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振涛《教育与永恒》
(2020-02-04 09:44:42)
标签:
行知教育集团润德教育学习笔记杂谈 |
分类: 学习笔记 |
全书14万字,都是诗般语录式的话语,类似于我区一位老校长宋祥生的“凡人凡语”,语语精到,句句经典,真心佩服这些博识广闻深思的人们!
为什么用《教育与永恒》为题?借用周国平在《序》中的话来理解:
“人,生存于宇宙之中,宇宙是永恒的存在,人的生命却短暂,在人与永恒之间,似乎隔着无限的距离。但是,人不甘于短暂,要寻求永恒,人类的一切精神生活,皆是为了铺设一条超越之路,使人能够达于永恒。哲学和科学,用理性的思考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真。诗和艺术,用情感的体验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美。宗教和道德,用意志的自律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善。人类精神的这三种形式,在教育中融汇,教育的目标,正是要使理性、情感、道德这三种精神能力得到良好的生长,培养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善良、高贵的灵魂,这样的人,就会成为肩负着人类使命的践行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朝向真善美行进的努力和希望。”
这段话中,我被周国平对哲学和科学、诗和艺术、宗教和道德以及教育的论述震撼到了。在我的眼里,宗教是骗人的,是愚弄人的玩意儿,但是我就是弄不明白为何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何分裂、什叶派和逊尼派为何不能和平相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为了耶路撒冷争执不休,为何藏传佛教徒朝圣为何有那么大的毅力,我曾经的一名学生在斋月里就是不吃中午饭……原来宗教和道德一样,都是在教化人们,但愿这种教化是指向真善美的。
全文分18章,是李教授在教育行走的一些断想。他自谦“如果把这些吉光片羽式的感悟视为‘格言’、‘箴言’,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拔高或高看,对我而言,是一种自大或自恋。”但是于我而言,真是字字玑珠,每一行字,每一段话都是经典。摘录感触最深的几句自勉:
教育需要有神秘感。
神秘赋予教育探索的力量。
好的教育,注定是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
但往往糟糕的是:教育者还没有“深入”就开始“浅出”了。
教育的过程是不断探索生命存在的过程,是向生存的荒凉地带不断进发的过程。
每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都是独特的,每一次教育都是独一无二的。
“教育”是人类最大的难题。
教育之难,在于把人类已有、教师头脑里存在的那些最好的思想、经验与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里。
一旦教育被视为培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演变为培训者和被培训者关系。
厚朴的教育,清淡的教育,温润的教育,悄然无声的教育是最高境界的教育。
科技改变世界,人文奠定根基,教育引领未来。
教育是一种对人生限度的克服方式和拓展方式。
知识改变某一些人的命运,不能改变另一些人的命运。
知识帮助一部分人改变另一部分人的命运。
教育和人的命运的关系,也大体如此。
无论改变与否,都是个体命运的一部分。
人格尊严、能力发展、智慧生存是当今时代人文主义教育的三大目标。
当代人类教育面临着三种时代大势:
人工智能、脑科学、终身教育,
他们共同的大势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自我教育时间的安排权、分割权、设计权与建构权还给学生。
时间本身是没有野心的批评家,也没有欲望成为学生的控制者。
但教育有。
课程表是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切割、组合与焊接。
不同的切割方式、组合方式、焊接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导致不同的生命成长的节奏和节律。
大多数情况下,“教育实践智慧”没那么玄虚,也没有多少“高大上”的特征,只不过是善于把握时机而已。
美国内柏维尔的体育老师邓肯,每天上午的第1节课是体育课,早晨跑1600米,平均心跳要保持在185次以上。结果出人意料:上半学期,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州平均分高17%,数学在高出18%,TIMSS是考试的学生取得了科学世界第一,数学世界第六的成绩。
教育的僵化,从时间的僵化开始。
时间的僵化,导致了生命的僵化。
时间的僵化导致了生命的僵化。
拖堂,表面上只是教学时间的拖延,实质是对学生生命的浪费和漠视。
教师小组合作巡视中,什么是最佳的“巡视路线”?如果需要说话,站在教室空间的什么方位最好?什么是最佳的说话地点?
