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华古姓·丑(二)
(2015-11-24 17:07:35)
标签:
转载 |
分类: 外姓氏文化 |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瑚图氏,满语Hutu Hala,汉义“丑鬼”,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后大多改为汉字单姓为胡氏、包氏,也有以汉译本意改汉字单姓为丑氏者。
⑵.满族钮祜禄氏,满语Niohuru Hala,汉义“狼”,属于老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狼”是满族先世女真族的图腾之一,女真族人出于对“狼”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钮祜禄”这个姓氏的称谓曾几度变化:辽国时期称“敌烈氏”,金国时期称“女奚列氏”,元朝时期称“亦气烈氏”,明朝时期定称为“钮祜禄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以汉姓为“钮氏”,也有冠以汉姓为“郎氏”者,是典型的“一氏冠两姓”的满洲氏族。后又蒙古族引为姓氏者,蒙语为,后因避祸改为丑氏。据传,也有满族钮氏族人因避祸而改为丑氏者,姓氏读音仍作niǔ(ㄋㄧㄡˇ)。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⑶.据家谱文献《满州丑氏谱书》的记载:“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之孙阿达侴逃到海城,改名侴逾政。二道沟的祖产被叶氏所占,又重新赎回。始祖逾政公为了掩人耳目,编了一个神话故事:‘顺治五年阿玛豪格陷于狱。外祖索尼遣仆达尔罕夫妻及一男二女送吾及妻古达明至始祖原居地……对后人及外人称侴氏是源于云南俞姓。辛丑年,一术士告密,曰吾家有成龙之嫌。官府掘吾祖坟,果见其异:吾祖之躯除双足因裤缠绊未变,尽皆龙形。家被抄,族被灭。幸家人俞元携吾潜逃,浪迹天涯。至北京,翁见吾不凡,以女妻之,资助银两及家奴共匿于此。俞字不吉,又逢辛丑年遭难,故将俞中之月改为丑,即侴字,音丑,以纪念罹难之年;名逾政,逾者,逃走之俞氏也;政者:吾正值习文之际也。吾名侴逾政,实为取阿达侴之侴字为姓,逾越政权之意。祖居之地已为叶氏所占,易名二道沟,有三佃户业之。幸喜始祖墓碑之碑文尚可辩认:‘马法西保之墓,左下小字叫昌安’。侴元与叶氏商,以一千两赎回二道沟产业。小河纵向界之,东叶西侴……”从该谱记载上看,该支丑氏源出爱新觉罗氏家族,“阿达侴”应为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皇长子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之子,后传有丑氏、侴氏两支。例如,今辽宁大连人、安徽理工大学教授、历任淮南矿业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中国煤炭学会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煤炭科学总院南京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的侴万禧(公元1930~今),就自称出自该家族。
本书按:
按有关清史记载,爱新觉罗·皇太极有十一个儿子,其大阿哥爱新觉罗·豪格有七子,分别是:
①长子为爱新觉罗·齐正额(Aisingoro·qizheng’e),出生于后金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农历9月26日寅时,其母为爱新觉罗·豪格之妾妃纳喇氏特穆之女;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农历2月因罪被处死,废黜宗室资格,终年四十三岁。其嫡妻为觉特氏,杜达礼之女,无子女。嫡妻觉特氏,杜达礼之女,无子女。
②次子为已革辅国将军爱新觉罗·固泰(Aisingoro·gutai),出生于后金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农历1月28日亥时,生母为爱新觉罗·豪格之庶福晋黄氏,黄业沁之女;逝世于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农历7月15日亥时,终年六十三岁。嫡妻佟佳氏,西伯礼之女;继妻兆佳氏,布占之女;三娶佟佳氏,佟佳氏,佟养正之女;四继妻陈佳氏,陈国泰之女;妾程氏,程达之女;妾潘氏,潘祥之女。生有七子:长子爱新觉罗·托克妥海,次子爱新觉罗·额尔赫,三子爱新觉罗·苏尔察海,四子爱新觉罗·福保,五子爱新觉罗·牛格,六子爱新觉罗·阿尔赛,七子爱新觉罗·阿普达哈。
