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幕后高手】影视策划谭飞:《长江图》的好坏票房说的不算!

(2016-09-29 17:52:21)
标签:

杂谈

幕后高手第二期

http://ww3/large/0067a0lrgw1f8akvjoj4rj30fa0a6di9.jpg

谭飞

主要艺术工作

策划作品电影《长江图》《母亲快乐》《路转黑转粉》;

监制作品电影《摇滚藏獒》《巨额交易》;

策划作品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我这一辈子》《乌龙闯情关》;

制片人作品电视剧《舌尖上的饭局》《隐婚日记》;

评论作品集《非典型性娱乐》《影视界的知道分子》《傲娇与浮躁》;

翻译作品集《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传》。《新周刊》年度新锐榜推选委员;

博客中国十年影响中国100名博客;

湖南卫视导演选拔节目全程金牌评委。


导 语

在得知能够采访到谭飞老师的时候,内心还是十分紧张的。想象一下吧,和这样一位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的老师聊天,你总不免要担心自己在语言措辞上会不会出现什么失误。

真正见面后,这位戴着眼镜面相和蔼的老师还是让我切身体会到了“亲切”二字。

纵然他的身上有着影视投资人、制作人、监制等多重身份,即使外界对他有很多诸如“中国影视界最具知名度及影响力的策划人、影评人、公共意见之一,被誉为‘影视界的知道分子’”等高等评价。在与之聊天的过程中,他还是很贴心配合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这一次,他没有带着天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的身份前来,而是携带者他近期最得意的作品《长江图》来和读者们探讨交流。

http://ww1/large/0067a0lrgw1f8akvqym9xj30bw0goq4u.jpg

​关于参加这次《长江图》的策划,谭飞老师则是隐藏不住脸上的兴奋之情。作为四川人的他,从小都对长江这条“母亲河”并不陌生,可以说在这条河上有着属于谭飞老师的情怀在里面。

加上对导演杨超的信任,还有戏中有像秦昊这样实力演员的强大阵容,谭飞老师才放下心开始这部史诗级电影制作的策划和筹备。

纵观中国影史,大部分作品也仅仅只是拍过长江的某个局部。而如《长江图》这般用胶片拍摄,将视角全景地投向长江,这是何等的野心,这需要何等的勇气。

冲着对这份野心的欣赏,谭飞老师就做了!


Part.1

用胶片表达对长江历史承载的尊重

在最初了解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就被那句宣传语“最后一部胶片电影”所吸引。恍然意识到,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过去那种一帧一帧胶卷播放的时光似乎已离我们好遥远。

在数字电影已经占领电影市场的现在,还愿意用胶片呈现每一帧画面美感的行为,就已经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带着这种敬意前去影院观看电影后,我注意到身边每个人的表情都不相同:有迷茫,有释然,有兴奋,有回味……

http://ww1/large/0067a0lrgw1f8akw11q5xj30br0gogma.jpg

​在谈到电影解读时,谭飞老师将《长江图》比喻为诗歌

试图通过某一片段的思考对整部作品下定论,其实是很不完整的。很多人会看到局部,却没有将局部整合在一起去思考。宏观地去把握这部电影,反而还会有一种暧昧和混沌的感觉,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风格。

抛去以叙事为主,代替的是将观众带入进一种电影营造的氛围中,只是用心去表达一种情绪和感情。

观众也丢掉了以往观影时试图去猜测导演想法的习惯,而是安静地享受这1个多小时带来的视觉上、感官上的洗涤和感知。

这样的电影得到的称赞很多,质疑声也不少。谭飞老师在看待这一问题上显得很豁达:“很多人说我们什么有逼格啊,包括我们执意要用胶片拍摄啊,其实我们不是刻意而为之。只是想用这样比较仪式感的东西,表达我们对长江历史承载的尊重吧。

http://ww3/large/0067a0lrgw1f8akw8kuprj30go0aiq5p.jpg

友戏:您在加入《长江图》这部戏策划的时候,您是有哪些考量呢?

谭飞:我是学中文的,本身也是四川人,对长江也不陌生,对长江图这个主题的意义和价值还是有一定的认知的。而且对杨超导演,秦昊啊这些阵容也是比较相信的,所以加入了策划。再有就是有自己的一种情怀,我觉得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在它身上也发生了很多故事,所以有一种大的情怀和价值在里面,也是有弘扬文化的想法。

友戏:这部戏将视角放在整条长江,是很难的事情吧?

