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培故事:从国培学员到国培专家
(2020-09-30 16:39:18)我的“国培”故事
——从“国培”学员到“国培”专家
徐州市西苑中学
为总结和纪念“国培计划”全面启动十周年,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我的国培故事”主题征文活动。
“国培计划”对我的教育人生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2000年的首次“国培”使我顺利翻越了职业发展的高原期,并预设了专业发展的宏伟蓝图;2010年再次“国培”使我跳出学科本位、聚焦学科素养,因而步入专业发展的高铁时代;2013年入选“国培计划”培训专家,在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中我们“教学相长”、持续前行。因此,我首先要感谢当年给我们上课的“国培”专家,其次要感谢聘请我承担“国培”讲座任务的院校和机构。
一、首次参加“国培”,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进入21世纪,我在专业发展上好事成双: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被遴选为“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学化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学员——那一年我刚刚35岁。
2000年秋季,我与来自全国九个省市的五十多位学员齐聚山东教育学院(现已改名为齐鲁师范学院)。在泉城,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专家、大师的学识风度,也品尝了极具营养的学术盛宴,同时开启我精彩的教育人生。
说实话,当时的山东教院其影响力一般,但他为我们“国培”学员创造了非常好的学习、生活条件,特别是请来了全国最优秀的专家。
记得《化学教学》编辑部范杰教授,连续做了两场报告,还追加了一个夜场沙龙,他给我们详细讲授论文的撰写及投稿;范教授“四处挖沟不如一处打井”的点拨,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我记得,那个时候自己对写稿、投稿还是很迷茫的,写了不少的文章,发表出来的都是豆腐块,稍微长一点的文章都是石沉大海。受范教授的启发,我一头扎进“化学实验创新”这个小切口,近二十年来收获颇丰:发表有关论文近百篇,其中核心期刊近50篇。
来自台湾的高震东先生,“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言论,强调了教育工作至高无上;多年来,高先生的教育思想一直伴随着我的化学教学工作。
当时还在浙江教育学院任教的王祖浩教授,给我们讲述了科学探究的来龙去脉,这使我很早就知道了科学探究的含义、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等。我到现在还记得,王教授在报告中列举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如何证明人吃饭是吞咽力的作用还是重力的作用呢?”王教授说,“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做实验啊,你在倒立的时候吃饭,饭仍然到肚子里了,这不就说明人吃饭靠的不是重力而是吞咽力吗?”
北京教育学院的李晶教授为我们分享了“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养与成长”专题讲座,她的研究成果使一线教师在成为名特优教师的道路上少走了弯路,也成就了梦想。我至今记得,李教授是一位很高大的美女,真的是才貌双全啊。
华东师范大学的郑金洲教授给我们介绍了“校本研究”,这使我认识到“依托自己的学校、联系自己的课堂”,不仅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便于教师自身的持续成长;我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的一个教科研观点,那就是“教学研究不能总像吉普赛人那样东奔西走,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还记得授课专家毕华林教授,他与我同龄,但那个时候他就是山东师范大学的名师了;现在毕老师也成了为数不多的化学教学论知名教授,并且夫妻俩(毕夫人卢巍)合作编写了鲁教版的初中化学教科书。我对这个版的教科书倍加推崇,觉得他的编写思路很创新,不像有的版本,怎么看都像是在抄袭人教版化学教科书,呵呵。
山东教育学院的张兆敏教授是我的课题研究导师,从课题申报到立项、结题,包括后期的研究论文,张教授都是逐字逐句帮我修改。当时的课题稿纸,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这个带有批注的底稿,曾伴随我很多年,遗憾的是因为中途多次搬家,以至于“国培”班的通讯录都丢了……
给我们开讲座的还有不少,如北京师范大学教学论专家裴娣娜、清华大学化学教育家宋心琦、人教社化学教科书主编胡美玲(2002年过世)等大师。
我们的“国培班”也经常开展学员之间的交流活动,在有关专业发展的一次学员论坛中,我斗胆说出自己的梦想是成为特级教师。我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自己的远大追求,自己的心里还是很有压力的,然而压力可以变动力;后来的事实证明,适度的压力和名利思想对人的发展是有利的。
近4个月的集中培训很快就结束了(剩下的一学期分散实践),在同学们分别的聚餐会上,我因为心情激动、不胜酒力而喝高了,我的室友吕绳显(河南省夏邑圣源学校校长)、同乡陈家宝(现在天津市东丽区教研室)帮我提着行李箱,刚走几步提手就断了,几乎满满的一箱子教育教学专著及复印的期刊论文(当时复印费都给报销),真的是太沉了!其实,集中培训结束返程时,每一位学员的行李都是超重的,那里面不仅装着一本一本的教育教学专著,还有我们未来的教育人生规划。
这一次的国培,就好比为我充电、造血、洗脑子,我因此提升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即:注重发挥化学实验的激趣启智、立德树人等功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通过自身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领他们形成正直的人品、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方法;注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善于打造绿色化学分数。
