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济大学举办《“欧洲瓷器300年——中国瓷器文化对欧洲瓷器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展》结束语

法国“赛夫尔福深蓝”及“鎏金”:瓷器上镶嵌铜的作品都一度成为欧洲大陆的时尚。

19-20世纪英国制作的牛形状用餐瓷器件

19世纪英国科尔波特瓷厂生产的外镶珠宝的橱柜装饰花瓶

19世纪德国梅森制作的动物鹦鹉瓷器摆设件

19世纪德国德雷斯顿手绘可爱创意动物狗瓷器摆设件

19世纪德国德雷斯顿手绘可爱动物狗瓷器摆设件

20世纪皇家杜克斯动物瓷器

1910年英国恋爱魔镜茶壶

1820年英国德比瓷厂生产的伊万里图案大口水壶

19世纪英国奶油浮雕瓷器;曾经参加第一届英国伦敦世界博览会

18世纪英国伍斯特的图案花卉瓷盘

19-20世纪英国制作的牛状用餐饮器件、1910年英国恋爱魔镜茶壶

纪念瓷。自19世纪末开始至20世纪末,纪念瓷成为了欧洲一个全新而有创意的朝阳产业。纪念瓷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由于纪念瓷深受游客喜爱个追捧,这个产业带动了欧洲各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0世纪英国皇家皇冠德比七件套手绘花卉图案茶具