谭飞:对,一部戏能拍到长江,其实是挺牛的一件事。因为电影很少说把视角全景地投向长江,这本身是很有难度的,以前只拍过长江的某个局部。所以这部戏的野心很大,然后杨超导演和我也是比较契合的,我很欣赏这样的野心。

友戏:柏林放映的版本和国内上映的版本有区别么?电影整体是什么样风格的?

谭飞:区别不大吧。因为国内公映肯定要剪掉几场,特别是激情戏。但整部戏的构架,格调,气势还是在的,没有受到太多的损害和流失。它是一部很闷骚的电影,它会比较有味道有格调,但是要反复咀嚼,一遍很难体会其中的深意。

友戏:那您对电影有什么不一样的解读?

谭飞:我觉得这部电影不是一个断片的思考,而是一个全面,宏观的把握,很多人只是看到了局部,这些局部加在一起就是整体吧。其实诗歌也是有这种意涵,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感觉。

我自己来说并没有把这个解读得那么清楚,因为有时候混沌和暧昧也是一种电影的风格,它有它的味道在里面,这部电影本身也不是一个叙事为主的电影,它主要是去表达一种情绪、氛围,感知的电影,其中感情一一道破就会很无趣了。

友戏:怎么去面对一些不理解的观众提出的质疑呢?

谭飞:其实这个片子算是“水路片”,研读其过程中经历的人和事物。很多人说有“逼格”,其实不是刻意为之的,它本身就是一部作者电影,就是作者想表达这些感情,想通过这种混沌感表达这样的意像。我们不一定看这样的电影要去猜导演想要干嘛,它不是一个猜谜的电影,更多的是营造一种氛围。可能看惯了商业电影的观众会对这部电影不是很理解,甚至质疑导演的想法。

友戏:这部影片在上映前就说这是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您在之前说在表现上胶片与长江更匹配,那还有别的原因么?

谭飞:胶片电影在色彩的层次上,细腻方面是超过数字电影的,它本身有它不一样的一面,就像如今有很多人还喜欢用黑白胶卷去拍照片一样,可能拍出来的效果有种抽离感。所以我们考虑后,也觉得胶片电影的质感还是比较匹配这个电影主题的,长江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河流嘛。至于是不是最后一部胶片电影也不敢肯定,说不定以后还会有,但是确实比较稀缺。

友戏:胶片对您有什么样的意义么?这部影片算不算是对胶片电影的一种纪念?

谭飞: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学校,小时候看的电影都是露天电影。露天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一块巨大的荧幕,后面有一个机器,机器里面就有这个拷贝的胶卷。当时就觉得很神奇,一帧一帧的,然后在荧幕上形成连贯的影像。这其实是本身摄影的一个初心吧,可能现在科技很发达,但很多原来的韵味会丢失掉,这样比较仪式感的东西可能更能表达我们对长江的敬意,对长江历史承载的尊重。


Part.2

艺术电影的好坏,不能以票房判定

对于电影《长江图》的分类,谭飞老师并不认同将它划分到“商业片”或“文艺片”中:“其实商业片和文艺片两者之间的区分是比较武断,不科学的。我个人更倾向说《长江图》是一部艺术片。

谈及艺术片,我们还能想到今年《百鸟朝凤》的事件。制片人方励先生的那一跪,为电影《百鸟朝凤》争取到了排片量和不俗的票房。

http://ww4/large/0067a0lrgw1f8akwo1ycrj30fa0dhgm4.jpg

​作为艺术片,《百鸟朝凤》的转折和成功其实在谭飞老师看来,虽有方励先生一跪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艺术片本身的发展空间还是存在的

随着中产阶级的涌现,人民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审美要求也越来越不同。很明显的比如今年的电影,大家就会发现明星扎堆,粗制滥造的大杂烩已经无法再骗过观众。

论艺术片来说,其中具体的美感可能大部分观众还是无从发现,但整体上人们还是能感受得到艺术片与其他作品与众不同的地方。

如今我们对于一部影片的评判标准还是过于紊乱,简单来说大众意识的好电影就是票房好。可实际上艺术片并不能和票房挂钩,一部艺术片的好坏评定是需要基于艺术片本身领域的标准去划分。

不过谭飞老师对这一现象始终保持着乐观,随着时代不断地进步,人民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国家会有越来越多的艺术精品,我们相应的艺术院线也会越来越丰富。

http://ww2/large/0067a0lrgw1f8akwv28njj30xc0p00yj.jpg

友戏:这部电影算什么类型的影片呢?

