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工作室积极参与江苏化学网络研讨活动

前天晚上(星期五)19~21点,江苏化学教师群的网络研讨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的主讲人是苏州木渎实验中学的周才萍主任,主持人是我们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李德前老师。本次研讨的话题是《从“学会”到“会学”——初中化学“酸碱盐”学法案例剖析》。
在现行各个版本的《义务教育教科书 化学》中,酸、碱、盐内容的编排大同小异,但教学的艰难性却是高度的一致,是公认的教学硬骨头、学习拦路虎,因此同行们对这一期的研讨话题倍感兴趣;尤其是几位“大咖”“大拿”“大师”的加入,引发了鲶鱼效应,研讨的气氛空前热烈,大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高潮不断,令“草根们”激动不已,因此澄清了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模糊问题,尤见本次活动学术气氛之浓厚。
本工作室的成员及学员全程参与,及时跟进,认真听讲,积极发言,适时提问,助推了本次网络研讨活动的交互性、活跃性,同时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技能。特别是线上活动结束之后,线下的思考却没有停止,讨论还在继续,尝试已经起步。
我们工作室的几位青年教师还写出了自己的研后感,本工作室的博客特地留存这一重要的资料,以进一步扩大本次研讨的影响力,增进活动的传播性,丰富活动的资源性。
1.魏雅宁老师的研后感
本次线上研讨活动,我对有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的争论、碰撞是倍感兴趣,也收获满满。
苏州的毛明老师首先提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跟燃烧反应的条件类似,而我们一线教师通常在课堂讲授的“生成沉淀、气体或水”这些实验现象只能作为判断复分解反应的依据,而不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既要保证化学科学的严谨性,遵从化学基本原理,又要考虑初中生认知规律的局限性,选择更适合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水平的方式,所以“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的依据是有沉淀、水或气体的生成”,这种表述更准确一些。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内容标准中并未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提出要求,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放在拓展视野部分,山东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未涉及该内容,因此初中生只须能够判断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即可,到高中讲可逆反应和溶度积常数和浓度商时,开讲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则符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中考要求。
绍兴的吴文中老师指出,把“反应生成沉淀、水或气体”作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依据,实际上都是学生归纳总结的结果。作为初中教学,将其称之为“判断方法”、“判断依据”或“发生的条件”并没有什么错误。至于到底是条件还是判断方法,有必要在教师层面搞清楚,对于学生层面,在不违背科学理论的同时,符合学生认知过程都是可取的。
吴老师进一步阐述,学习复分解反应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的缩影。讲法很不重要——条件、因素、前提、方法、依据都行。观察—归纳—模型建构—新问题—修正模型—新情境—新模型应用或检验,这才是重要的。企图一开始就给出一个没有漏洞的认识模型、这是不可能的。
沛县的王兆岭老师赞同将“反应生成沉淀、水或气体”作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判据。如此表述更切合实际、符合逻辑,更“讲理”,学生也更易懂。把判据当成条件其实是“灌输”。初中只要求注重判断反应的类型,至于反应发生的条件,到高中学习离子反应时再讨论更合适。
此外,王老师发表了对化学教师,这么一门相对年轻学科的教授者,提出建议:教材就是“资料”,比大多数教辅书更可信、更靠谱。但是教材对不少化学问题的认识和描述还是在不断发展的,在不断的改进中越来越接近真实的科学。一线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杜绝惯性思维。
我感觉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李德前老师都有点控制不住局面了(偷笑)……在大家的讨论(或争论)中,李德前老师参与的发言不多,但在这个环节他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方面认可毛明老师的观点——复分解反应的“判据”是反应生成沉淀、水或气体;另一方面他觉得,现阶段对“条件”“依据”存在一定的争议,这正需要每一位化学学科的工作者积极思考,才能促使化学学科的发展。
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姗姗来迟(……参与早了大家就不好发言了,呵呵),在大家争论不休时,扬州大学我们敬爱的吴星教授出现了。首先,他从词源上解释“条件”(外因)与“根据”(内因);然后从化学变化讨论,化学反应条件在初中、高中阶段表达形式的异同;接着从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进行分析,就焓变对反应的影响,“条件”也可以说成“根据”。经过研精覃思,吴教授再次就初中化学学习,发出疑问,如何让学生认知:哪些复分解反应是能进行的,哪些复分解反应是“不能”进行的?并通过例证鞭辟入里、张本继末。
