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2018-11-05 21:09:16)
标签:
教育德育 |
分类: 策论研修 |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
《孟子》后来被推祟为“四书”之一,“四书”是近千年来儒家教育的基础。
人性内有种善的成分,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成分。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扩充为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
若依功利主义说,则人之扩充善端于社会有利,否则有害,此即墨子主张兼爱之理由也。惟依孟子之意:则人之必须扩充此善端者,因此乃人之所以为人也。
孟子之所谓天,有时似指主宰之天,有时似指运命之天,有时则指义理之天。人之所以有此四端,性之所以善,正因性乃“天之所与我者”,人之所得于天者。此性善说之形上学的根据也。
儒墨的根本分歧在于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地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
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墨家主张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它有用,儒家主张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它应当存在。
就一面言,孟子对于周制仍持拥护态度,自又一方面言之,则孟子自有其新的政治哲学。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制度中仍有天子诸侯等阶级,但以为政治上之高位,必以有德者居之。
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够充分发展人伦,才能使人充分实现和发展。国家是道德的组织,国家的元首是道德的领袖。只有圣人可以成为真正的王。
两种治道: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
王道是圣王实行爱人、忠恕的结果。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士地。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王道才算完成。
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
“心”就是“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充分发展了这个心,也就知道了我们的性,也就知道了天,而且同天。天指的就是这个道德的宇宙。
浩然之气是关系到人和宇宙的东西,因而是一种超道德的价值。它是与宇宙同一的人的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