谭飞:我是不太赞同现在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分别,这两者之间很多的区分都是比较武断,不科学的。商业电影中也有文艺属性。比如说《阳光小美女》《美国往事》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呢?可能我们很喜欢做这样的二元化区分,我更倾向于将这部影片归在艺术片中。我不想把它界定成一个文艺的东西,它有更多的是影像上的艺术,虽然票房不是很理想,但我觉得电影本身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了,用胶片记录了长江上人和事的美。

友戏:您有谈到一点,就是有关票房不理想的情况,有很多观众看完后表示不理解,但是这部影片的总体口碑还是非常好的。您觉得这一现象意味着什么?

谭飞:其实现在票房也反应,目前真正忠实的艺术粉丝还是不多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数量会逐渐多起来,同时可能很多人的审美也会逐渐提高。随着中产阶级的涌现,还有他自己独特的诉求,他的喜好越来越细分,他的审美要求也会越来越与众不同,他也会要求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美感。虽然可能还是似懂非懂,但对于其中的美感还是有些认知,对这些艺术美还是会有尊敬的。所以时代还是不断在进步的。

友戏:您对艺术片的理解是什么?

谭飞:我觉得是一种必需品。一个国家需要艺术精品,像一些国家有相应的艺术院线,我们国家也慢慢会有。所以我觉得艺术片对于中产阶级出现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也会越来越多的艺术片出产。

友戏:那您在推进的过程中,对于目前国内市场的观众会不会有自己的一些顾虑和考量?

谭飞: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考虑作品的完整性。我也一再说这是一部作者电影,主要尊重从创作者出发考虑的很多事情。也没有说轻视观众,因为这部电影本身想要获得的观众就是那群有审美能力的人,它本身不是以故事取胜的电影,更多的是需要大家对它气质的欣赏。一开始也有做好准备不会预想到大家争相观看的情况。

友戏:您怎么看待如今商业片过于强盛的情况下,像艺术片这种类型的电影的生存状态?

谭飞:其实我觉得真正理想的状态是各有各的空间,不是有了A然后B就不行,本身这个市场就应该多元化,类似艺术品一样有油画、素描等。各自找到各自的市场吧。我相信随着今后的发展,艺术片的空间会越来越大。包括我们看到《百鸟朝凤》的这件事,虽然有方励下跪的原因,但我觉得实际上还不是这一跪,而是艺术片本身还是有空间的,只是说可能我们还没有挖掘它,重视它,就会出现不太敢去尝试吧

友戏:那这次《长江图》对你来说它的意义在哪里?

谭飞:这次《长江图》也算是一次非常大胆的挑战,我不认为它是一种牺牲,更像是一种推进,对未来还是挺有意义的。我觉得并不一定要以艺术、商业啊来判断一个东西,而是以这个东西是不是好的东西,好东西的前提是说你的划分标准是以它本身种类的好和坏来划分。像艺术电影不可能说以票房来划分它的好坏,它本身应该拿其他标准来划分。但是目前的我们评价体系比较紊乱,可能很多人最后就把评价标准规划到票房上,这个其实是比较错误的。

友戏:您觉得目前的商业片有没有一种饱和的状态?

谭飞:其实也没有饱和,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粗糙的复制。观众的欣赏欲望还是很强的,有好的商业片还是能得到观众喜欢的,但是我们看的更多的商业片就是简单的复制,初级的模仿啊,简单来说就是跟风。这个就是体现出审美能力的低下,审美标准不够高。我们和好莱坞的差距可能就在于,好莱坞面对的就是很成熟的公民,我们面对的观众其实大部分都是不成熟的,他们在买电影票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深思熟虑,也没有用他自己的个人化的东西思考,很容易被忽悠欺骗。

友戏:但是商业电影目前的发展趋势也是在逐渐往偏好的一方面的对吧?

