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陵片石流浪记李恩义邢凤军

(2022-05-07 14:18:39)
标签:

文化

韩陵片石流浪记韩陵片石流浪记李恩义邢凤军


韩陵片石流浪记李恩义邢凤军

李恩义   邢凤军

 

韩陵片石流浪记李恩义邢凤军 

 

 

 

韩陵片石流浪记李恩义邢凤军 

明代韩陵碑

普泰二年(532),北魏权臣高欢在安阳东北的韩陵山布圆阵,将牛驴系

缰堵塞道路,以示死战到底,终于以3万人马对尔朱氏集团的20万大军,将尔朱氏打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一支向马投涧方向逃窜向洛阳奔去,以至于将许多战马挤进涧沟;一支在野马岗战败后,沿漳河向太原逃命。高欢取得了圆满胜利,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

高欢为了庆祝这次胜利就在韩陵山修建定国寺以彰其功,命才华横溢的22岁御史温子升撰写碑文,这就是韩陵山寺碑记。该文采用对偶句,描写战争场面,激烈铿锵,如入战境。文采飞扬,辞藻华丽,为不朽之作。

时南朝陈国尚书徐陵出使北朝都城邺,路过韩陵山见到韩陵山寺碑文,不禁惊叹。原来这徐陵少时就聪敏有才学,一向看不起北朝文人,没想到这次给镇住了。遂将碑文抄下来,带回南朝。有人问起他北朝有名人物,他诚恳答道:“唯韩陵片石堪共语耳。”从此韩陵片石名闻全国,成为名碑。历代文人骚客多有吟咏,如在彰德寓居35年的赵康王朱厚煜的朋友明代大诗人谢榛在《访韩陵片石》中吟道:“立马吊高欢,烟芜满陈迹。可怜当世功,还见韩陵石。”

然而1400多年过去了,韩陵片石与人类一样命运多舛,原碑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不知去向。金代彰德节度使梁肃重刻,碑中镶嵌一篆书“金”字,此碑后亦湮没。好在后世保留了拓片,现存北京图书馆。韩陵片石流浪记李恩义邢凤军 韩陵片石流浪记李恩义邢凤军


韩陵片石流浪记李恩义邢凤军

              金代韩陵片石拓片

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季夏,彰德知府东郡(人)岳储精、通判蒲坂(人)朱绍、推官范阳(人)耿好仁, 安阳县知县宁昌(人)高摧、县丞罗应魁、典史孙扑,由府、县两衙共议重建。督工:主薄胡相;文安(人)汪源  书,吴郡人陆谓 镌。依据原高180厘米、宽75厘米,重新刻了韩陵山寺碑。立在定国寺,并加盖了碑楼进行保护。

韩陵片石流浪记李恩义邢凤军 

明代韩陵片石拓片

不论金代还是明代韩陵碑,正文前均刻有:东魏高欢克尔朱世隆于此,立定国寺旌功。韩陵碑   温子升撰。

民国时期战争频仍,寺院毁损,寺院僧尼逐渐散失,解放初剩余的僧人全部还俗,寺院荒废。1958年兴修水利,有人把韩陵片石拉去做了水渠小桥,好在碑文向下,字迹未受损。后来水渠弃毁,1963年,安阳县人民委员会将碑立于西大佛村西,并加盖了砖砌碑楼进行保护。

2008年,西大佛村有一户人家要在此地盖房,将该碑移除,裸露在野地。韩陵乡干部东见山村人邢凤军是个非常热爱传统文化和文物的人,见到韩陵片石无人问津,心中很是痛惜,就将该碑现状报告给乡政府一位管文物的副乡长。副乡长也很负责,就嘱咐邢凤军联系人把韩陵片石运到定国寺保护。邢凤军得令,找到当时定国寺一个当地的管理者,又找了一部铲车去西大佛拉碑,不想遭到拒绝。邢凤军讲韩陵山寺碑是国家文物,要保护起来,这是奉副乡长的指示来拉碑的。僵持不下,最后他们提出拿钱才能拉走。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不得已由定国寺拿出200元钱,才将此碑拉到定国寺。

2012年,定国寺开始向北院修建,立碑的地方要建大雄宝殿。大殿建得气魄辉煌,一根从泰国进口的楠木通柱价值就达18万元,然而韩陵片石却没有得到重视。邢凤军再次将该事反映给韩陵乡有关副乡长,却不了了之。也曾建议定国寺建一个碑廊,结果他们只将少量清代及近现代石碑立了一部分,而把明代重刻的韩陵片石,移到定国寺东部一个小旮旯里。前些年,笔者与齐瑞申、冯湘平以及东见山的黄天信夫妇陪市电视台记者在定国寺录像,见到韩陵片石时躺在尚在建的东配殿东角落里的地下,已经断为两截。

这个碑是明代重刻的,已经在外流浪了多年,但尚未湮没,很珍贵的,为什么有关部门不把它保护起来,让它发光发热呢?

在保护文物方面,南乐县仓颉庙把因古漳河泛滥而将埋入地下半截的两通明代大方碑挖出来,就地挖坑建亭保护,并将方碑用厚玻璃板罩起来,不仅使文物重见天日,让后人得到观瞻,而且起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安阳为什么做不到呢?

2022·4·13于娱人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