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动教师的119个教育故事》阅读摘抄

(2017-12-26 15:58:16)

最近在读张仁贤主编的《感动教师的119个教育故事》,本书一共分为“爱心篇”、“引导篇”、“尊重篇”、“真诚篇”、“激励篇”五个部分,119个真实的教育故事娓娓道来,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有的令人感动,有的引人深思,有的令人心酸,现摘录其中一些好的句子与大家共享。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丏尊

 

霍懋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也就没有教育。

孩子的眼睛就像摄像机,耳朵就像录音机,他们会把老师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

 

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呢?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丝会心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轻微的拥抱。当他犯错误时,教师的一个宽容能震撼他的心灵;当他心灵孤寂时,教师的一个关心举动能使他充满激情;当他遭受委屈、受到打击时,教师一句安慰的话语能使他感受善良。看看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吧,笑容灿烂、充满自信、活力四溢、追求成功、心存感激,这不正是家长、教师、社会所期望的吗?

 

哲学大师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单是给予,更要让被爱的人懂得爱,欣赏爱,给予爱。

 

爱生之心,是教育力量之所在。但是光有爱还远远不够,只有加上严格管理、严格教育的爱才能达到真爱的境地,即有情、有严、有力、有度。

 

林崇德: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教育不是给予,而是对真理和思想的催生。

苏格拉底: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应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由外而内的,注入、训练和铸造的过程。

 

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善用情境,抓住时机,教育将无处不在。

 

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道:“坏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苏格拉底: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智慧的)火焰。

 

儿童的潜能,百步之内,便有芳草。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踏实地迎向人生。

 

学生似树苗,都有积极生长的特点,不过每一棵树的生长速度与规律不尽相同。不少“园丁”不自觉操起手中亮闪闪的大剪刀,朝着那些冒出来的新条咔嚓一下……一刀一刀,小树们排成了整齐的队列。一些孩子健康向上的心态在一次次打击下扭曲、变形,成了《病梅馆记》中的病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不可能制造天才,却可能扼杀天才。因此,天才对教育唯一可说的话是第欧根尼的那句名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愈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就得教给他思考。”

 

教师尽管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但是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或防止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肯定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

 

人性化的教育应是开放的应时应“境”的教育,应是因人因地而异的教育,应是相机而行、因势利导的教育。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赏识、信任永远比批评、否定有效,即使批评,也要公正客观,带着善意,带着微笑。

 

自信源于被肯定,自尊来源于受到尊重。

 

心存尊重不一定使孩子感受到尊重,只有爱心和智慧并重,才能使您恰当把握尊重的尺度。

 

和风细雨能够润泽万物,脉脉温情可以摇曳心灵。

 

“内心真诚的人看世界的目光是纯净的,不带偏见,如同婴儿,看到谁都是发自内心地笑,这种笑容足以感动全世界。”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开放性,他们的心扉总是对大多数人关闭,只对少数挚友开放。

 

欣赏是一种善良。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的细腻,犯案上千起,文章的最后,他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心,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