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民间故事课 探复述课文法
——观《文成公主进藏》课例有感
蒲圻办事处斋公岭学校
龚珊珊
4月14日上午,在第二实验小学,我有幸观摩了由徐雪莲老师,何思斯老师两位老师同课异构执教的《文成公主进藏》,收获颇丰。想起我以前教学《女娲补天》的经历。
《女娲补天》和《文成公主进藏》的文体特征一样,都属于民间神话故事。民间神话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老百姓创作,一代一代口耳相传得以流传下来的。怎样教学才能实现文本的最大价值呢?《女娲补天》课后习题中要求“用自己的来讲讲这个故事”。《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课文导读部分有这样的要求:“了解故事经过,再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讲给别人听”。《女娲补天》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内容为“神话、传说故事会”。《文成公主进藏》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这一单元的单元导读部分提到“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我们还要练习复述,并搜集一些故事,让故事长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语文课程标准》对复述的要求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结合课程标准、课后习题、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以及单元导读的要求,我把《女娲补天》的教学目标定为:“借助课文,训练学生复述故事的技能”。从课标的内容来看,中年级学生的复述能力,可以通过讲故事这种学生喜欢的方式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考试没有考学生的口头讲故事的能力,复述技能往往被很多老师忽略,一般把学会讲故事直接当作家庭作业布置完成,没有在课堂中去教方法去落实!所以我在思考:复述课文的方法还是非常有必要,活动之前周青老师要求我们思考“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我在路上还一直在想:民间故事和指向写作怎么链接?今天听完课,我找到了答案,原来复述课文的方法属于知识的输出,复述课文就是找到作者表达的密码。写作就是表达。只要先把复述这个问题解决好,就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能说好,自然就能写好了!今天两位老师在教学中有许多关于复述故事的方法值得我学习。现归纳如下:
一、找准关键词,记住故事内容.
找准关键词,是讲好故事的第一步。让学生找关键词,就是让学生关注故事发展的过程。徐老师由于长期的积累,班上的孩子甚聪慧,老师和学生一起归纳展示的六个小故事的标题非常精炼。“辨人、辨马、搭桥、铺路、遇见神鸟、移山”中,“辨、搭、铺、移”几个关键动词都被用做小标题,孩子们讲故事时就能根据关键词进行梳理。比如“铺路”这个故事,孩子在讲的时候就会想到,铺路用什么铺,为什么铺路,怎么铺路的。关键词给孩子复述故事一个很好的思维提示作用,孩子对照关键词,就可以把故事越讲越具体。我在教学《女娲补天》时,运用找准关键词,记住故事内容的方法,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先让学生默读课文2、3、4自然段,想一想女娲做了几件事,每件事分别试着用同一个字来概括。学生找出了:求、造、找、炼、补。找到关键词后,我顺势引导:女娲为什么求雨神?生回答说,救出被困在火里的人。接着我又问:女娲造船干什么?生说,救水中的人。然后我让孩子根据这几个关键词来复述故事。孩子讲起故事来就容易多了
二、分散复述,化解“述”之难
复述不是完整的背诵,也不是改写课文,而是“用自己的话说”,最难的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说”。它需要学生在充分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概括性的述说。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必须熟悉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层次,二是学生对其中的某些内容进行转化,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先不说转化语言,就单记住故事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有难度。如何让学生熟悉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层次呢?分散复述是个好策略。徐老师把《文成公主进藏》这个长故事分解成“辨认、辨马、搭桥、铺路、遇见神鸟、移山”六个小故事。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故事进行复述。这样把大故事化成小故事,把大目标化成小目标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复述的难度。我在训练学生复述“女娲补天过程”,没有采用分散复述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能完成复述补天过程,但能力弱的孩子孩子还是没有跟上课堂。如果我把补天过程中的“求雨造船,找石补天,炼石补天”分成三个小故事,再让学生去讲会不会效果更好点?
三、找到故事类文章的表达密码、理顺复述思路
分散复述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迅速掌握并讲好整个故事,可是对于大多数孩子,可能连一个小故事也讲不好。这就需要老师教表达的思维方式了。不管是大故事还是小故事,故事一般都是按“起因—经过—结果”这一结构去行文的。何思斯老师就善于抓住故事特点,对学生复述故事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讲每一个小故事都要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去讲,这样讲起故事思路就顺畅多了。徐雪莲要求学生讲小故事时用PPT提示要求:选择一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故事可以这样讲,遇到什么难题?怎样解决?结果怎样?这样的思维训练可以让大部分的孩子学会复述故事的思维模式,敢于尝试复述故事。教学《女娲补天》的时候,我也让学生按补天原因,补天经过,补天结果三大板块让学生对全文进行梳理,但没有把这个当作表达密码进行强调。何老师让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这个思路去讲故事可以让大部分同学理顺复述的思路,也能看到课堂上孩子们的成长!是个值得学习的好方法!
四、品析神话语言,把故事讲生动
故事讲具体还不够,还要把故事讲生动。民间神话故事的语言通常比较瑰丽、夸张,画面感很强,引导学生体会神话的语言魅力,感受神话的神奇,是把民间神话故事讲生动的关键所在。徐雪莲老师引导学生注意公主用树枝搭桥,用羽毛铺路的神奇力量,让学生感受文成公主的超能力。另外徐老师还让学生注意小鸟和乌鸦,小鸟和乌鸦都可以说话,他们还分别代表不同的人物形象。小鸟就像人间的天使总是给公主带来好运,而乌鸦就是坏人的代表,说坏话误导别人。孩子们如果在复述故事过程中注意到这些神奇语言,神奇的事物,他们讲起故事来会更加绘声绘色!我在训练孩子复述《女娲补天》时,也提醒孩子们勾画出女娲的神奇力量的句子: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这些表现神奇力量的语言,让在孩子们讲故事的过程自带光芒,孩子们的复述能力越来越强。因为语言插上想象的翅膀,有了浪漫的色彩,故事讲起来就自然就生动了!
以上是我这次观课后的一点点思索,今天观课的体会定会在我今后的课堂中发挥作用,也希望自己能不忘初心,坚持不断学习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