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必须要
“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区域活动这一形式,为幼儿提供适宜的、丰富的操作材料,允许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材料、内容、主题和同伴,让幼儿按自己的发展速度、学习节奏来进行探索,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彰显幼儿的个性化学习,有益于培育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可以说,区域活动具备了自由、平等、愉悦、超功利、创造等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基本特征,符合幼教改革精神,因而区域活动已经成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之一。但随着《指南》学习与贯彻的深入,我们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游戏的自发、随意与教师预设的活动之间形成了矛盾,形成了当下在区域活动中所显现的一些问题。如:幼儿对教师预设了目标、内容和玩法的区域操作练习兴趣不高,或玩法与目标不一致,学习性很强的材料难以满足幼儿自主发展需求;区域活动还是更多的由教师主导,材料的选择、玩法的制定、结果的评价也都围绕着教师设定的框架,幼儿只是被动的完成操作,而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游戏行为的体现。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使每一个区域游戏活动都能整合《指南》五大领域的目标 。
2.教师依据《指南》,能创设出科学合理的区域游戏。
3.提升教师组织区域游戏的专业水平,达到幼儿快乐游戏,有效学习的目的。
4.幼儿能在“玩”的过程中轻松学习与发现,在愉快、自由、合作的区域游戏环境中学会主动探索与交往,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二)研究的内容:
1.区域活动游戏化环境的创设与更新
环境是潜在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在课题实践中将探索是将区域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还是以区域内容与形式为载体支持幼儿的自主游戏?情景化的区域环境是否更满足幼儿游戏活动的需要?
2.区域活动游戏化内容的设置与安排
尝试将区域活动内容以游戏的形态呈现来引发区域活动内容的多元性,其内容的设置与安排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将幼儿园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密切地融合在一起,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
3.区域活动游戏化材料的投放与使用
协助幼儿共同收集多层次、多递进性的多元操作材料,尝试让幼儿自己决定材料的操作、玩法、推进。在投放材料时,注意低结构,聚焦点小,目标明确。
4.区域活动游戏化中的教师观察与指导
探索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关注孩子的兴趣点,支持孩子的游戏活动,关注孩子与材料之间的互动程度,从而准确地判断介入指导的时机,有效支持幼儿游戏化的学习。
我园在研究的课题《指南精神指导下的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探究》的工作中,教师们在围绕着区域活动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总结如下:
1.集体研讨,制定混龄活动方案。
每次课题组活动前,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研究组成员必须提早进行研讨,主要针对小中大班阶段发展目标,尤其是不同年龄层次幼儿能力目标做到了然于胸。在研讨中,分析交流各年龄班幼儿发展水平,划分能力层次,要求大班的幼儿能力可相对较弱,这样和中班能力强的幼儿水平差异不大,小班幼儿相对能力较强,与中班能力较弱的幼儿水平相当,在此基础上,寻找两个年龄层次幼儿在游戏中的契合点。
2.走班活动,稳定参与幼儿情绪。
相对而言,小年龄的幼儿会有一定的分离焦虑,他们离开了熟悉的班级,离开熟悉的伙伴,虽然有熟悉的老师和他们一起活动,但在活动中,他们的积极性、兴趣、稳定性肯定会受到影响,也会影响混龄民间游戏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开展混龄民间游戏前,我们先开展了大带小活动。引导幼儿双向选择,交到自己喜欢的朋友,为开展户外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3.关注特点,制定混龄活动目标。
区域游戏的目标在确定主要包括三个纬度:运动技能发展、社会性、心理品质。在制定游戏目标时,因为是同一个游戏,又是三个年龄班的孩子共同参与,所以,在制定游戏目标既要考虑小年龄幼儿,又要考虑大年龄的幼儿,目标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4.关注差异,形成混龄互助模式。
每个平行研究组中都有三名老师,这三名老师来自不同年龄班,因此,不同老师的配合以及游戏中幼儿之间的分组会影响到民间游戏的开展。我们在平时开展游戏如晨间锻炼时会有意识在将要开展混龄游戏的班级安排在相近的区域进行活动,使幼儿能够互相熟悉,同时,老师也能互相观察彼此的孩子,在活动中对其他幼儿也有所了解,活动中才能做到更好的配合。
5.注重反思,积累混龄研究经验。
课题组的教师们,对具体开展过的游戏活动的开展情况、小朋友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反思,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的反思和调整更有利于我们发现不足之处,总结经验,为更好的开展下一次的活动提供经验。对于游戏的空间位置、混龄时段、提供的游戏材料等方面有了自己的思想。
在上一阶段的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以区域创设活动为主,围绕主题框架产生,考虑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的热点,跟随幼儿生成。九月份我园组织幼儿全体教师参加培训,听取园长的报告,并跟随教师听课学习,教师收获颇丰,都写出参观学习的体会和经验。每月教师根据区域活动的情况教师做出反思,并进行集体交流总结。
本月底我园组织教师针对本学年课题的开展情况,教师写出论文,进行集体交流,并对教师论文进行评比,按照实际性,价值体现进行评价。
在区域活动开展中,我园组织各班级对幼儿区角进行布置,按照各年龄班级的特点及幼儿的特点,利用身边的资源布置幼儿区角,让幼儿参与其中,活动中师幼共同参与,效果好。
自从我们教师分出各区域,孩子们似乎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竟在各个区域外排起了长龙。然而,经观察后发现,有部分孩子喜欢的其实并不是区域材料,而是在区域里那种相对隐蔽和自由的感觉。区域里有垫板,孩子可以在里面摸爬滚打,可以抱着从旁边架子拿过来的小狗娃娃玩起办家家的游戏,可以躲在物架的后面干着,另外,还在主题区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酸奶瓶、海绵积木、木质积木、饼干罐等等。在投放材料时,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二是投放的材料要是孩子的兴趣点所在。所以在开展某一区域游戏前,老师们都要先与幼儿共同探讨,再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它们感兴趣的材料;三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思维是直观、直接的,知识的迁移需要经验的积累,需要过渡的环节。所以,我们提供的材料都是以半成品的物品为主,让孩子们有游戏的替代物,给孩子们一个空间,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正是由于我们树立了正确的区域活动的观念,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并不断地学习借鉴→实践创造→反思提高,才使我们对区域活动内涵的认识,从最初的茫然、模糊到如今的日渐清晰。我们坚信,区域活动的内涵必定会在教师的开拓创新和实践反思中不断地推陈出新,而孩子们也一定会在区域活动这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特殊“舞台”上健康成长。
贰零一七年十二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