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汪楼Dr略谈营养的古今

章汪楼Dr略谈营养的古今-----
“食医”、“药膳”、“营养学”
具体“营养学”几千年的发展,大概的阶段概述:
“食医”鼻祖“伊尹”
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有“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论述。这些都是对药膳具体的应用。
附经典药膳:
中华(医)药膳之《黄帝内经》
之一
半夏秫米粥
取半夏2两,秫米(高粱米)半斤,备好;
取千里之水(即流动的活水),扬之万遍(即充分搅动水),3升水一起,熬煮一个时辰;早晚温热吃,治失眠效佳。
之二
四乌测骨一一薏茹丸
取乌贼鱼鲜品4条、鲍鱼鲜2条、雀卵10枚、茜草鲜品半斤、糯米1斤、干姜少许,共碎和匀,蒸熟;早晚温热吃,专治女性宫寒不孕、男性疲劳,效佳。
引转参考:
唐、宋朝药食同源经过早期的发展,到了唐朝集其大成,并出现了专著。孙思邈《千金方》中有专篇,列于第二十六卷,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虫角”四门来叙述,是现存最早的营养疗法专篇。唐显庆时(公元659年间)孟诜所著《食疗本草》问世,他搜集民间所传,医家所创,加以己见,集食、药于一书,成为我国第一本“食物疗法”专著。
宋代以药食同源治病防病已很普遍,且有进一步发展。皇家编纂的医学巨著,如《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28种疾病食治方法。《圣济总录》专设食治一门,共30条,详述各种疾病的食治方法。陈达叟著《本心斋蔬食谱》中载蔬食二十谱,别具一格。林洪著《山家清供》载各种食品102种,有荤有素,有茶点饮料、糕饼羹菜、粥饭果品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不但治病,且可赏心悦目,促进食欲。
金元医家李杲(1180—1251年)极力提倡药食同源疗法,主张用甘温一类药如人参、黄芪等补养脾胃,培养元气,著有《脾胃论》一书。金人张从正(1156—1228年)著《儒门事亲》一书,主张食养补虚,书中提到“养生当论食补”,“精血不足当补之以食”。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蒙古人)于天历三年(1331年)著《饮膳正要》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营养学专著,全书共3卷,它继承了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每一种食品都注意它的养生和医疗效果,因此本书所载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保健食品。
明代李时珍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共载药1892种,增加新药347种,其中不少是食物。有许多药是要经过生物变化才能制成的,如酥、乳腐、鱼炸等,大大丰富了药食同源的种类。朱棣所撰(1525年)的《救荒本草》大都为前人未经记载的可食植物,扩大了人类利用植物的范围。同时代汪颖著《食物本草》、宁源著《食鉴本草》、钟惺伯辑《饮馔服食谱》、周履靖辑《茹草编》等,都对药食同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清代的药食同源著作很多,食疗受到医家的普遍重视。较早的著作,如康熙时(1691年)杭州人沈李龙所编的《食物本草会纂》,全书共12卷,且有附图。其自序中说:“一切知病由口入,故于日用饮食闻,殊切戒严。”
总之,药食同源一门在上古时代与医药同时萌芽和发生,至商周而渐渐成雏形,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设官专司其事。复经周、秦、汉、晋逐渐充实,至唐而集其大成,达繁荣昌盛之境。宋、金、元、明、清各代皆有发展,而更臻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药食同源理论学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运用药食同源中药来进行保健和治病的经验。
趣谈:东坡先生的“东坡宴(东坡红烧肉);袁枚的“随园食单”;今天的八大菜系、满汉全席、各领风骚的大咖,数不胜数!
世界各国丰富发展“营养学”
20250906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