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疏镇马庙村那个龟驼碑的来历啊
(2015-10-14 07:13:00)
东疏镇马庙村有一座关圣帝君庙(俗称“关帝庙”),复建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距今360多年。有正殿三间,内塑关羽泥像,东、西配殿,庙门东西侧各建有一间马厩,马厩中有石栓马桩一根,石马一匹。庙门前无石狮、石鼓等。因其庙门的特殊设计,人们常称“关帝庙”为马庙,马庙村由此得名。
关于这座关帝庙,在建造过程中和建成后,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
(一) 周仓拉碑
关帝庙的大殿完工之后,下一个工程就是立碑,建配殿。修庙门,碑早已修好。可是碑身太大了,怎么从曲阜拉到马庙呢?碑座二、三十吨重,碑身少说也有60吨,木制的马车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个任务的。主修官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因为当时正处寒冬腊月,气温达到零下二三十度,中午也不会化冻,于是,他先雇百余名村夫沿路跳水。泼向路面,路面很快就结上冰,连同下面的冻土成了一条很硬的冰路。接着又从周围村庄雇来20头大黄牛,用碗口粗的牛皮绠拴住碑座,套上黄牛,碑座行在冰路上,牛走在庄稼地里如同拉大车般就把碑座拉到庙院里。主修官暗自高兴,帮工的村民们也被主修官的智慧折服。该拉碑身了,五根碗口粗的牛皮绠牢牢地拴在碑身上,连在20头黄牛拉的套上,开始拉吧,鞭子抽在牛身上,牛弓着腰,蹬直腿,用尽全力向前拱,绠被拽得吱吱响,可是碑身纹丝不动。“打牛、打牛……”人们喊着,牛屁股上,汗水、血水顺着向下淌,碑身还是一动不动,“停下吧!”主修官有气无力地说。牛解开了缰绳,啃起了麦苗,人们唉声叹气地坐在石碑上休息。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句:“看,牛群里怎么多了一头黑牛!”人们顺着他的声音望去,只见一头黑牛夹在黄牛中间啃着麦苗,仔细打量,牛毛如黑缎子一般,四条腿有碗口粗,不用说力气肯定不小。“把它套上,试一试。”人群中又有人出主意了,“把那套粗牛皮套给它套上!”人们把黄牛一头一头地套上,又把刚才没用上的那套粗牛皮套给这头刚蹿出来的黑牛套上。牛把式细细地检查了套与套之间的连接、套与大牛皮鞭的连接,每个绳扣都摸了一遍,准确无误后,发出了命令:“驾!”一个响鞭,众牛猛拉,只见那头黑牛低头弓腰蹬腿,使出了浑身力气,其它牛也像变了似的有劲了,碑身轻轻前移。“走啊,走了!”人们欢呼着、跳跃着,跟在牛群后面。牛似乎出奇地有力,中途没有休息,就把碑身拉到庙院里,人们去卸牛套时,才发现黑牛不见了,四处寻找,不见踪影。主修官无意中看见大殿内,关公身旁的周仓脸上怎么那么亮,走近一看,只见周仓脸上汗流着面颊往下滴,身上的衣服全湿了。“原来是周仓在帮我们哪!”主修官走出大殿,对着想要离开的雇工们喊道:“快跪下,谢谢关二爷派周仓帮了我们!”人们虔诚地跪在庙院里,心里全明白了:原来那头黑牛就是周仓变的。
(二) 鲁班显身
历尽千难,碑身总算运回了,碑座已安好,可这么大的石碑怎么立起来,又怎么立在碑座上呢?主修官把附近有名的能工巧匠都请来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可怎么也商量不出立石碑的办法。
“这石碑真大呀!我活了大么大年纪,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石碑!”大家正说得起劲,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老头挤进人群里。人们见他鹤发童颜,便笑着问他:“老人家,您经多见广,给我们想想办法吧!”
老人见有人问他,便又极力地向外挤去,边挤边说:“我呀,也都黄土涌到脖子的人啦!能有什么办法呀?”挤出人群,拂袖而去,刚才说话的人这才意识到自己太冒失了,挤出人群想要向老人家道歉,可是当他挤出人群时,老头不见了。
“神仙,一定是位神仙!”边说边挤进人群,把刚才老头不见得事告诉了大家。
“黄土涌到脖子……”“对,用土把碑涌起来!”终于有人悟出来了。
人们在碑座石臼中间立上一根和石碑一样高的竹竿,围着竹竿垫起一个小土山,用碌碡碾压出一道小路,上面又绕满了水,人们用绞车把碑身拉到土山上,又一点一点挖土,让碑立起来,碑落下去,碑榫稳稳地扣在碑座石臼里。
半个月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人们昼夜在这个庙院里干活,碑立起来了,可以痛痛快快地睡个好觉了,有个木匠师傅回到家,看到神龛里的祖师爷眉开眼笑,好像在冲着他点头。
“噢,原来那天的白胡子老头是他,我的祖师爷鲁班!”
