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策略
1、因材施教,提问要有层次性。
首先是提问要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的层次,具有一定的梯度,切忌随意。教师的提问要有推进教学进程的一般问题,更要有突出教材重点难点的关键问题。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提出了以下问题:(1)生活中,人们为会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2)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3)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质上涵盖本节课所有重难点。正上因为一节课只研究这三个问题,所以学生能聚焦疑点,响鼓重锤,思有所得,在交流时才有话可说。
2、因势利导,提问要有启发性
为了有效地推进教学进程,必要的筒单提问也是不可少的,如口算、复述公式法则等。但是在教材的关键点上,在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上,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例如:教“三角形内角的和”引出课题时问:“我们知道正方形、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它们内角的和是多少度?”(使注意向着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三个角大小是不固定的,那末我们怎样知道三角形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呢?”(使注意集中在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点上,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前一个问题要求回答,后一个问题不必回答,可接下去说:“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趣。”
3、突出重点,提问要有巩固性
此外,在课堂教学的巩固练习时,要注意设计带有诊断性的题。一堂课的新内容学完了,究竟学生有没有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呢?这就要通过练习来巩固,也要通过提问来反馈,以便矫正和补救。这样的提问不能太直太简单,要有一定的迷惑性和诊断性,以多角度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如在教学“方程的意义”一课时,我把以下几个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1)什么是方程?(2)为什么要学习方程?(3)方程就是等式吗?教学中,利用天平,让学生读方程,体验天平两边是相同的。引导学生了解等式。进而引导学生对等式,方程和不等式进行对照、比较、辨析,不仅会让学生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得以明确,而且对方程的概念也得到进一步地强化。
4、因人而异,提问注重差异性。
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题目的难易要根据学生能力因人而异。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反映有快有慢,表达能力有强有弱,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分别对待。对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要在关键时刻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让他们回答带启发性、探究性和归纳总结性的问题,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问题的习惯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对学困生不能嫌弃,不能冷落,计算题和再现性的问题要多让他们回答,鼓励他们学好数学的热情。在教学中,要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