综合初中化学课程内容和初中化学认知水平,让学生根据复分解反应时所产生的、学生能感知的宏观现象(这是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知识分析(间接经验)让学生进行判断。既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这样说:在通常条件下,有水生成、或有沉淀生成、或有气体放出的复分解反应是能够进行的。
科研让我们不断接近真实的科学,教研让我们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就像人类认识物质世界是逐渐由浅入深,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具有阶段性的。独学则寡闻,正是因为化学教育者对化学科学的虔诚,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才会在激烈的学术研讨后识微知著,春华秋实。
2.魏海老师的研后感
这场讲座对我启发最大的是讲座前半部分,周老师给我们分享的她对于酸碱盐含义的引领。
周老师首先联系生活实际及学生上册已学知识,请学生谈谈已经知道的酸;而后巧妙利用了书后附录四中的酸、碱、盐的溶解性表,让学生在表中找到熟悉的酸。而后直接在表中找到并讲解什么是碱,以及从离子角度认识化学术语中的盐。这张溶解性提前使用,不仅仅使学生清晰理解了概念,还能领会到酸、碱、盐之间发生反应时,离子碰撞的本质。
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弱化了酸、碱、盐的定义,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如何区分酸、碱、盐的时候还是很吃力的,学生掌握程度也普遍不好。周老师这种突破性的教学手段,提前引入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在这张表中常见酸、碱、盐的化学式、分区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识记。我感觉这是一种高效的给学生带入概念含义的方式,并准备在今后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采用这种方法。
3.吴国庆老师的研后感
4月24日晚7点,有幸全程参与了江苏化学教师群网络研讨活动,借由初中化学“酸碱盐”学法案例的剖析深入讨论了如何从“学会”到“会学”。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全国的中小学生度过了一个“超长假期”,“停课不停学”也让很多老师成为“十八线网红主播”。如何解决网课夹生饭的问题?这次活动给了我很多启发。
沪教版化学教材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有四个多:物质多、反应多、规律多、特例多!以往,我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是都是按部就班,从溶液的酸碱性到常见的酸、碱、盐,严格执行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内容安排,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学生知识点混淆不清,学到后面忘记前面;不会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无法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等等。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很痛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讲解、检查、复习、练题,但是一直收效甚微!学生别说“会学”了,连“学会”都成问题!
如何改善这种教学现状?在本次活动中,我受到了这样几点启发:
(1)发挥学习“导航仪”的作用。每次新课,先学习目录,让学生对本章内容有个初步认识,引导学生构建“路线图”,因为学习也要有导航仪。如第7章,在导航的引领下,学生很容易就知道这一章需要掌握:一种反应、两条性质、三类物质。学生有了方向,自然就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
(2)尝试“框架式教学”。从酸、碱、盐概念的构建到附录四酸碱盐溶解性表的应用,以此为基础展开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破解离子共存、物质转化、除杂、流程题;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性质的异同点。这种教学方式,我认为更适合一轮复习阶段的学情!在新课阶段,我和周老师观点一致:先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性质,再归纳一类物质的共性;先进行宏观物质的学习,再拓展微观粒子间的反应关系;先典型物质间的反应,再典型反应的规律等。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正如李德前老师所说:“由个别到一般,宏微结合”。
(3)关于“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思考。一直以来,从未思考过这种说法的不妥,毛明老师的一番话如当头棒喝,静下心来想想,正如王兆岭老师所说,说判据更切合实际,符合逻辑更“讲理”。把判据当成条件其实是“灌输”。话又说回来了,化学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教材对不少化学问题的认识和描述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在分析处理教材时,不仅要考虑到科学性,还要兼顾学情、兼顾“中考”这根指挥棒!扬州大学吴星教授指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这样说明,在通常条件下,有水生成、或有沉淀生成、或有气体放出的复分解反应是能够进行的。我认为:在教学中分析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时,可以在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常见酸、碱、盐化学反应的基础上,揭示其反应的实质(朝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发生),进而再拓展侯氏制碱、氯化钠与硝酸钾提纯等等。学生在认识模型的不断修正中会更加容易接近科学!
