁的样子,四十岁时要有四十岁的样子,但三十岁时是什么样子,四十岁时又是什么样子呢,每个人生活的经历不同,样子自然不同,但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在不断地变成熟。所谓的成熟就是孔子六七十岁时的状态,听到什么都不会一惊一乍,做事不用想都会合乎规矩,真正实现内心强大而丰富,行为无拘无束而又令人舒服,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就是不要违背礼。”樊迟驾车的时候,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对他说就是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侍奉他们要合乎礼;父母去世以后,安葬他们、祭奠他们都要合乎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孝,孔子说:“对于父母特别应该担心他们的疾病。”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孝,孔子说:“今天所谓的孝,就是能养活父母。对于犬马之类,也都能养活,没有恭敬的态度,这有什么区别呢?”
对于父母,除了在物质上赡养他们之后,更多地要在精神上关心照顾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这样才是真正的孝。同理,与人相处时,也要真心相待,要投入自己的感情,不能只是机械地礼节性地交往,毕竟人都是有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