谭飞:对,而且我相信会越来越好,今后我们对商业电影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包括今年的商业电影也有增数减缓的现象,其实也是反映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能力和现在能够提供的商业电影质量之间的矛盾。


Part.3

中国电影需要进入冷静阶段

在经历了春节档《美人鱼》刷新中国票房记录的辉煌后,今年的院线电影则给观众带来一个又一个失望。

无论是文艺片,喜剧片还是被大家诟病的青春片,虽然表面上看来票房依旧不错,实际内在的内容已经使得观众无力吐槽。

即使如《封神传奇》这样云集了无数大咖的大手笔电影,其内容逻辑的混乱还有制作方面的粗糙还是让观众们失望不已。以至于很多观众会说:“今年的国产电影值得看的真是太少了。

http://ww1/large/0067a0lrgw1f8aky4ulgdj30bw0gon1p.jpg

​“炒IP”、“卖CP”等近几年大热的关键词也已不再被大众所接受。

面对这一现象,诸多电影制作公司还有整个电视市场的从业人员也都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和冷静。不少公司如今都开始了进行自主原创属于自己的品牌IP,不再单单依赖于对IP的疯狂争抢。

这一繁华景象的背后,也开始多了很多业内人士的思考与改变。

针对于这一冷静阶段,谭飞老师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目前中国电影最需要的东西。

作为在这个行业打拼多年,积攒了大量经验的资深影视策划人,谭飞老师对于电影以及同类市场更有着自己清晰的思路和看法。

在这个短视频、直播、手游等大量媒介互相争夺眼球的时代,电影虽然站在视觉艺术的巅峰,却依然不能掉以轻心。如谭飞老师所说:“说不定真的哪一天,人们就不愿看电影了。我们这些从业者首先就需要沉下心,不能自乱阵脚。

观众不好糊弄了,人们需要你电影制作方拿出精品,他们才会愿意自掏腰包前去观看。这时你就需要褪去你的妆容,抛弃那些虚荣作假,呈献给观众最真实,素颜的一面。

我们说,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正视问题。

如今的冷静期,使得我们更加清楚地观察到这个市场真正长什么样,我们才能更有力地推动这个市场越来越好。

http://ww2/large/0067a0lrgw1f8akxkvlhjj30xc0p00yv.jpg

友戏:您本身是影视策划人,这个职业具体是什么呢?

谭飞:这个影视策划还是从一个项目的源头开始,挖掘项目,觉得什么项目适合电影或电视剧的方式呈现,然后找到合适的写作班底写成剧本。和制片人的区别的是,制片人更多的是有了剧本后开始找导演,找演员,把这个项目码好。有一些大的策划人,也同时是制片人。总体来说今后中国会越来越重视策划这一行业吧。

友戏:那影视策划的要求也相当高了,本身也算是一个融合杂交的行业吧?

谭飞:对,这个职业需要你本身的文化素质,捕捉热点的能力,和你的整合能力、组织能力包括你的眼光。这些都很考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像之前我做过记者,也写过评论,做过监制,对社会的接触非常多,所以积累的也很多。

友戏:您这么多年的经验,对这个项目有什么样的眼光?或者有什么样的追求?

谭飞:其实这个标准不能量化的,主要就是感觉吧。觉得它有独特的一面,能够成为一个被大家瞩目的东西,同时它本身又具备能被操作的基础,因为有些东西虽然好但是拍不出来。所以我们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挑选的过程,类似于买股票挑选潜力股这样吧。

像我的标准很简单的就是要找好的东西,在它们这种分类中属于优秀的产品的雏形,最初的一种样态。至于说怎么好,哪里好,我也表达不出来。

友戏:像您也一直致力于兼具商业、人文、社会这种优质的作品,这三者合一也是挺难的,算是理想的一个状态吧?

谭飞:对, 这是理想状态,实际上来说算是我的一个追求吧。目前还是在追逐这个目标的路上。我不觉得说我是一个得了情怀癌的人,还是要考虑到实际问题,像叫座这些还是非常关键的。其实被人认可还是件好事嘛。但是我不会说为了追求人的认可而去无原则地讨好,我还是希望电影、电视剧里面传递的东西还是能推进社会的东西。

友戏:中国电影市场目前整体都是在下滑的趋势,是不是也有一种进入冷静阶段的现象?

