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2019-10-29 17:26:23)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桐乡博物馆《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孟母为其子求学三迁居所。桐乡博物馆也三迁。桐乡博物馆成立于1976年,地址在梧桐大街混堂弄1号,1993年迁址于庆丰南路8号,2013年12月博物馆新馆在植物园北区环园路399号建成开放。

 

       桐乡市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9518平方米,展陈面积近5000平方米,设有《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琢玉良渚——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展》、《翰墨撷英——馆藏古代书画精品展》三个固定展和两个临时展厅。通过远古的罗家角文物、精美的良渚玉器、质朴的商周硬纹陶和原始瓷、典雅的青铜器,以及历代名家字画,配以声、光、电、多媒体、电脑网络等先进设计,使博物馆新馆成为研究地方历史、传播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品位文化休闲活动场所。

 

      《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

 

      《凤栖梧桐——桐乡历史文化陈列》是桐乡历史文化通史陈列,由“凤栖梧桐”、“文明之源”、“历史之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等五大部分组成,系统地展示了当前桐乡行政区划地域范围内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了这片美丽土地上的人类的生产生活及文化创造。

   

       前言    凤栖梧桐

       江南奇葩,梧桐之乡,凤凰来栖。桐乡位于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居沪、杭、苏金三角之中,境内沃野阡陌,河网密布,气候四季分明,自然环境优美,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这里人杰地灵、物阜民丰、交通便捷,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称。

       桐乡市境兼有前桐乡、崇德两县,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早在七千多年前到四千年前,马家浜文化、松泽文化和良诸文化先民先后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为吴越交界之地。自唐宋以降,这里已是繁华富庶之地,称盛于江南。隋朝江南运河的开通,使这里成为沟通南北大运河的水上要津。松元大规模的圩田开发活动,推动了这里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濮院、乌镇、石门、炉头等江南名镇的兴起与繁荣。

自古以来,桐乡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不仅涌现出吕留良、张履祥等一大批名人贤士,而且文风昌盛,是江南著名的“文化之邦”。

       让我们一同走进历史的桐乡,探寻其历史文化之根,感受其历史的辉煌。

 

       马家浜文化

       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嘉兴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年代为距今7000年到6000年左右。桐乡境内罗家角遗址、谭家湾遗址、吴家墙门遗址、新桥遗址及张家棣遗址等丰富的马家浜文化遗址表明,远古时期的桐乡是马家浜文化先民的重要聚居地。

       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是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1961年发掘的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而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这类文化源于马家浜文化,至后被良诸文化所继承,距今约6000-5300年左右,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中期社会物质水平。桐乡境内的小六旺遗址、金家浜遗址及普安桥遗址等均有崧泽文化因素。

       良诸文化

       良诸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一支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36年发掘的浙江省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的良诸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的浙北、苏南和上海一带。良诸文化由崧泽文化发展而来,距今约5300-4000年左右。桐乡境内良诸文化遗址广布、内涵丰富、灿若星河,可见早在四千多年前良诸文化先民便在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历史之脉

       桐乡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桐乡地处吴境越疆,吴越争霸、战火纷飞,桐乡正是吴越之争的古战场。此后桐乡一直属“扬州之域”,先后由扬州、会稽、嘉兴、苏州等地管辖,作为其郡县的属地。至隋开京杭大运河,斜贯桐乡全境长达40余公里,促进了隋代以后桐乡地区的发展与繁荣。宋元时期桐乡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运河城镇逐渐兴起、至明清,濮院、乌镇、炉头、石门等江南名镇欣欣向荣,市镇经济一派繁盛。

 

       江南名镇

       江南明清时期桐乡地区市镇经济繁荣,江南名镇纷纷兴起,其中包括丝绸中心濮院镇、工商业巨镇乌青镇,江南榨油基地石门镇、冶铁专业市镇炉头镇等,这些市镇皆以其发达的专业经济而声誉江南。

 

