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章汪楼Dr略谈营养的古今

(2025-09-08 10:59:39)

 

 

章汪楼Dr略谈营养的古今-----
“食医”、“药膳”、“营养学”

章汪楼Dr略谈营养的古今


    中华文明发展历史悠久,上下几千年;其中中医药文化更是璀璨的明珠。
具体“营养学”几千年的发展,大概的阶段概述:
“食医”鼻祖“伊尹”

    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禹时期就已经有了食疗的记载,  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 ---伊尹,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伊尹是商汤王的辅佐大臣,除了平时处理一些国家政事之外,他还是一位优秀的厨师,商汤王身体素质不佳,伊尹就取来一些具有滋补调理作用的草药,再配合食物进行熬制,做成了具有一定调理保健作用的膳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汤液歌》,所以,伊尹也被称为中医药膳的鼻祖。
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有“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论述。这些都是对药膳具体的应用。

    医圣“张仲景”-------天下第一药膳方---桂枝汤药膳被后世誉为群方之冠,食疗之首,《伤寒论》第一方的桂枝汤,就含有精妙的药膳思维。先来看一看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的原话吧,“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简单解释就是喝完这个桂枝汤以后,一定要喝一碗热粥。这是最高明的地方了,桂枝汤到底是治疗什么的?其实,桂枝汤的重点,在调理内脏的不平衡,其着眼点在脾胃,脾胃之气不足,营卫之气则紊乱,所以,张仲景让喝桂枝汤后,喝一碗热粥,这是滋补脾胃的,用张仲景的话来说,是“以助药力”,一方面借热粥的温热来促进散寒,另一方面借助谷物之气以滋补脾胃。此法可谓妙哉!

 章汪楼Dr略谈营养的古今


附经典药膳:

 

 

中华(医)药膳之《黄帝内经》

 

 

之一

 

半夏秫米粥

 

取半夏2两,秫米(高粱米)半斤,备好;

 

取千里之水(即流动的活水),扬之万遍(即充分搅动水),3升水一起,熬煮一个时辰;早晚温热吃,治失眠效佳。


之二

 

四乌测骨一一薏茹丸

 

取乌贼鱼鲜品4条、鲍鱼鲜2条、雀卵10枚、茜草鲜品半斤、糯米1斤、干姜少许,共碎和匀,蒸熟;早晚温热吃,专治女性宫寒不孕、男性疲劳,效佳。

 



章汪楼Dr略谈营养的古今

唐宋元明清,日臻完善“营养学”

 


引转参考:

唐、宋朝药食同源经过早期的发展,到了唐朝集其大成,并出现了专著。孙思邈《千金方》中有专篇,列于第二十六卷,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虫角”四门来叙述,是现存最早的营养疗法专篇。唐显庆时(公元659年间)孟诜所著《食疗本草》问世,他搜集民间所传,医家所创,加以己见,集食、药于一书,成为我国第一本“食物疗法”专著。


宋代以药食同源治病防病已很普遍,且有进一步发展。皇家编纂的医学巨著,如《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28种疾病食治方法。《圣济总录》专设食治一门,共30条,详述各种疾病的食治方法。陈达叟著《本心斋蔬食谱》中载蔬食二十谱,别具一格。林洪著《山家清供》载各种食品102种,有荤有素,有茶点饮料、糕饼羹菜、粥饭果品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不但治病,且可赏心悦目,促进食欲。


金元医家李杲(1180—1251年)极力提倡药食同源疗法,主张用甘温一类药如人参、黄芪等补养脾胃,培养元气,著有《脾胃论》一书。金人张从正(1156—1228年)著《儒门事亲》一书,主张食养补虚,书中提到“养生当论食补”,“精血不足当补之以食”。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蒙古人)于天历三年(1331年)著《饮膳正要》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营养学专著,全书共3卷,它继承了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每一种食品都注意它的养生和医疗效果,因此本书所载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保健食品。

     元代时期,太医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营养学专著,它超越了药膳食疗的旧概念,从营养的观点出发,强调正常人加强饮食卫生,营养调摄以预防疾病。

明代李时珍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共载药1892种,增加新药347种,其中不少是食物。有许多药是要经过生物变化才能制成的,如酥、乳腐、鱼炸等,大大丰富了药食同源的种类。朱棣所撰(1525年)的《救荒本草》大都为前人未经记载的可食植物,扩大了人类利用植物的范围。同时代汪颖著《食物本草》、宁源著《食鉴本草》、钟惺伯辑《饮馔服食谱》、周履靖辑《茹草编》等,都对药食同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清代的药食同源著作很多,食疗受到医家的普遍重视。较早的著作,如康熙时(1691年)杭州人沈李龙所编的《食物本草会纂》,全书共12卷,且有附图。其自序中说:“一切知病由口入,故于日用饮食闻,殊切戒严。”


总之,药食同源一门在上古时代与医药同时萌芽和发生,至商周而渐渐成雏形,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设官专司其事。复经周、秦、汉、晋逐渐充实,至唐而集其大成,达繁荣昌盛之境。宋、金、元、明、清各代皆有发展,而更臻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药食同源理论学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运用药食同源中药来进行保健和治病的经验。

章汪楼Dr略谈营养的古今

趣谈:东坡先生的“东坡宴(东坡红烧肉);袁枚的“随园食单”;今天的八大菜系、满汉全席、各领风骚的大咖,数不胜数!

 


世界各国丰富发展营养学

      近代日本”食育“教育走在现代营养学前列;中国营养学会居民健康膳食指导方案,对国民健康饮食做出教科样的科学规划,保障我们的营养健康。
      自古“药膳房”,由“食医”(尊为上医)掌管皇帝的饮食,为皇上的一日三餐精心调配御用。时至今日,精准健康,精准营养科学,更加科学的精准的“营养学”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章汪楼Dr略谈营养的古今

     时至今日,营养宣教、综合服务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未病学”(预防医学)大有可为;同时“特医食品”的研发、规范、应用到临床,为更好康复发挥重要作用;石汉平教授的“营养是一线治疗”的营养观,真真正正的回归营养健康本源临床营养学”,HCH全流程营养落地,真正把“民以食为天”落到实处

                 美食达人章汪楼Dr
    2022年10月4日国庆、重阳节记

20250906续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