山东教院的“国培”结业(2001年9月)不久,我如愿评上了特级教师;这期间,国培班同学宋广良(徐州市招办主任)又引荐我调入重点初中任教。至此,我也算功成名就了,但我没有停下专业发展的脚步,没有吃老本;我通过熟课生备、专题研究、撰写论文等,不断取得教学成果,并在省内外化学基础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二、再次参加“国培”,追求观念建构聚焦学科素养
2010年,当教育部全面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时,我又作为“种子教师”来到东北师范大学参加“国培”,再次翻开了我的教育人生新篇章。
这次的“国培”只有短短的两周时间,但培训的效果同样是显著的:不管是冯守华院士、郑长龙教授、周仕东教授、王秀红博士、姜鹏博士等专家的讲座,还是张正飚、吕慧、张飒等一线优秀教师的观摩课,抑或是实验中心贺庆林教授的实验基本操作演示,都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弥补了我们的短板,更新了学员们的教学观念,明晰了化学教学必须摒弃学科本位思想,关注学科观念的养成,聚焦学科素养的培育,重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由于学习条件的改善,我每一次聆听专家讲座、观摩示范课、参加学员交流,都用相机及时拍照、用电脑及时记录,晚上再仔细分类整理,并形成培训笔记、教学反思等。据此,我在培训期间,就写出了“初中化学教学不需要这样的科学探究”“对化学复习课中使用思维导图的两点思考”“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效化学课堂”三篇论文,不久分别发表在《化学教与学》《化学教学》杂志上。
东北师大的“国培”结业后,对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不仅言于表而且践于行;观察教学问题不再局限于学科本位,而是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我的教学思想也日渐成型,并于2012年入选江苏省教育厅编撰的《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化学卷》。
从东北师大“国培”班结业后,我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将本次“国培”的收获,无私的分享于区域教师,实现了“聚是一把火,散是满天星”的培训效果。
三、入选“国培”专家,成为“国培”明星讲师
随着我在专业领域影响力的扩大,2011年秋季开始淮北师范大学聘请我为“国培计划”培训专家,先后在其承办的中西部项目、示范性项目中承担专题讲座15次左右,特别是“化学教科研论文的撰写”“中学化学实验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初中化学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三个讲座专题,备受国培学员的喜爱,因此激发了他们投身教学研究的热情。
2012年“国培计划”教育部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潍坊学员谭艳云老师在“国培”结业发言时说道:让大家念念不忘的李德前老师,他的创新实验让大家耳目一新,他的做法让大家跃跃欲试,他找对方向进行研究的成功想法使好多老师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实事求是的改进实验做法,赢得了我们一线教师发自内心的佩服和尊重。
2013年“国培计划”教育部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海南学员罗路生老师给我来信说:李老师,您的课让我耳目一新,是我们一线教师非常需要的“及时雨”,指导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都很强。
淮北师大“国培”项目办谢阳群校长、孙登明院长、丁素芳博士、汪燕鸣主任、刘瑞珍老师等,对我的专题讲座也是赞不绝口。2013年,在淮北师范大学的推荐下,我有幸成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第三批人选;2014年,我又被淮北师大化学院、教育部国培项目办公室推选为“国培计划”明星讲师。
接着,我又先后被江苏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福建教育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和南京晓庄学院等高校,聘为“国培计划”培训专家;在这些院校承办的“国培”项目中,我的讲座对学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我没有沾沾自喜;针对部分学员“重视实践案例、轻视理论营养”的片面认识,我开导他们:一线教师的案例讲座,相当于氮肥、磷肥、钾肥等速效肥料,能使你在专业发展的路上走得更快;高校专家的理论讲座,相当于尿素、农家肥这样的缓释肥料,能使你在专业发展的路上走得更远;你能说这两各方面哪个不重要?”。
在此,我要诚挚感谢江苏师大庄启亚教授、扬州大学吴星教授、福建教育学院张贤金主任、盐城师院杨玉琴博士、商丘师院冯国利教授、晓庄学院龙琪博士,是你们的信任,使我能在“国培”讲坛上与青年教师一道成长。
“国培”专家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丰润自己。在近十年的“国培”讲座中,为了使每一次讲座都新颖有趣可借鉴,我没有停止研究的脚步,先后在《化学教学》《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这为我的学术讲座积蓄了活水、优化了素材、丰富了资源,也为学员们的教学研究树立了榜样。
每次接到“国培”讲座任务,我的课件都是反复打磨,哪块内容还需要调整、哪个实验装置图还需要修改、哪个环节需要与学员互动、哪个实验需要现场演示等,都早早的谋划于胸,力争自己的讲座有条不紊、适应学员、体现创新、与时俱进。
另外,我去“国培”承办院校开设讲座,大都提前几个小时到达目的地,以防无法掌控的列车晚点(有时候还挑选夜班火车赶路)。记得2015年11月,在去河南鹤壁的讲座途中,突遇火车晚点8小时,情急之下我果断转车,先到郑州;半夜到了郑州却没有去鹤壁的火车(那时候郑州到鹤壁还没有高铁),我只好联系东北师大“国培”班的同学秦光献(鹤壁市鹿鸣中学校长),一番周折后,坐上秦校安排的私家车,终于在早上8点之前赶到培训单位。
四、结束语
“教学相长”也存在于“国培”讲座之中,我入选“国培”专家库以来,不仅在专业上走得更快也走得更远:3次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个人项目,1个位居第三的集体项目),被评为核心期刊《化学教学》优秀作者,被聘为核心期刊《化学教育》审稿专家,并如愿成为正高级教师。
难忘“国培”!感恩“国培”!我愿在基础教育和“国培计划”的三尺讲坛上,继续发光放热;在教学工作的最后四年,我要积极争做“四有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