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号》缩编——学者书评(1)跋语及其人其书之评说

分类: 传记 |
《句
学者书评(1)
跋语及其人其书之评说
说明:为避讳“鸣肝瓷”,原文有大幅删节
肖君兆平,著述等身。做新闻而善理论,肯动脑而苦撰文。生也坷坎,用也辛勤。与人善而诚信,脾气倔而心正。动作敏捷,素无戕害之行;言辞贴切,从不阿谀逢迎。此翁可交也,诤诤友人!
不仅“可交”,而且“可云”。会新意而撰著,费心血而传神。《燃烧的句号》,寻时代之轨迹,述人生之征程。书稿放至网上,读者浏览频频。千言沟通万人,令人仰止景行。
二十年前,吾与肖君依依惜别于楚湘。别后廿载,兆平新作又成。为邀吾作序,费尽万苦千辛,不惜电话电邮,甚至网上寻人。吾日赶夜赶,为撰序搜集思绪,运笔凝神。
2013新年伊始,京城严霜厚雪,寒气分外逼人。兆平肖君突然进京,径入吾宅,打着手势与吾云云:已有名人赐序,请您写篇书评,行与不行?
好个“行与不行”!明摆着,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不然,吾怎么面对刚抖落一身“燕山雪花”的兆平君!
吾再次细读《燃烧的句号》,细品兆平其人。吾与肖君相识于长江、汉水之间、“九省通衢”之城。珞珈相交仅仅两年(1984年-1986年),情谊却比山高海深。恨相识何其晚,叹相处何其短、相知何其深!
肖君兆平与共和国同生,与国家建设同行。生在长沙,长在浏阳,挹浏阳河水三千,掬洞庭湖波万顷。聚敛湖湘文化,承续古楚精神。沿浏河开步发萌,背书包念“子曰、诗云”。然湘江竞渡,非是一帆风顺。因家境拮据,上学只能早出晚归,且须勤手快脚,偷闲摸空,或帮做家务琐事,或打工挣钱换油盐。当是时也,读书屡屡辍学,时而当学徒,时而做零工。为取得小学、初中之文凭,兆平不离不弃,耕读并行。靠聪颖而苦其心志,挑灯夜学熬个两眼通红;凭勤勉必劳其筋骨,肩挑背驮累得腰酸腿疼。求学之路如求索之旅,历练在共和国教育之曲折里程;生长之间似成树之日,飘浮于新中国运动之莫测风云。
兆平君所受教育繁杂多姿,皆随时而学、见机而行。基础教育止步于初中,尔后,学工、学农、学军、夜大、电大、刊大、函大、自考大,及至兴办干修班、研修班,恢复高考和学位授予等等,肖君虽未逢校便读,但也此进彼出,致其广知、亲证。
虽学路崎岖难行,肖君却聚进取之心,异常人之行:初中毕业之后,便入工厂、进军营。在“大学校、大熔炉”里,居然以笔墨为其事,及至退伍回乡,尚业新闻为生,靠笨笔头“纸上行文”。其考上武汉大学新闻系时,竟与另一位同学“千里走单骑”,蹬自行车从湘潭到武昌。一则《骑车远行八百里 到汉攻读新闻系》的新闻,曾轰动武汉三镇,也教育了当时执教于珞珈山的我们。兆平在部队就从事新闻宣传,当了十多年记者后再赴武大学习。学成回湘后,论文满天飞,专著也出了几本,职称却停留于中级而上不去,工作也只不过是从台总编室进局总编室,其总编室主任之衔,可谓“多少年一贯制”。这与其同学平步青云做到厅长、局长、社长、台长、书记、院长,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也许,这是肖君倔犟、执着、坚守。难怪他总是那样地踽踽独行。肖君此书的撰著,几乎是其一生的上下求索之路程,也是其从党的八大到十八大期间的亲眼见证。
究竟是人如其书,还是书若其人?我也很有些道不明、说不清。然,肖君兆平心性耿直,所撰《燃烧的句号》,不失为一位终生从业新闻者的真实记录,字里行间的真情流露,将滋润读者的心田,将如钟鼎,警示后人。
肖君兆平所写《燃烧的句号》,秉笔直书,字字珠玑,材料翔实,情感真实,读后令人潸然。其惯于查找资料、力求准确的严谨作风,于此派上了用场,发挥了作用。记余有几处,虽有褒奖之意,但无不实之词,余断然不可否认。
人活世上,就是在写作自己的人世之书。这种书无所谓是人,也无所谓是书,书与人齐一,人与书恒通。有的人死了就被遗忘,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活在人们心里;有的书读完了就完了,但有的书读了就被人记着,还想再读。肖君兆平此书,当属后者。固然,它还难以为号角催人奋进,但它弹唱起忆旧的旋律,伴随并鞭策人们与时偕行。
此书能够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咀嚼有味,提神振气。肯花时间翻阅此书的读者,定能心领神会,定能对消逝如流水、永远不复来的时光给予心神中之招魂。这样,便能够在浮躁里获得一丝平静,也能在如白驹过隙之匆匆人生路上有着从容的歌唱、深沉的诵吟!
愿这真心实意的写作和写作中喷发的思维闪光,照耀我们无所畏惧地在二十一世纪里昂首挺胸、拼命前行。
2012年底读《燃烧的句号》原稿,2013年2月16日写此,3月16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