(三) 石马啃青
关帝庙建成后,香火缭绕,东疏、西疏这片土地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丰衣足食,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幸福生活,同时也感谢关二爷的荫护。
几年后,一件不愉快的事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那就是地里的麦苗经常被啃,到底是谁家的牛羊夜里出去啃青,各村的保安们也天天调查,一个月下来也没结果。怎么办?各村夜里蹲守,看谁家夜里偷放牛羊啃青。
一天夜里,月挂天上,地面如白昼一般,子时,只见两匹豆青色的大马跑进麦地里,先是撒一会儿欢,接着又打了一回滚,最后啃起麦苗来,一个时辰的功夫,几亩地被糟蹋的一片狼藉,守夜的人没有去惊动它,只是悄悄地看着,看看这两只畜生到底回到谁家。两匹马折腾够了,吃饱了,便撒着欢往回跑,人们悄悄地跟着,心里暗自高兴,终于找到正头香主了。可跟着跟着,两匹马来到庙前,走到庙门两侧的马厩里,一动不动了,呀!原来是石马夜里啃青。
怎么办?我们无论怎样也不能得罪关二爷呀!这马可是他老人家的宝贝呀!还是求求关二爷吧!
第二天,祭拜大典如期进行,典礼主祭在关二爷神像下虔诚乞求关二爷对宝马进行束缚。
到了夜里,一位铁匠师傅正甜甜地入睡,睡梦里,关二爷来到他的床前,对他说:“马厩三面正墙,正南面既无门也无墙,马趁我睡觉时就会跑出去,想让他跑不出去,很简单,在马的前面打个铁栅栏就行!”铁匠醒了,关二爷不见了,梦里关二爷的话他记在心里。
天亮了,铁匠叫来几个徒弟支起三盘红炉,精心打造了两付2米多高的栅栏,牢牢地钉在马厩上。
从此,石马再也不能跑出来恳啃青了,周围村庄又恢复了平静。
时光荏苒,360多年过去,当时风光无限的关帝圣君庙只剩下那块高大的石碑,大殿、配殿、庙门、石马等在文革中被毁,石碑被人用两台上海50拖拉机拉没拉到才幸免于难。那块阅尽人间沧桑的石碑,正向人们诉说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正经历着东疏翻天覆地的的巨大变化……
关于这座关帝庙,在建造过程中和建成后,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
(一) 周仓拉碑
关帝庙的大殿完工之后,下一个工程就是立碑,建配殿。修庙门,碑早已修好。可是碑身太大了,怎么从曲阜拉到马庙呢?碑座二、三十吨重,碑身少说也有60吨,木制的马车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个任务的。主修官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因为当时正处寒冬腊月,气温达到零下二三十度,中午也不会化冻,于是,他先雇百余名村夫沿路跳水。泼向路面,路面很快就结上冰,连同下面的冻土成了一条很硬的冰路。接着又从周围村庄雇来20头大黄牛,用碗口粗的牛皮绠拴住碑座,套上黄牛,碑座行在冰路上,牛走在庄稼地里如同拉大车般就把碑座拉到庙院里。主修官暗自高兴,帮工的村民们也被主修官的智慧折服。该拉碑身了,五根碗口粗的牛皮绠牢牢地拴在碑身上,连在20头黄牛拉的套上,开始拉吧,鞭子抽在牛身上,牛弓着腰,蹬直腿,用尽全力向前拱,绠被拽得吱吱响,可是碑身纹丝不动。“打牛、打牛……”人们喊着,牛屁股上,汗水、血水顺着向下淌,碑身还是一动不动,“停下吧!”主修官有气无力地说。牛解开了缰绳,啃起了麦苗,人们唉声叹气地坐在石碑上休息。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句:“看,牛群里怎么多了一头黑牛!”人们顺着他的声音望去,只见一头黑牛夹在黄牛中间啃着麦苗,仔细打量,牛毛如黑缎子一般,四条腿有碗口粗,不用说力气肯定不小。“把它套上,试一试。”人群中又有人出主意了,“把那套粗牛皮套给它套上!”人们把黄牛一头一头地套上,又把刚才没用上的那套粗牛皮套给这头刚蹿出来的黑牛套上。牛把式细细地检查了套与套之间的连接、套与大牛皮鞭的连接,每个绳扣都摸了一遍,准确无误后,发出了命令:“驾!”一个响鞭,众牛猛拉,只见那头黑牛低头弓腰蹬腿,使出了浑身力气,其它牛也像变了似的有劲了,碑身轻轻前移。“走啊,走了!”人们欢呼着、跳跃着,跟在牛群后面。牛似乎出奇地有力,中途没有休息,就把碑身拉到庙院里,人们去卸牛套时,才发现黑牛不见了,四处寻找,不见踪影。主修官无意中看见大殿内,关公身旁的周仓脸上怎么那么亮,走近一看,只见周仓脸上汗流着面颊往下滴,身上的衣服全湿了。“原来是周仓在帮我们哪!”主修官走出大殿,对着想要离开的雇工们喊道:“快跪下,谢谢关二爷派周仓帮了我们!”人们虔诚地跪在庙院里,心里全明白了:原来那头黑牛就是周仓变的。
(二) 鲁班显身
历尽千难,碑身总算运回了,碑座已安好,可这么大的石碑怎么立起来,又怎么立在碑座上呢?主修官把附近有名的能工巧匠都请来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可怎么也商量不出立石碑的办法。
“这石碑真大呀!我活了大么大年纪,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石碑!”大家正说得起劲,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老头挤进人群里。人们见他鹤发童颜,便笑着问他:“老人家,您经多见广,给我们想想办法吧!”
