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乡愁 (2)
印象普迹 刻骨铭心(下)
——故土难忘乡情重
民间工业兴旺 作坊实力雄厚
自古以来,普迹古镇店铺林立,商贸发达,手工作坊实力雄厚,推动了鱼米之乡的经济繁荣。
明清时期,普迹以盛产茶叶而名声大噪。当地茶叶品种多样,加工精良,红茶、绿茶、花茶,一度畅销国内外。当年,仅在普迹街上就有黎家茶号、汤家茶号、娄家茶号、郑家茶号、大成堂茶号、六合堂茶号、顺意堂茶号、海金兰茶号等8处茶叶加工作坊。鼎盛时期,选茶、制茶从业者达4千多人。
清末民初,普迹的小制造业、加工业逐渐兴起,冶炼、铸造业较为发达,生产的铁锅、铁质农具和其他日常用品畅销省内外。当时,吴乾顺锅铺、汤更新锅铺、谭培厚锅铺主要生产铁锅和犁头犁壁。李玉泰、田发盛、蒋泰兴3家铁铺主要打造锄头、镰刀等铁制农具。还有张二神铜铺、刘家铜铺、吴春华银铺,李克亮铁铺、何申建铁铺、袁记、付记等铁铺专门加工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普迹周边山林茂密,竹木资源十分丰富,为竹木器具加工制作、木雕木刻和油漆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年的久成新木号、汤德明木器行、周长清木托盘、张五木匠行等,均已驰名省内外。据说,当时的省主席程潜老先生还特意请普迹久成新木行的周老师傅为其老母漆制寿器。
清代以来,普迹生产的油纸伞久享盛名,畅销各地。解放前后,以生产纸伞为主的制伞作坊有罗彩芳伞铺、宋乾泰伞铺、周洪发伞铺、周顺成伞铺、傅盛长伞铺等5家。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普迹制伞合作社的产品仍远销省内外。

得天独厚好资源 成就浏西小南京
解放初期的普迹老街分为上市街、下市街、半边街、中市湾等区段。其实,早在建街之初,先人就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考虑到了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各种资源分布及后续配套。
为解决生活用水、街市排渍、蓄水消防等问题,街头巷尾多处建有公用饮水井,如高家井、杨家桥井。还有不少私井可供邻居吸水,如汤更新井、万钧、常平仓、海金兰、教堂等处的私井。用于排渍、蓄水、消防的水塘分布,也尽量做到配套和适用。如武圣庙塘、蔡家塘、肖家塘、更新塘、跑马塘等,相隔都在百米左右。
普迹的老人都记得,以前,普迹上市街和下市街分别有一条溪流(当地叫“坝”、“港”)汇入浏阳河。上市街那条由大王坝而下,经葫芦冲口穿过杨家桥、宋家洲汇入浏阳河。下市街那条小溪由花子坳、奎岭坳而下,经牧马冲,穿下市桥,过跑马塘,汇入浏阳河。两条小溪流上,分别有杨家桥、淡家桥、黎树桥、下市桥、桥亭子桥为行人提供方便。如今,浏阳河上新建的普迹大桥和武深高速公路大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事。
1958年前,进出普迹的大宗商品主要靠水运,乃至肩挑。浏阳河上,桅杆林立、风帆鼓起的大秋船,轻巧灵活、来往如梭的乌江船,聚集在中市湾的码头边,等代着“箩脚子”们装船驳货,起运上坡。
明清时期,光普迹八大茶号发往长沙、武汉等地的茶叶,就常常弄得中市湾码头边上百艘秋船排长龙。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从普迹运出的国家征粮仍主要靠大秋船。据考,秋船载重可达15吨,而乌江船只能载5吨。
1958年7月,普迹人民公社成立前夕,发动5000民工苦战7天7晚,修通了全长10公里的普跃公路。接着,又用15天时间新造了一艘趸船,汽车可以过浏阳河、上普迹街,结束了普迹来不了汽车的历史,也使得浏阳河水运急速滑坡。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浏阳河沿线不少地方筑起了拦河坝,修起了水电站。“弯过了九道弯”的浏阳河不得不停船断航,中市湾的麻石码头也已沉于水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