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接力跑(分层次教学):上挑式和下压式传接棒技术
一、教学背景:
新课标指出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对接力跑的教学,发展学生奔跑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根据《课标》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自主探索学习为主要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创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教学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大大纲教学要求,体现体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教材分析
接力跑是中学田径教学的一项教学内容,一般有迎面接力、往返接力、圆周接力等。而传接棒方法有立棒式、上挑式和下压式。而本次课的教学中重点解决接力跑中的上挑式和下压式的传接棒的教学,旨在学生根据个人习惯等掌握一种传接棒技术从而提高在接力跑比赛成绩和效果,培养学生学会在思考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勇于超越自我的精神。根据教材与八年级学生特点,结合课中的多个小游戏的教学,激趣。在课的练习安排上,必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即面向全体,又注重个性发展,注意运动安全,并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组织形式来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不同接力跑的技术知识,了解各种接力跑的特点,掌握不同接力的方
法,发展协调性。
2.了解提高接力跑的速度关键在于预跑时机,通过游戏竞争提高,接力的技术。
3. 在游戏与娱乐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
评价的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快速跑动中完成“上挑式和下压式”传接棒技术
难点:交接棒时机的掌握
四、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思、学、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维,一步步深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教学方法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学生接力跑技能的掌握。
五、场地器材:
接力棒16根,皮尺一把,录音机一台。
六、教学流程及过程分析:
第一部分:准备部分:热身激趣阶段:
1、游戏:报数成团
2、徒手操:第一节:伸展运动
第二节:体转运动
第三节:弓步压腿
第四节:手腕、脚踝运动
第五节:原地摆背练习
首先是课堂常规的实施;然后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游戏报数成团的游戏,后再进行徒手操的练习,为接力跑做好相应的准备。
第二部分: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发学习动力:
1、播放有关接力的视频片段。
2、图片展示
这个环节学法上主要通过视频资料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这个时候鸦雀无声认真观看甚至思考,我们教师边观看边给学生恰当设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
二、接力跑学习:
(一)介绍接力跑:
①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接力的方式,方法及适用范围;
②学生评价两种接力方式的优缺点;
基于上个环节,我们教师在学法上主要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习圆周接力棒的传接技术:下挑式和下压式
这块学法上主要是我们教师进行标准的示范和准确的讲解,学生得到准确的知识概念和准确的技术动作。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尝试如何进行接力跑。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汇总小结,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接力更加合理)教师再次示范讲解(两种常见的下压式与上挑式)动作要领。
从学法指导这块教师认真组织和配合学生:
1、组织全体学生有秩序地观看。
2、组织学生讨论:下压式与上挑式两种的区别和利弊
要求:学生分别说出下压式与上挑式两种的传接棒技术动作要领。
学生甲:下压式是接棒人将接棒手臂向后伸直,四指并拢,掌心向上,虎口张开,传棒人将传棒的前端由上而下地压入接棒人的手中。
学生乙:上挑式是接棒人将接棒手臂向后伸直,四指并拢,掌心向下,虎口张开,传棒人将传棒的前端由下而上地递入接棒人的手中。
1、学生两人一组不断尝试两种传接棒方式尝。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如何在团队进行接力赛时更加合理的完成传接棒。
3、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4人一组进行尝试性的练习;
4、成四列横队集中进行简要的小结与提示;并明确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这节课从学法指导考虑我们有目的的引导:
1、引导学生积极尝试接力跑的动作。
2、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并适时的进行启发。
3、示范讲解后组织学生再次进行体验此动作。
5、可对优秀的学生进行集中点评后重新有序练习。
我们积极参与学生活动讨论:
1、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接力的方式,方法及适用范围;
2、 学生评价两种接力方式的优缺点;
3、学生积极组织接力赛,每个合作小组出四名队员,进行课堂教学比赛,他们勇于体验尝试,并在尝试体验中有所收获。
本节课的基本部分,也是课的主要部分,我们进行重点学习接力跑中上挑式的传接棒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发组织“实战演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发展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体能。
第三部分:身心回归,放松心情:
1、兔子舞”进行集体放松
2、《梁祝》意念放松以及课堂小结。
整个结束部分让学生心理渐趋于平缓,并进行师生间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结束本课教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