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2019-09-30 11:18:06)分类: 教学日志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音色决定声音的品质)。
4.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体会现实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广泛性,学习物理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声音的三种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教学教具]
自制“水瓶琴”、木尺、铁架台、细线悬吊的乒乓球、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两个、音叉锤、口琴、示波器、话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播放视频,请同学们欣赏优美动听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再播放精美的曾侯乙编钟图片,并欣赏《曾侯乙编钟乐》。
然后播放动画。欣赏美妙的酒杯乐曲。
我们刚才听到几种音乐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引入新课:第二章 声现象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二、进行新课
1、音调
(1)音调 播放高低不同的钢琴声指出音调:声音的高低。
(2)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实验探究一:用相同的力拨动不同长度的直尺观察振动情况,聆听声音的变化
实验探究二:以不同的速度拨动同样的梳子,观察振动情况,聆听声音的变化
实验探究三:改变发音齿轮的转速,聆听声音的变化,分辨音调的高低变化情况。
分析以上三个实验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时所产生的声音特征归纳出实验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介绍频率的概念:
频率的定义:物理学上将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字母:f
频率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物体在1秒种内若振动100次,频率为100Hz
用示波器播放不同频率的纯音的波形,用波形比较频率,并用波形图来分析牛的叫声和蛟子的叫声,从而对频率的概念加深理解。
(3)一些物体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
(4)超声波和次声波
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 Hz。
频率高于20 000Hz的声音——超声波。它们已经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次声波。它们已经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5)影响音调高低的其他因素
影响单调高低的因素还有结构、形状、材料和尺寸
对于片状物体,面积越大,厚度越厚,发声的音调越低。
对于细长物体,长度越长,直径越大,发声的音调越低。
(6)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材料、长短、粗细、松紧
长短、松紧相同时,弦线越细,音调越高;
粗细、松紧相同时,弦线越短,音调越高;
粗细、长短相同时,弦线越紧,音调越高。
2、响度
(1)响度的概念
响度就是指声音的强弱,它是人耳接收声音大小的主观感觉。
(2)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体验一:用不同的力敲鼓,聆听声音的变化,体会声音响度的不同
体验二:用不同的力敲音叉,聆听声音的变化,体会声音响度的不同。
演示:用不同的力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听声音的大小。
物理学中用振幅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响度还与声音分散的范围有关,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
播放动画,用波形分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叉的波形,声音越来越小的时候,波形有什么变化?
3、音色
音色又叫音品,它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一般是不同的。听声辩人、辩动物、辩乐器等就是主要是根据音色不同来判断的
播放《二泉映月》的音乐,先放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再入小提琴演奏的《二泉映月》。由学生聆听并加以区别。
音色是我们分辨出各种声音的重要特征。
这是因为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既使他们的音调、响度都相同,我们仍然能够把它们分辨出来,就是因为每一个人和各种乐器都有它独特的音色。
播放动画,用波形分析不同声音的音色。
三、课堂小结
四、典例分析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