③三子为辅国将军爱新觉罗·握赫纳(Aisingoro·wohna),出生于后金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农历2月3日巳时,生母为爱新觉罗·豪格之庶福晋黄氏,黄业沁之女;逝世于清康熙元年(元1662年)农历9月13日戌时,终年二十三岁。其嫡妻为伊拉里氏,富喀之女。生有一子:已革奉国将军爱新觉罗·武礼。
④四子为和硕显懿亲王爱新觉罗·富绶(Aisingoro·fusou),出生于后金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农历5月17日亥时,生母为爱新觉罗·豪格之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伊尔社齐董郭罗公之女;逝世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农历12月20日子时,终年二十六岁。其嫡福晋为察哈尔博尔济吉特氏,和硕亲王额尔克孔果洛额折之女;侧福晋富察氏,护军统领额思特宜之女;庶福晋吴鲁特氏,里纳之女;庶宝晋兆佳氏,赫图之女;庶福晋王氏,祜德之女;妾孙氏,孙秀玉之女;妾都鲁氏,文特宜之女;妾翁钮洛氏,萨海之女;妾孙氏,孙齐之女;妾兆氏,翁果托之女;妾马氏,马英秀之女。生有八子:长子爱新觉罗·全宝,次子爱新觉罗·祜尔汉,三子爱新觉罗·费扬古,四子和硕显密亲王爱新觉罗·丹臻,五子追封和硕显亲王爱新觉罗·拜察礼,七子爱新觉罗·常保,八子爱新觉罗·钦保。
⑤五子为多罗温良郡王爱新觉罗·猛峨(Aisingoro·meng’e),出生于后金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农历11月11日子时,生母为爱新觉罗·豪格之侧福晋硕隆武氏,他布囊德尔赫礼之女;逝世于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农历7月11日子时,终年三十一岁。其嫡福晋为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多罗郡王奇塔特之女;继福晋瓜尔佳氏,护军参领苏伯赫之女;侧福晋富察氏,图克塞尔之女;庶福晋高氏,高封松之女;妾西岳氏,阿尔乃之女。嫡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多罗郡王奇塔特之女;继福晋瓜尔佳氏,护军参领苏伯赫之女;侧福晋富察氏,图克塞尔之女;庶福晋高氏,高封松之女;妾西岳氏,阿尔乃之女。生有三子:长子多罗温哀郡王爱新觉罗·佛永惠,次子多罗贝勒爱新觉罗·延绶,三子已革多罗贝勒爱新觉罗·延信。
⑥六子为头等侍卫爱新觉罗·星保(Aisingoro·xinbao),出生于后金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农历11月16日卯时,生母为爱新觉罗·豪格之庶福晋宁古塔氏,佐领他克图之女;逝世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农历4月25日辰时,终年四十三岁。其嫡妻为赫舍里氏,三等护卫穆淑之女;继妻孔佳氏,孔辅臣之女;妾毕氏,毕鲁子之女。嫡妻赫舍里氏,三等护卫穆淑之女;继妻孔佳氏,孔辅臣之女;妾毕氏,毕鲁子之女。生有三子:长子三等侍卫爱新觉罗·玛尔赛,次子爱新觉罗·玛尔禧,三子爱新觉罗·阿赛。
⑦七子为爱新觉罗·舒书(Aisingoro·sushu),出生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农历1月26日巳时,生母为爱新觉罗·豪格之妾妃伊尔根觉罗氏,杭素之女;逝世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农历10月6日辰时,终年四十岁。其嫡妻为觉特氏,社达礼之女。生有七子:长子爱新觉罗·玛尔泰,次子爱新觉罗·雅尔乃,三子爱新觉罗·扎乃,四子爱新觉罗·舒鲁,五子爱新觉罗·伊什塔,六子爱新觉罗·颜韶,七子爱新觉罗·赛尔楞。
除了这七个儿子,爱新觉罗·豪格再无他子。很显然:这位《满州丑氏谱书》中记载的始祖“阿达侴”称爱新觉罗·豪格为“阿玛”,则应当为其儿子。但爱新觉罗·豪格根本就没有一个叫“阿达侴”或“阿达丑”的儿子!
