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早的手串是什么样子?

标签:
收藏文化手串佛珠 |
分类: 收藏 |
说到手串的起源,朋友们大都知道是源于古代的佛珠。在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甄嬛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清代皇帝、嫔妃以及朝廷官员们佩戴的朝珠。乍看起来,这两种形式前者与中国古代一些贵族朝服上的佩饰很相似,而后者则与今天的文玩手串更加接近。也许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清代朝珠与我们现在盘玩的手串都同源于佛珠,那么文玩手串会不会与清代朝珠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http://s3/mw690/0067Dr1zzy700f2Sbxod2&690
(海南黄花梨精品欣赏)
中国上古文化中的珠珠串串
珠串作为一种佩饰,在中国绝对是由来已久。在北京房山山顶洞人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就出土了距今约1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所生产的“珠串”。山顶洞人所佩戴的首饰,是用有穿孔的兽牙、贝壳、小石珠、鲩鱼眼上骨等串连而成。这些形态各异的骨、石饰件就是山顶洞人的“护身符”,将各式各样的珠子穿起来,作为颈饰佩戴。考古还发现,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各地遗址中也都有大量穿孔的石珠、骨管、蚌、玉、玛瑙等饰件出土。它们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华大地,且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自此之后,串珠的文化遗物便不绝如缕、绵延传承。
商周时期,玉文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玉石骨器的制作也极其发达。周代的贵族以玉、石、玛瑙等珍贵材料穿成串,称做“礼玉”,用来佩戴以显示其身份或地位。这种习惯到秦汉以后式微,但似乎仍然有所传承。“珠串”这种用较有价值的材料通过贯穿丝线(有的还饰以璎珞)来作为装饰的形式,因制作简易而在历代贵族中十分流行。直到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土发展并兴盛起来,一种叫“佛珠”的宗教用品在寺院甚至社会上也逐渐流行。佛珠遂成为与本土珠串文化发展并行不悖的饰件及用品。
http://s14/mw690/0067Dr1zzy700f8d51zad&690
(海南黄花梨精品欣赏)
古印度时期的佛珠
佛珠最早诞生于古印度,但古印度早期佛教却没有使用佛珠,见于记载的佛珠使用始于公元2世纪左右。中国有关佛珠的最早记载是《续高僧传》中所说隋唐时代的道绰大师,他教人们拿着念珠持诵三宝名号。佛珠本不是佛教始创,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亦无佛珠的记载。而佛经记载,佛珠多出于后期的经典,然而在律部经典却不见有记载。所以依律典的南传佛教徒亦较少有持珠的,但在密教中佛珠却极受重视。
实际上,佛珠与古印度的“菩提”文化颇有渊源。据传在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王国的一棵菩提树下悟道。那时佛祖还是迦毗罗卫王国净饭王的太子,他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并开创了佛教。随着佛教的盛行,释迦牟尼的思想瑜伽为世人所尊崇,而他成佛之处的菩提树也成为了佛教徒所尊崇的圣物。很多佛家经典中都有称颂菩提树的典文,人们也相信菩提树具有无限的神力,所以菩提树也和舍利子、佛像一样是众多佛家信徒膜拜的圣物。而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除了有僧侣宣讲、修建寺庙、水陆道场等活动之外,栽种菩提树也是一项重要活动。优美雄壮、高大挺拔的菩提树给人以无上的神圣感,为庙宇增添了几分法相庄严,也加深了自己同佛教不可割裂的关系。直至今日,信奉佛教的南亚与东南亚诸国依然深信菩提树与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如斯里兰卡的国旗上就绘有四片菩提叶,以表明佛教是斯里兰卡的国教。
http://s13/mw690/0067Dr1zzy700f5yepmbc&690
(海南黄花梨精品欣赏)
佛珠本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于记诵和束心的工具和信物,故又称“念珠”。 因佛祖释迦牟尼讲法、圆寂于菩提树下,所以菩提树被奉为佛教圣树。于是,古印度的佛教徒将菩提树的树籽(也就是菩提子)贯穿成串,在诵经念佛时即可记录诵经次数,后来干脆也兼用其他一些植物的种子一颗颗穿成珠串作为念珠。除念经的作用外,佛教徒手持佛珠在佛教中被认为能消除业障,象征一种美好的愿景。佛珠从使用方面来讲可以分为三种,即挂珠、佩珠、持珠。挂于颈部胸前,谓之挂珠;戴在手腕或臂上,谓之佩珠;握于掌中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谓之持珠,也有谓之念珠者。
本文由【真格海黄】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真格海黄:藏友所熟知的海南黄花梨品牌,新手入门、投资、收藏的不二之选,老玩家的钟爱!铁匠村海南黄花梨品牌领头羊!微信号:18562680193微信公众号:onlyhhl 微信服务号:zhengehaihuang
关注以下任一微信号即有机会参与0元起拍海南黄花梨手串的活动。
微信①号:18562680193(长按可复制)
微信②号:18561305623(长按可复制)
微信③号:15621481099(长按可复制)
微信④号:15621480811(长按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