谭飞:我觉得现在也在挤泡沫嘛,这个阶段必须要有,如果说一直这么虚假繁荣下去,总有一天会崩盘,大家都没得玩。总有一天观众会厌烦说,一部电影都不看了。这对于所有电影从业人员都是一种悲哀,所以现在这种减缓是一个好的机会让大家去冷静地反思,去重新选择自己的方向。我也听到很多影视公司的朋友也在聊,在选题材的时候要慎重了,很多方面要做细一点了。这就是一个好的现象。

其实前两年的电影的热里面也有过热的一面,不理性的一面,里面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褪去你的妆容,展现出你素颜的一面,你才能知道真正的面容是什么样,市场长什么样,对电影本身的发展和这个产业是一件好事情。

友戏:其实今年很多电影也有很多大咖,但是票房口碑什么的也非常惨淡。

谭飞:对,因为对观众来说目前国产电影的质量还没有到他们非看不可的阶段,还有一个就是目前抢夺观众眼球的种类太多了,视频、手机游戏、直播等等。抢夺观众眼球是一场惨烈的战争,电影只是其中一个门类,电影并没有优越感说一定能够吸引观众来看,因为同时的竞争者是有很多很多在想尽办法来获得观众更多的眼球。所以放在社会媒介的竞争层面来说,电影真的不能掉以轻心,说不定哪一天就真的很少人看电影了,这种可能不排除。不是说电影一定按现在的增长率增长。

电影本身确实是视觉艺术的王冠,但是王冠下面必须配一张很漂亮的脸,不能王冠下面是一个骷髅,那观众就不敢接近。我也觉得电影一定会往前走,但是前提说行业的从业者不能自己在里面就自乱阵脚乱搞,那再好的市场也会被搞乱。

友戏:近几年最火热的话题就是“IP”嘛,对于目前市场对待IP的态度你是什么样的看法呢?

谭飞:其实我觉的我们很多时候特别容易把一件事固以趋势化,下一个定义。我只是觉得这样的划分是比较粗浅的,会显得很没有技术含量。不管IP还是原创,它其实都是影视的源头之一,不是说吹捧IP后,原创就没有价值的。只是说可能这几年我们对IP过于吹捧,导致我们忽略了原创的价值。这个确实是要跳出来反对的。我觉得应该还他们本身的面目。部分IP是有他改编的价值的,但整体来说原创应该更占主导,因为能够成为IP的本身就不多。

友戏:针对IP热这一现象,其实现在很多传媒、影视公司也在打造自己的原创,然后再把它包装成真正的IP品牌。你觉得这样会不会是IP热之后更理性的一种趋势?

谭飞:打造自己原创的IP还算得是比较科学的方式,其实很多IP是改编不了的,拍了也放不了。如果说是自主研发的东西,那么一开始就能规避掉很多缺点。但是难度也大,在于如何将这一IP打造得让别人知道,让别人感兴趣。其实这个事儿也不容易,但至少对于很多公司来说,这种模式可能更健康一些。就算它不是个IP,你觉得题材好,也可以拍他,最后也可能成功。

友戏:您对于目前的网大、网剧是什么态度呢?

谭飞:我对于现在网大的现状来说不是特别感兴趣,我觉得现在的网络作品还是质量上不过关的,很粗制滥造,要么就是鬼片,要么就打擦边球什么情色啊之类的。包括像《我不是潘金莲》衍生出的各种跟风山寨作品。其实这本身就挑战了很多艺术的底线,道德的底线。我觉得现阶段的网大是很畸形的。

网剧可能会好一些,现在好多网剧也是花很大的成本去制作。其实像《纸牌屋》这些也都是网剧,相信中国以后也会慢慢出现很多行销到世界的好的网剧。

友戏:很多人对于网大、网剧感兴趣其实很多因素在于创作自由度上,您对这些网络作品的前景是什么看的?

谭飞:对,很多人以前拍网大、网剧的原因可能是觉得这里面的审查制度会比较松,但是目前主管部门还是针对这一部分的审查力度加大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网剧、网大是他们未来成为主流影视人的一个入口吧。

我个人对网剧今后的发展还是比较看好的。电影还是不一样,电影还是更讲一种观赏效果,视觉冲击。比如电脑上看《阿凡达》,和在电影院看《阿凡达》,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所以我还是觉得任何新的样式都不是说要取代旧的方式,而是作为一个好的补充,不管什么样式还是得出精品,否则的话依然会被观众抛弃。


幕后高手

是友戏的一档全新栏目,每期为大家请来一位电影幕后工作者:导演、编剧、制片人……

用业内的态度,用专业的眼光,给你讲述一个不一样的影视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