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例谈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差异

(2019-05-06 16:59:10)
标签:

少艺办学集团

润德教育

杂谈

分类: 道德法治

近日,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全国掀起了思政课讨论的热潮,网页、微信、热搜等媒体推波助澜,让我这个从事近三十多年小学德育教育实践研究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心理热乎乎的:德育的春天来了!

纵观现在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基础教育,思政课由于不是考试评价科目,很多学校的思政课只是在课表上存在,在学生书包里存在的科目,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2019全国教育大会上就指出:目前德育仍存在“软、浮、虚、乱、散”问题。“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浮”,看似活动多、场面大、热热闹闹,但入脑入心不够;“虚”,内容空泛,没扣住对准学生特点,没很好解决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乱”,家长、校外培训机构和一些社会组织观念有偏差、行为不规范,甚至追求私益、忘了公益;“散”,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还不集中,合力还不够。陈部长的见解洞若观火。

一线的校长们也很苦恼:我们为学生德育做了那么多,怎么我们的德育就软了?每个学科不都有德育吗?学校事情那么多,教学那么繁重,小学德育教材中的内容许多都是和其他学科重合的,为什么不能整合整合,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一线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老师大部分都是语文老师兼任的,他们大多也都有这种观念,于是道德与法治课就会轻易变成语文课了……

其实,德育是每个学科都存在的问题,但是他们的学科功能是渗透德育,就拿统编版二年级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内容来说,都有同一个话题挑战,语文二下14课《小马过河》和道德与法治二上第一课《挑战第一次》。与德育课程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1. 目标的差异

《挑战第一次》一课,侧重引导学生体验挑战,并学习相对理性地选择与面对挑战,做一个敢于挑战的人。本课三个话题分别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我的第一次”意在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第一次”体验的回顾,发现“挑战自我”对成长的意义;“我还想试……”,留白式的标题,旨在引导学生对挑战的内容进行理性的辨析,从而懂得不可以盲目尝试所有事,有些事要注意尝试的条件;“我们一起来挑战”旨在通过情境体验,引导学生辨析、讨论不同类型的尝试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在同伴的帮助下克服障碍,完成挑战;绘本《小马过河》故事的补充与拓展,引导学生理解挑战对于成长的意义,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一些关于挑战的知识和本领,知道挑战会带给我们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教训;在游戏分享的过程中,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同时掌握与人交流的方法,愿意主动与人交流;体会挑战的乐趣,并愿意尝试新的挑战,明白没有最初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的成功。

而二年级语文教材《小马过河》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这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刚被淹死。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它的教学目标为: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这篇童话故事,让学生懂得遇事要动脑筋,多思考,不能光听别人说,自己一定要去试一试,找到解决的办法。

比较两个主题内容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目标侧重对“挑战”的认识认知,激发情感,引导行为;语文学科侧重的是识字写字,对文本读悟思,对人物性格的领会和文本人文内涵的理解。

2. 教学形式的差异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是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在活动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认知体验,帮助学生提升行为的道德意义。常规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有:做一做,说一说,作展示,写一写,演一演等,在活动中得到道德认知,提升道德情感,助力行为改善。就拿《挑战第一次》来说吧,活动开始前,应安排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自己第一次挑战的经历,可图文、可实物展示,回顾调动既往的挑战经历,获取挑战经验;课堂上,通过师生活动,进一步展示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辨析,对挑战的意义进行充分的认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再次进行挑战,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通过活动,辨析哪些是可以大胆体验的,哪些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体验,哪些暂时还不能体验,哪些一辈子都不能尝试,从而让孩子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够合理选择。而语文课的活动围绕听说读写进行的体悟、思考与语言文字的训练。《小马过河》的教学,一方面是识字写字,我们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我们要观察、分析、临写、应用生字词,活动的形式主要是观察、模仿、思考。一方面,我们要对文本进行阅读,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情节、人物以及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活动的形式主要是读课文,想问题,悟道理,也可以有分角色朗读,或课本剧表演。但是侧重语言文字识记、理解,导行不是学科的主要任务。

3. 育人的全面性、系统性差异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用一整块时间对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体验、提升,提升自我的行为意义。《挑战第一次》主要是全面、系统地围绕挑战主题,了解挑战第一次的意义,培养挑战第一次的方法,鼓起挑战第一次的勇气,更明白挑战的范围(哪些事可以大胆尝试,哪些是要在成人协助下尝试,有些事暂时不能尝试,有些事一辈子都不要去尝试),不能盲动、蠢动,造成不必要的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而语文课因课程特性,重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对文本的感悟,对人物的把握,其间也有做人做事的道理的理解,但是这样的要求是服务于语言文字训练而设置的,就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德育的要求是:“遇事要动脑筋,多思考,不能光听别人说,自己一定要去试一试,找到解决的办法”,教育情怀比较高一点的老师,此时会提醒一两句:有些事情要在家长陪同下,有些事情暂时不能,有些事情永远都不能尝试的。

道德与法治课,是基于孩子一生成长的课程。有人曾说过,自然科学发展的终极是哲学。哲学是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本源)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有了这种对事物关系的理解,孩子们做人做事更有方法,更有理性,更有德性。或许他忘记了他所学的学科知识,但是观察人和事,做人做事的方法却根植于他人生成长的每一寸沃土。

加强思政课教学,善莫大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