       崇文重教

       桐乡历来崇文重教、学风兴盛,境内县学完备、书院林立、藏书浩繁。西晋时,黄门侍郎许安仁回语儿乡设馆授徒,为县境内有记载的教育之始。宋元丰八年(1085)崇德县学建立。南宋朱熹弟子、著名学者辅广辞官归隐语溪,创办桐乡最早的书院——传贻书院。明宣德五年(1430)桐乡县学创建。从此,崇德、桐乡两县基本形成了以县学、书院、私塾为主要形式,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结构。

       桐乡文人学者亦有藏书、读书、著书之传统,因而书楼保藏卷秩浩繁,一度辉煌。同时,乡人广修方志,编书立传,传承文化,泽披后世。

 

       县学完备

       桐乡境内县学创建始于宋代,至明代规模渐趋完备。教学以讲习儒家经书为主要内容,故又称儒学。明代中叶后,科举考试以八股取士,县学也以学做八股文为教学重点。

       崇德县学

       宋元丰八年(1085)崇德县始建县学于县城之运河西岸。元元贞元年(1295), 县升为州,县学升为州学。明洪武二年(1369),改州为县,六年,重建县学。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战火,同治四年(1865) 重建。

       桐乡县学

       明宣德五年(1430)创建于县治东北的北水门内文思院遗址(现桐乡一中校址),正统二年(1437),建大成殿、东西两房及文昌祠。弘治间(1488-1505),县学规模渐趋完备。

        藏书有道

        桐乡历来人文荟萃。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历代科名蝉联,名家辈出。有不少人,读书、藏书、著书,四处罗致典籍,筑藏书楼储存,成为一地颇有影响的藏书家。宋有诗人陈与义寓居青镇,筑南轩,尽出藏书而读之;明有乌镇王济建横山堂,收藏金石书画,祝枝山、文徽明等曾为翰墨游。及至清代,藏书之家更如雨后春笋,尽显桐乡风雅。

       明未清初“无事读书”章

       上世纪70年代,博物馆在南日越丰村发掘一座清咸丰年间的墓葬。出土有满天星玉璧、玉人、玉带钩、玉簪、小玉碟、水晶瑞兽镇纸等文物,其中一件“无事读书”寿山石闲章,高5厘米,宽2厘米,方寸之间,把墓主平时的喜好提纲契领地篆刻出来,时刻提醒自己无事读书,别有一番文人的闲情雅趣。

 

       名贤辈出

       桐乡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京杭大运河盈盈流水养育了一代代桐乡儿女,自古至今涌现出数以干计的名流志士、社会贤达。其中既有威风凛凛的军政将才,也有满腹经纶的学术精英;既有才华横溢的文艺翘楚,也有德才兼备的杏林名门;更有可歌可泣的桐乡儿女,共筑桐乡辉煌篇章。

       濮氏南迁栖梧桐           抗倭名将宗礼

       文稻武略赵汝愚           躬亲爱民冯子渐

       徐氏父子志高洁           李乐为官“真君子”

       伯淳功绩耀翰林           清挺蕴蓄孙子度

     “清御史”程本立         断指报国吴尔陨

       清介端方潘廷芳           汪氏三子博古今

       明代廉吏姚敏学           博学善书陈万青

       希周直塘改弯兜           励学敦行陆费氏

 

       结束语

       数干年来,桐乡人民经过辛勤劳作,历经岁月的荡涤,一个欣欣向荣、美丽富饶的家园,崛起在浙北平原上。如今的桐乡,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交通运输发达便利、通信交流优化完善;工业格局的革新与壮大、传统农业的现代化、生态化,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桐乡的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医疗卫生事业的先进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使人民安居乐业的水平不断提高;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桐乡更为自信地开创今日文化之新风尚,打造名人文化之新品牌

       适宜创业、适宜生活、适宜交流,已成为人性化城市的新标杆。在这里,高速公路群与京杭大运河并驾齐驱;大湖的深邃与平原的坦荡,各有干秋;文明的源头和更符合人性的现代价值观水乳交融。这是一块热土,这是一块福地,这是七千年文明的传承,这是经济和文化共同起飞的基础,这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祖祖辈辈歌哭身踞的地方,这是桐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