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纪录,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学习案例《我要吃糖》纪录与启示

(2015-07-06 21:28:48)
标签:

教育

分类: 绩效性材料之论文荟萃

【观察与记录】

混龄活动时,小男孩与小姐姐在一起玩。小男孩发现罐子中有糖,但他不知道如何打开罐子,这让他非常着急。他想老师也许能帮自己打开罐子,于是,他向老师苦苦哀求,嘴里不断说:“我要吃糖……”教师看到边上有一个小姐姐一直注意着这里,但还是没有理小男孩。

小姐姐也许注意到了小男孩哀求要吃糖的情形,她不解地看着老师,最后忍不住走过来帮忙。她把小男孩带到一边,熟练的打开罐子,从里面拿出一颗糖递给小男孩说:“给你吃糖”。

拿到糖的小男孩很高兴,他知道要先剥开糖纸。他试图用手用力地撕开糖纸,没有成功,又转而用牙齿咬住糖纸一角,一只手抓住糖棒往下拉,也没有成功。于是,他又习惯性地向老师求助,可老师似乎还是没有理会,伤心的他只好连着糖纸一起塞到嘴里。

小姐姐来了。她开始试图让小男孩自己剥开糖纸,但小男孩无法独自完成。小姐姐似乎不忍心小男孩受此打击,又主动过来把糖拿去,帮助小男孩剥糖纸。

小姐姐憋着一股劲,她右手用力握住糖,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抓住糖纸的一角用力地撕,但糖纸好像比小姐姐预想的难撕,没有成功。

小姐姐想了一下,她右手抓住糖,左手捏住糖棒,用牙齿咬住糖纸的一角,用力地撕,她想也许力量会大些,但她又失败了。

小姐姐仍然没有放弃,也许他意识到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拨开糖纸的。于是她开始寻找能帮助打开糖纸的工具。她找到了一把塑料小刀,她可能会想,刀子是能割开糖纸的。小姐姐尝试了用刀子割糖纸,但她仍然没有成功。

经过多次失败后,小姐姐转而又用牙齿咬住糖纸,双手用力地顺时针转动糖棒,她也许意识到转动糖棒可能会使糖纸松开,但她还是没有剥开糖纸。

小姐姐又试图寻找另外合适的工具来撕开糖纸。她尝试了一下剪刀,可能太黏了,她将它放了回去。糖纸还是没有撕开。

小姐姐又象刚才一样,一手拿糖,一手抓住糖棒,使劲地转动,用力地撕扯,废了好大的劲,糖纸有点松开了。她赶紧用左手抓住糖棒,右手抓住糖纸的一角,使劲地撕,糖纸终于被撕掉了。

小姐姐一撕开糖纸,就毫不犹豫把糖递给小男孩。导致这一结果的合理解释应该是:先前小男孩苦苦哀求要吃糖的情景给她的印象太深了。

小男孩接过糖实在太感动了,忙说:“谢谢姐姐。”拿着糖端详了一会,开心地说:“糖,吃糖”,然后把糖塞到嘴里,高兴地吃起来。

(注:划线部分是教师对儿童行为的解读和思考。)

【重温观察与记录】

    在这个混龄活动片段中,一开始教师就故意“放手”。也正是在这一放手后,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之间的情感与交流,让我们深受感动。

    案例中,我们发现小男孩一有困难就像教师求助,而没有向小姐姐求助可能和孩子的内心认知有关系。他可能认为大人比小孩能干。同时,我从开罐、剥糖的过程可以发现大小孩子之间的认知水平差异。

就这一个简单纪录,让我们发现了纪录关注幼儿寻常时刻的行为的价值所在。幼儿的学习,特别是自发自住的学习,常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过程。从建构主义的立场分析小女孩的剥糖过程,我们发现她是具备剥糖经验的,而且方法很多:一开始用双手,让后用牙咬、接着用工具塑料小刀不断地划。从划得过程我们可以肯定小女孩或多或少有了“划得次数越多,糖纸就越薄;糖纸越薄,就越容易滑破”的经验。

同时,最后小姐姐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后毫不犹豫把糖递给小弟弟那一感人瞬间,也让我们看到:正因为有开始小男孩苦苦哀求,才有了后来小女孩坚持到底的信念支持。正如维果茨基所说的:“相信社会背景比态度和信念等更能影响学习。社会背景造就认知过程,而它本身也是发展过程的一部分”,“社会学习并不是让儿童孤立地记忆一点信息或知识,而是深深扎根于其所在的文化背景,并与其个人的经验相关。”

在这个纪录中,让我们发现“纪录能帮助我们回顾幼儿思考的痕迹”,只有在这些痕迹中,解读和分析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了解儿童。

【反思与启示】

  近年来,“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解读童心”、“聆听童声”等等已经成为了幼儿教师口中常出现的话语,但是怎样听?怎样看?怎样读?作为一线的教师大多都很迷茫,可以说我们都在“穿新鞋走老路” 。结合实际教学,我又仔细阅读了朱家雄教授的一些书籍,让我获益匪浅。

一、    做纪录要记什么

通过上面一个案例纪录,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完整的儿童学习纪录,不仅包括教师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和纪录,还包括了对儿童行为的解读和思考。

纪录是一种叙事性纪录,它的内容是具体情境下的儿童行为,所提供的信息不应只包括结果,更注重过程。因为过程的信息能提供给我们教师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及过程,这些思维方式在结果中是看不到的。就如上述“我要吃糖”纪录中,我们能看到两个孩子在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思维方式。

二、    做纪录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人人都有眼睛,有眼睛就会观察;人人都有耳朵,幼儿多就会聆听;人人都有手,有手就会做记录。但纪录的问题不是有没有去观察、去聆听、去记录,而是要恰当的选择去看什么、听什么、记什么,这恰恰是最难的。所以,教师在做纪录时,学会作出有效的选择是最重要的。

使内因的选择过程外显,有助于作出有效的选择。不论教师以何种方式去做纪录,纪录的方式和行为总是受内在价值取向指引的。一线教师平时的观察纪录,有很多时候是随机的。但可供选择和纪录的儿童行为太多了。所以我们要有所选择,因为这个选择关系到教师着重要捕捉什么信息,关系到捕捉下来的信息对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就如上述“我要吃糖”纪录案例,教师在混龄活动是进行的纪录,重点关注了小姐姐对小男孩的帮助过程,并在最后的结果中感受到了小姐姐专注的动力来源。

三、    做纪录是一个赋予意义的过程

  朱家雄教授书中提到:“纪录的价值不体现于展示,而体现于意义的生成。通过重温纪录、反思纪录片段等方式,对纪录中的幼儿活动信息进行解读,并赋予教育意义,才是纪录的核心所在。”

  在重温“我要吃糖”的纪录中,加深了我们对幼儿寻常时刻的理解,让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在那些被我们忽略却具有巨大价值的、细小的、简单的时刻。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的关注点不再仅仅是落在幼儿“做得怎样”上,而是更多的关注幼儿“为什么这么做”。小姐姐对小弟弟主动帮助的原因、小男孩开始对大人比小姐姐更信任的社会背景因素等等。在交往、合作等场景中,幼儿的社会化过程逐渐在日常情境中逐渐形成。

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并非真的看见了儿童是怎样学习的,而是观察者自己解读孩子学习的过程。如何在重温、反思、对话中解读这一过程,就要做纪录。

让我们走进纪录,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


【案例参考】朱家雄著:《纪录,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2008年1月第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