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工作室魏海老师开设省级示范课

魏老师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师生互动,贯穿全程;她语言生动,循循善诱;她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学进去、讲出来、教别人”,充分践行了“学讲方式”的教学理念。
整节课魏老师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教室里没有被遗忘的角落;课堂上,氛围宽松,教学民主,因此教学生成不断。
二、重视实验,不断探究
实验是化学的特征,探究是科学的灵魂。本节课魏老师注重化学实验,以实验激发兴趣;重视实验探究,以探究培养能力。她设计的模拟古代炼铜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同行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可重复性强,富有化学思维,不失为优秀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资源。
本节课,不管是课的导入时播放的徐州博物馆金属物品图片,还是师生们课堂上探寻的金属冶炼历史,大都涉及徐州的两汉文化。如:发现“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刘安,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徐州利国铁矿的竖炉乃是现代高炉的雏形;徐州铜山出土的钢剑与日本奈良出土的钢剑同源同根……这些乡土素材,向学生渗透了家国情怀,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点燃了学生热爱家乡、学好化学、建设家乡的激情。
四、结课升华,立德树人
整节课主线清晰,犹如缓缓打开一幅金属冶炼的历史画卷,魏老师带领学生领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深化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冶炼方法和规律;特别是结课时,她用红色粉笔描出一个大大的“工”字,既完成了本节课的板书,同时在结束语中引入“工匠精神”,即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至善至美的敬业精神,从而使立德树人在课堂落地生根。
五、两点建议
(1)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可以使用铁丝绒代替铁丝,不仅能看到固体变红,还能在短时间里看出溶液呈现的浅绿色。
(2)教师与学生互动时的语言,及教师对学生的点评,有时不够及时,有时语言可能不太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