老人见有人问他,便又极力地向外挤去,边挤边说:“我呀,也都黄土涌到脖子的人啦!能有什么办法呀?”挤出人群,拂袖而去,刚才说话的人这才意识到自己太冒失了,挤出人群想要向老人家道歉,可是当他挤出人群时,老头不见了。
“神仙,一定是位神仙!”边说边挤进人群,把刚才老头不见得事告诉了大家。
“黄土涌到脖子……”“对,用土把碑涌起来!”终于有人悟出来了。
人们在碑座石臼中间立上一根和石碑一样高的竹竿,围着竹竿垫起一个小土山,用碌碡碾压出一道小路,上面又绕满了水,人们用绞车把碑身拉到土山上,又一点一点挖土,让碑立起来,碑落下去,碑榫稳稳地扣在碑座石臼里。
半个月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人们昼夜在这个庙院里干活,碑立起来了,可以痛痛快快地睡个好觉了,有个木匠师傅回到家,看到神龛里的祖师爷眉开眼笑,好像在冲着他点头。
“噢,原来那天的白胡子老头是他,我的祖师爷鲁班!”
(三) 石马啃青
关帝庙建成后,香火缭绕,东疏、西疏这片土地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丰衣足食,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幸福生活,同时也感谢关二爷的荫护。
几年后,一件不愉快的事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那就是地里的麦苗经常被啃,到底是谁家的牛羊夜里出去啃青,各村的保安们也天天调查,一个月下来也没结果。怎么办?各村夜里蹲守,看谁家夜里偷放牛羊啃青。
一天夜里,月挂天上,地面如白昼一般,子时,只见两匹豆青色的大马跑进麦地里,先是撒一会儿欢,接着又打了一回滚,最后啃起麦苗来,一个时辰的功夫,几亩地被糟蹋的一片狼藉,守夜的人没有去惊动它,只是悄悄地看着,看看这两只畜生到底回到谁家。两匹马折腾够了,吃饱了,便撒着欢往回跑,人们悄悄地跟着,心里暗自高兴,终于找到正头香主了。可跟着跟着,两匹马来到庙前,走到庙门两侧的马厩里,一动不动了,呀!原来是石马夜里啃青。
怎么办?我们无论怎样也不能得罪关二爷呀!这马可是他老人家的宝贝呀!还是求求关二爷吧!
第二天,祭拜大典如期进行,典礼主祭在关二爷神像下虔诚乞求关二爷对宝马进行束缚。
到了夜里,一位铁匠师傅正甜甜地入睡,睡梦里,关二爷来到他的床前,对他说:“马厩三面正墙,正南面既无门也无墙,马趁我睡觉时就会跑出去,想让他跑不出去,很简单,在马的前面打个铁栅栏就行!”铁匠醒了,关二爷不见了,梦里关二爷的话他记在心里。
天亮了,铁匠叫来几个徒弟支起三盘红炉,精心打造了两付2米多高的栅栏,牢牢地钉在马厩上。
从此,石马再也不能跑出来恳啃青了,周围村庄又恢复了平静。
时光荏苒,360多年过去,当时风光无限的关帝圣君庙只剩下那块高大的石碑,大殿、配殿、庙门、石马等在文革中被毁,石碑被人用两台上海50拖拉机拉没拉到才幸免于难。那块阅尽人间沧桑的石碑,正向人们诉说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正经历着东疏翻天覆地的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