18-19世纪,一组英国模仿中国青花瓷和通过传教士在中国听到的爱情故事,而设计出的茶具和餐具

19世纪末德国梅森瓷器

19世纪早期中国出口瓷器——手绘四件套茶具

一对19世纪法国制造的油彩浮雕绘画的狗头彩陶扁瓶,曾经参加过法国艺术节展览

18世纪中国出口瓷器——欧洲贵族从中国订购的三件套茶具、手绘中国风景的茶叶罐、伊万里花卉图案茶壶
同济大学举办的“欧洲瓷器300年——中国瓷器文化对欧洲瓷器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展览注意到了在欧洲瓷器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人物,他们是法国的殷弘绪,德国的奥古斯特二世和约翰·弗雷迪·波特格,英国的乔舒亚·韦奇伍德。首当其冲的只能是法国的殷弘绪,正是因为他,悉数掌握中国制瓷技术和配方并提供给法国,法国首先运用。不久,中国制瓷技术和配方详细报告在杂志上公开,从而中国制瓷技术传遍欧洲,无疑,“中国瓷器文化对欧洲瓷器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
殷弘绪
殷弘绪,是佩里·昂特雷科莱(Pegravere Francois Xavier D'
entrecolles,1663-1741)的汉名,字继宗,是天主教耶稣会法国籍的传教士。当时的欧洲瓷比金贵,各国纷纷模仿中国瓷器,而炼制出瓷器的德国梅森瓷厂对烧瓷技术的绝对封闭。欧洲其他国家一直造不出类似中国瓷器质量的瓷器。法国路易十四(太阳王)是从马可·波罗游记和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了解到中国的情形,他对中国文化非常着迷,对康熙皇帝也非常的崇拜。
路易十四任命白景等六位传教士前去中国,殷弘绪跟随白景来到中国传教,时康熙四十四年(1705)。传教士带去了欧洲制钟技术、数学、西医学和葡萄酒,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和欢迎。
殷弘绪历经康、雍、乾三朝37年,传教于江西、北京等地。1709年,殷弘绪通过江西巡抚郎廷极(曾为康熙皇帝六十大寿建立“郎窑”烧造贺寿御瓷)的私人关系,终于在官方庇护下,得以常驻景德镇殷弘绪长住景德镇七年,进出各大瓷坊,自由进出大小陶瓷作坊,观察了解窑场各道工序,并在陶工中培养教徒,通过布道活动,又从教徒那里打听到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他发现,景德镇瓷器之所以“声如磬,颜如玉”,关键在于其坯土的配方与众不同。康熙五十一年,即1712年9月1日,他将三万字的制瓷技术和配方详细报告连同搜集到的原材料样品,打包寄回法国,信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制瓷技术。他在信中叙述了瓷器的成分、品种、品质、色彩以及揉捏、上釉、烧烤、控制温度等工艺。殷弘绪还强调了瓷器的原料:坯胎子和高岭土,并注意到高岭土的关键作用,指点欧洲人在当地探寻。1716年,法国人将这封信发表在欧洲杂志上,引起轰动。从此寻找高岭土并按照二元配方仿制中国高温硬质瓷器的热潮席卷欧洲。1717年,殷弘绪将高岭土寄往欧洲。10年后,殷弘绪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发出第二封信,对之前的报告作了17条补充,对金彩、色釉瓷、紫金釉、龙泉瓷、黑釉、红釉、窑变等技术特点和制作要领作了详尽破解。
自此,欧洲瓷界茅塞顿开,纷纷参照所公布的方法烧制“中国瓷”。中国制瓷技术因此传遍欧洲,欧洲各国瓷器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殷弘绪是一位打破欧洲制瓷技术困扰的重要人物。殷弘绪卒于乾隆六年(1741),78岁,在华37年,葬于北京正福寺法国传教士墓地。
奥古斯特二世
萨克森公国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August der Stark
1670年5月12日-1733年2月1日)人称强力王。生于1670年5月12日的德国德雷斯顿。出生于皇家贵族的他,从小力大无比,他可以徒手折断马蹄铁、单手破墙。聪明活泼,精通多种语言,喜爱文学艺术。他年轻时(1687年)曾到访过法国的凡尔赛宫,他对凡尔赛宫的华丽排场与路易十四的绝对王权非常着迷和仰慕,终生以路易十四(太阳王)为偶像。他对自己宫廷也进行了革新,兴建了许多杰出的建筑,如1718年建立豪华的森佩尔歌剧院,并在1719年请到知名的韩德尔来演出。他的统治标志德累斯顿在众欧洲城市当中,开始在技术和艺术上呈现出领先地位,德累斯顿也因此被称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斯”。奥古斯特二世被认为是17世纪至18世纪的宫廷辉煌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他长期居住在萨克森的首都德累斯顿,他在德累斯顿进行大规模建设,将其打造为璀璨的文化之都,著名的茨温格宫就是其例。他曾说出一句名言:“君王通过他的建筑而使自己不朽”。
尤其是到了17世纪末,因为他对中国瓷器的着迷与疯狂,所以花费巨资购买中国青花瓷,并用军人换取中国瓷器。(故事梗概:奥古斯特二世购买中国瓷器,从来不看价格,只看眼缘。他有一句经典的理论,那就是买瓷器像买橙子一样,越新的越好,而且多多益善。当时他去普鲁士进行国事访问,在皇宫中参观,突然发现普鲁士国王收藏有12个中国青花瓷花瓶。这12个花瓶是一组的,上面绘制着山水人物,非常精美。奥古斯特二世当场就看上了这组花瓶,他向普鲁士国王提出想要购买,但是却遭到了拒绝。普鲁士国王非常欣赏奥古斯特二世训练士兵的能力,他提出要奥古斯特二世用600名接受过精锐训练的士兵,再加上先进的武器来换花瓶。为了12个花瓶,他眼都不眨就同意了这桩生意。奥古斯特二世出访普鲁士回国之后,他用士兵换花瓶的事情受到了国内舆论的抨击,甚至有人讥讽他是“痴呆”。可是不管别人怎么说,奥古斯特二世始终是我行我素。他收藏的那12个花瓶,在此后的百年间价值翻了数倍,时至今日总价值已经超过了30亿)。他的王宫里收藏了近三万件的中国瓷器。因为他的疯狂,当化学家波特格烧制出欧洲史上第一块瓷器后,1710年,他独自兴建了欧洲第一家瓷器厂——梅森瓷器厂。