丘吉尔如此说:
“我们塑造了我们的建筑,而后又为我们的建筑所塑造。”
“你家的样子,就是你的灵魂的样子。”
学校空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之家。
有什么样的学校之家就有什么样的教师和学生。
走出校门的教师和学生,从面容到心底都带着学校的之家的样子。
教育者的全部使命:
通过教育改变人。
通过教育改变社会。
观看仪式、理解仪式、创造仪式,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也可能是最好的社会教育方式。
升旗仪式是最好的爱国教育;
欢迎仪式是最好的礼节教育;
礼拜仪式是最好的宗教教育;
结婚仪式是最好的婚姻教育;
敬拜仪式是最好的孝道教育。
好学校,始终面向未来和创造未来。
真正的陪伴是陪着孩子共同成长,共同在经历某些事情中成长,而不只是父母单纯地陪孩子游玩。
父母怎么做人,孩子就怎么做人。
家庭教育的冲突,表面上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跨文化的冲突。
夫妻双方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文化,至少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学校文化和家庭文化。
如果丈夫父亲是北京人,代表着“北京文化”,妻子是上海人,背后站着“上海文化”,他们之间吵架斗嘴,是两种文化的争执不休,也是两类文化的战争……
父母与孩子代表的也是各自的文化,前者是成人文化,后者是童年文化。
“你不理解我”,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共同的文化哀怨……
通往职业的道路上,隐含着一种独特的“悖论”:
演戏、唱歌、踢球,包括教书,一旦从业余爱好变成一种职业,演戏成了演员,歌唱成了歌星,踢球成了球员,教书成了教书匠,责任感诞生了,枯燥感、倦怠感也随之出现了,此时,“业余感”没了,“爱好”也丢了,最后“人”不见了。
人类一次次的缩短上班时间,不就是像职业有闲暇吗?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底蕴,从来离不开5个字:敬、信、精、细、创。
纯文字的教育力量逐渐衰弱,需要影像来拯救,需要与影像联姻。
好电影、好照片具有强大的教育力,是能将教育的想象力与影像的想象力融为一体的电影和照片。
博格曼说:“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
把教室变成电影院——给予儿童快乐和自由。
把电影院变成教室——给予儿童启迪与成长。
“以娘炮为美”的审美倾向,一旦变成社会主流的审美倾向,随之出现的不只是“审美安全”,更是“国家安全”的问题:
我们不能指望这样的人,代表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安全。
影像中的审美安全,事关国家安全。
假冒的兰彻是为了完善自我人生而学,尽管他得不到文凭,但考试次次第一。
无论是当教师,还是做学生,都是为了“成人”而不是“成功”。
教育不能只是训练得好,而应该是教育得好。
最好的教育技术,不是限定人、束缚人,而是向人的生命成长开放的技术,是在技术的运用中唤醒生命力、张扬生命个性的技术。
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教师“立功”、“立言”,却无法替代“立德”,更不能替代“立人”。
教育永远是“人教人”、“人力人”,而不是“技教人”、“机教人”和“术立人”。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者,最后留存或剩下的是三样东西:价值观、情感与思维。它们是人性赋予教育者的天然宝物。
帮助学生的教师获得救赎,改变学生的教师最终改变了自己。
学生是学会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人。
学生是学习如何把自己教育好的人。
(教育)能否登顶成功,取决于三者:学生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设置台阶的合理性,师生共同攀登的过程。
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些我们时代流行的学生观已然变成空洞的口号。
“空洞”表现在教师眼中的学生,只是抽象的学生,模糊的学生,不准确的学生,成为说与不说都一样的学生。
学校和班级中,我们不缺善于读懂学生的老师,最缺的是将读懂学生与读懂时代相连的老师。
维系师生关系依靠的是精神纽带,这种纽带会随着职业变迁、心境改变、地位转换而脱落。
最美好的师生关系是经得起时间消逝的关系。
时间会削去那些外在之物,把最珍贵的根留下来。
这个根有源力,也有光,它照耀师生的一生。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需要解决两大问题:
理论有了,实践怎么办?
实践有了,理论怎么办?
教育理论的力量,来自改变实践的力量。
教育实践的力量,来自改变理论的力量。
理论需要“真”,但不能“空”;
实践可以“实”,但不能“假”。
哲学解决价值问题,教育学解决价值的实践问题。
理论让我养成了思考的爱好与习惯,实践让我有了思考理论的资格和自信。
真正好的教育理论,是在消化了教育实践的粗犷与精细、野性与文雅、残酷与温情、刚强与柔软之后,剩下的东西。
最好的评课,是有思想的技术,有技术的思想。
佐藤学:以眼蚂蚁之眼看课堂,对教师进行具体而微的指导,当好“鉴赏家”、“批评家”和“建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