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乡愁 (24)
宗师故里
戏剧之乡
——“西乡出小旦”赞语析
普迹,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气息浓郁,文化生活十分活跃。因而,这里素有“西乡出小旦”之赞语、“戏剧之乡”之美誉。
享有“北梅南欧”之誉、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齐名的戏剧大师欧阳予倩,故里就在普迹镇所辖的五丰村(老地名叫“青龙头”)。
居中国现代话剧三大奠基人(另有洪深、田汉)之首的欧阳予倩,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之父”。其一生的经历,被誉为“中国话剧活的历史”。他有丰富的知识修养,被誉为“戏剧百科全书”、“传统与现代戏剧艺术间的一座金桥”。

欧阳予倩,1889年5月12日出生于浏阳普迹青龙头(现五丰村)。1902年入长沙经正学堂读书,次年赴日本留学。1907年,他参加了中国留学生话剧团体春柳社。1912年回国后,在上海组织、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文社”、“上海戏剧社”。从此,欧阳予倩毕生从事革命戏剧运动。
“五四运动”以后,欧阳予倩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致力于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培养新剧人才。先后创办了《戏剧杂志》,创作了《天涯歌女》等多部电影剧本。
1949年3月,
欧阳予倩应中共中央邀请,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毛泽东主席邀请他到香山双清别墅做客,并共进晚宴。毛主席说:“欢迎欧阳先生到北京参加建设新中国的文艺事业。我是湖南人,你也是湖南人,我们都爱吃辣椒。”
同年11月间,欧阳予倩一家迁至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5号大院的后排平房。张自忠路原名叫“铁狮子胡同”。明朝锦衣卫指挥田弘遇在此建有都督府,门前有一对铁狮子,遂取其名。据说,这对铁狮子是元代成宗年间铸造的,乃元朝某贵族庭院门前的镇宅之宝。随着朝代更替,历史变迁,那对铁狮子也早已不知流落何方。抗战胜利后,为纪念为国捐躯的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铁狮子胡同”被改名为“张自忠路”。1986年,欧阳予倩故居被确定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欧阳予倩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1955年,时年66岁的欧阳予倩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9月21日病逝,终年73岁。
普迹是个千年古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得这里不仅走出了享有“中国现代戏剧之父”美誉的一代梨园宗师欧阳予倩,还孕育了一大批令人仰望的大师级文化巨匠。如:先后为100多出花鼓戏作曲,并十多次获得“文华音乐创作奖”等国家级大奖的一级作曲家欧阳觉文;国家一级演员、国家“梅花奖”、“文华奖”获得者刘赵黔;湘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表演艺术家彭凤娇等等。
作为湖南湘剧和花鼓戏发源地之一的普迹,被誉为“戏剧之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传承和发扬了文化艺术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龙灯、狮子、竹马灯,打春、闹春、送财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吸引着万千民众。端午期间,普迹更是划龙船、扎故事,看客人山人海,摩肩擦踵。八月会和各种庙会期间,本地和外地的湘剧、花鼓戏、皮影戏、马戏、杂戏争相登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如今,普迹镇党委和政府正带领全镇人民,在这方积淀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土地上,把握发展旅游经济的绝佳资源和机遇。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戏曲文化资源,开展富有特色的各种活动,以达活跃文化生活、淳化乡风民风之目的。
欣闻,镇党委和政府的目标是,一定要把千年古镇建设得更美好,让普迹人民真正热爱家乡,眷恋故土,让没来过普迹的慕名而来,来了普迹的舍不得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