约翰·弗雷迪·波特格
约翰·弗雷迪·波特格(Johann fdedrich
bottger),生于1682年2月4日的德国德雷斯顿,他是一位化学家。1701年,出于青年人的炫耀心态,波特格对朋友说他可以炼制黄金。萨克森公国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
August der Stark)得知这一消息,连哄带骗将波特格抓到城堡关押,要波特格帮他炼金并配以助手——化学家车恩豪斯。
三年多过去,经过无数次试验,波特格没有炼出黄金,却意外解开了中国瓷器的秘密。1708年1月15,一个寒冷的冬天,他成功烧制出三炉色白且透明的硬质瓷器,它和中国瓷器有七至八成相似。瓷器的炼制成功,对中国瓷器疯狂喜爱的奥古斯特二世来说,更是欣喜若狂。1710年国王出资在距德累斯顿23公里的阿尔布雷希特斯堡兴建了欧洲第一家瓷器厂一一梅森瓷厂。瓷厂投入运营后,国王继续关押波特格,波特格也继续研究瓷器,1719年3月13日波特格因为长期高压忧郁在德雷斯顿病逝。
梅森瓷厂在二元配方的指导下,于1740年,烧制出青花、釉下蓝彩、描金、彩瓷等高温硬质瓷。
乔舒亚·韦奇伍德
乔舒亚·韦奇伍德(Josiah Wedgwood
1730-1795),出生于英国著名的陶都特伦特河畔的斯托克(stoke-on-Trent)陶瓷世家。他从小得天花,虽然存活下来,但腿却残废了。随后韦奇伍德就跟他的哥哥学陶艺,专注陶器的研究和设计。
1759年,年仅29岁的陶工世家出身的英国人韦奇伍德创立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韦奇伍德瓷器厂。他不但发明了陶器窑的温度计,还建立了欧洲首家工业化的陶瓷生产线。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研究,成千上万次的试验,自创了韦奇伍德的独特瓷器系列;1762年研制出皇后御用奶油瓷器(Queensware)(米白色瓷器),1765年,这种瓷器得到了夏洛蒂王后的选用,韦奇伍德从此获准称为“王后御用陶瓷”;
1768年仿古罗马石雕的黑色玄武岩黑色瓷器(black
basalt)被生产出来,是一种黑色不上釉、质地精细的炻器。这种炻器非常坚硬,与钢铁碰击时能产生火花。虽然材质表面没有光泽,但可以通过抛光等方式仿制古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制品。韦奇伍德这方面的产品有黑炻器图章、瓷板、胸像、珠宝饰物和花瓶等;1774浮雕玉石(Jasperware)系列瓷器又大获成功,又称碧玉细炻器。这是一种白色、无光、未上釉的炻器,像素瓷,与黑炻器一样可以作为装饰品。韦奇伍德聘用当时著名的雕刻家约翰·弗拉克斯曼,并将他所做的各种雕像和浮雕花样翻制到碧玉陶器上。这些白色装饰物贴附在陶器的胎体上,与胎体的颜色形成强烈对比,立体浮雕效果令人惊叹,每件作品都洋溢着浪漫与尊贵。从而奠定了韦奇伍德成为英国陶艺之父的地位。韦奇伍德的开拓勇气、创新能力、研究毅力、工匠精神和强而有力的设计策略,造就了韦奇伍德瓷器品牌的核心价值。
韦奇伍德瓷器厂产品做工精致,风格简练优雅,受到维多利亚女皇青睐,成为皇家“御用瓷器”。1793年英国使团曾把韦奇伍德瓷器作为国礼回赠给大清乾隆皇帝。19世纪初,
或许是受二元配方的启发,韦奇伍德通过添加动物骨粉的方法研制硬质瓷器,获得成功。色泽纯白,有一种半透明效果。美丽、温润、质轻,且极为耐用,就是著名的韦奇伍德骨瓷,是餐具中知名度最高的品牌。
从康熙到乾隆,从1705年法国人寻访制瓷工艺到1793年英国人制作国礼瓷回赠中国,欧洲人用了八十八年时间,令人惊叹。
(1902年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在白宫举行盛宴,1935年玛丽皇后号豪华邮轮首航,1953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加冕,在这些著名的世纪大典上,韦奇伍德骨瓷餐具皆参与其中。1988年9月,韦奇伍德在一次产品展示中,让4只骨瓷咖啡杯平稳撑起了一辆重达15吨的载重卡车,足见其骨瓷器皿的坚固。)
结束语
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的表达是同一个词汇,由此可见西方世界是把中国和瓷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瓷器受到狂热追捧。许多欧洲国家竞相仿制中国瓷器的样式,研发出了具有欧洲风格的瓷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助力了工业革命的成功。本次展览就是借用欧洲瓷器这一艺术载体来讲述中国瓷器文化对欧洲瓷器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展览,我们不仅回顾了中国与欧洲,东方与西方之间悠久的经贸、文化交往历史;同时也深刻领悟到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各国共处一个地球的道理。
我们将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互动,继续扩大东西方的交流合作,用好中外人文交流机制,进一步深化中外人民的友谊。在交流的平台上不仅仅要说好中国故事,弘扬我中华文化,同时也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