再有,按《满州丑氏谱书》的记载,“侴”字似为“阿达侴”将“俞”字更改了字体构件而形成,其实亦非然。
因此,该支丑、侴二氏之源,决非其《满州丑氏谱书》中记载的那么简单,其出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本书再按:
“丑”字绝不同于“醜”字,作为姓氏,读音也不作chǒu(ㄔㄡˇ),而是读作niǔ(ㄋㄧㄡˇ)或hào(ㄏㄠˋ),包括作为地支中第二位的“丑”,也不读作chǒu(ㄔㄡˇ)。今将姓氏用字、历法用字的“丑”读作chǒu(ㄔㄡˇ)音,是受1955年文字改革中将“醜”字简化为“丑”字后的音讹误导之恶果,是错误的。
“丑”字的出现,最早是上古时期人们描述月亮的古象形符号之一,也是中国古历法中太阴月之首,即十二月最后一天子时以后的开始时刻——丑时,为一天、一月由阴转阳、万物万事之始的象征。由于古代人们崇拜月神,经常高擎双手对月祈祷求福,至因此西周初期以后,“丑”字又被用于“举手”的象形文字。
丑氏,是一个非常古早的姓氏,与最最古老的旸姓(汤姓)、姜姓、姬姓源出同期,甚至比姜姓、姬姓更加久远,是中国古代非常神圣的姓氏之一,代表了万姓之始。今各类汉语字典中极难见到“丑”字的姓氏之解与正确读音,甚是不妥。由此也造成丑氏族人自己读错音、会错义,甚至纷纷抛弃这古老而神圣的姓氏。
任何姓氏,本身从来就没有“大”、“小”之分,每个姓氏的背后,都有着中华民族深邃、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都有炎黄先辈的血乳基撑,也都是神圣无比的,丑氏族人大可不必为姓氏字为“丑”而感到任何不安!
得姓始祖:女娲、钮宣义、逄丑父、景丑(景子)、公孙丑、丑魁武(侴魁武?)、侴逾政(爱新觉罗·阿达侴?)。
三.各支始祖:
丑魁武(侴魁武):一世祖,行三,字学博,原籍江南松江府上海县,自明因仕授楚职落业潭州,后改善化,即今之长沙九峰镇。至四世祖丑(侴)友嵩,字维嶽,生二子:丑(侴)允坚、丑(侴)允堂。丑(侴)允堂,字挥琴,迁居潭邑,今号中湘房。丑(侴)允坚世居长沙,至七世祖丑(侴)廷尧,字团山,生五子:丑(侴)朝缙、丑(侴)朝绅、丑(侴)朝经、丑(侴)朝纶、丑(侴)朝绂,长、次无传,演衍季山(朝经)、小山(朝纶)、崧山(朝绂)三房。厥后支分派别,椒衍绵延,隶属长善各地。
四.迁徙分布:
丑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声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零九十五位,以北海、济阴、吴郡、荥阳、吴兴为郡望。
今湖南省的长沙市,陕西省的富平县,河北省的唐山市,辽宁省的锦州市、大连市金州区、普兰店市、海城市,北京市,吉林省长春市、拉林河流域。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甘肃省的庆阳市合水县,山东省的济南市长清区,云南省的昆明市弥勒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台湾省等地,均有丑氏族人分布。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北海郡:商朝时期为古逄国。西周时期为齐国。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东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改为济阴郡,辖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吴 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南朝陈国时期,改吴郡为吴州。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再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并一直沿袭至今。另外,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荥阳郡:古代河南郑州以北的武陟、荥阳一带称邲,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郑国属地。秦朝时期始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2.堂号:
北海堂:以望立堂。
济阴堂:以望立堂。
荥阳堂:以望立堂。
吴郡堂:以望立堂,亦称苏州堂、吴州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六.家谱文献:
浙门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丑氏(侴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七.字辈排行:
湖南长沙丑氏(侴氏)字辈:
季山老派:“魁虔以友允仕庭朝成陞纯师(朴)祖(忠)宗(孝)德可以定邦国”;
小山老派:“纯师忠孝兆映文明敬遵世学大振家声“;
崧山老派:“纯朴宗传久诗书百代兴贻谋为善举趾麟应珍振”;
合族新派:“继承先泽伦纪修明本源笃厚世代尊荣学崇典训永远贤英立名建业大启家声”。
辽宁海城丑氏(侴氏)字辈:“儒志克泽良有国士德允启延年守成明洪庆长春”。
浙江宁波丑氏字辈:“儒志克泽良有国士天德永广景福恩明洪庆长春”。
辽宁大连丑氏字辈:“儒志克泽良有国士文连万世(作)永(述)昌(纯、维)仁(善)”。
八.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吴兴世业;湘楚家声:湖南长沙丑氏(侴氏)祠堂楹联。
2.七言通用联:
渊源松江脉落远;演衍荆楚世泽长:湖南长沙丑氏(侴氏)祠堂楹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