4.朱红杰老师的研后感
酸、碱、盐的内容一直是我们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大家每年讲到此处,都会感到力不从心,“真的是物质多、反应多、规律多、特例多”。学生死记硬背,最后混乱如麻,临进考场还没有搞清楚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此次,听了周老师的讲解,我豁然开朗。
第一,学习知识要有导航意识,为学生指引学习的方向,以免学生走错路、走弯路。那就是以教材目录来分析,指引学生该如何进行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走好脚下的路。
第二,化学反应要究其本质,从酸碱盐的溶解性表,进行本质分析,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观念,就是溶液中进行的各种反应,其实就的离子之间反应。那么,只要抓住离子之间反应的规律,就可以应对,酸碱盐之间各种复杂的反应、离子共存、物质共存、物质转化、除杂、甚至的流程题,都可以解决。并能建立宏微结合的思想。
第三,学习知识要融会贯通,酸碱盐的学习打通了第3章、第6章和第7章的知识,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反应的本质,从溶解的过程来分析,溶质的存在,及离子间的反应,从宏观认识到微观建构,模型认知,同时,再建构,再修改,不断进行完善,层层探究,逐层深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动手,结合自己所学,建构思维导图,形成知识体系。
第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以“兵教兵,兵带兵”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学进去,讲出来,教别人”,这也恰是我们徐州“学讲”的精髓所在。能够讲出来、讲明白,才是真正的学懂了,学会了,而这一教学方法,也能够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第五,重视实验教学,让实验将这一颗颗珍珠串成串,让学生自己来检验并得出真理。真正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也让实验成为检验真理的最高法庭。并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兴趣。
第六,教师要注重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多读一些专业类的书籍,多看看各地的教科书,来丰盈和武装自己的头脑,重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性,不要把错误的思想教给学生。这里苏州教科院毛明老师推荐了吴星教授主编的《中学化学学科理解 疑难问题解析》,吴文中老师主编的《高中化学教学疑难问题研析》两本书,今后一定要买到手、学进脑。
第七——结束语。就连吴星教授也被这次浓烈的教研氛围所感染,主动加入到了研讨之中,并说出了自己的宝贵想法,为我们一线教师指明方向。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感谢李德前老师的主持,感谢周才萍老师的无私分享,感谢吴星教授的提点,感谢每一位老师的参与和宝贵的想法,让我意犹未尽,收获满满。
5.刘瑶老师的研后感
此次网络教研让我感触很深,对比自己的教学,有两点最大的收获。
(1)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
在此教研之前,“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在我看来只在讲授酸碱盐的溶解性时有用,但是周老师却用它来讲解酸碱盐的定义,很有新意,学生一开始就从离子的角度认识酸碱盐,这也为后面学习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奠定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离子共存问题。另外,周老师打破常规,先讲物质的文类,再讲酸碱盐的概念,我觉得这样处理很巧妙,让学生用分类的眼光看待酸碱盐,区分酸碱盐可能相对来说会容易一些。
周老师讲授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用到了第6章的氯化钠溶解的微观示意图,学生很容易明白“共存”,这也让我感到赞叹,能做到周老师这样,将教材融会贯通的运用,必须要下足功夫钻研教材。
(2)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
周老师展示了几张她的学生整理的思维导图,我很惊讶学生有这样的能力。周老师说她的学生每人都有一个笔记本用来画思维导图,能画的如此全面细致,都是平时训练出来的。
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联系。我以前让学生画过知识框架,但不是每个章节都画,也没有教过他们如何画思维导图,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周老师的做法,可能一开始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坚持下去总会看到好的结果。
最后,十分感谢江苏化学教师群,我们相信江苏化学教师群及其网络研讨活动一定会“带——你——飞”,使你在专业上飞得更快、更高、更远。(注:该群的建立者和管理者叫“戴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