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孤独而偏执的守望——-关于小说《蓝门》的思考

(2020-11-25 09:32:36)

文/高中合

小说《蓝门》以老厚、盐豆两个人物和一条狗为线索,以油坊街拆迁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老一少和一条狗的故事。

从表面看:小说以一老一少一条狗的不同命运为交点,描写了一个孤寡老人、一个失怙儿童和一条狗之间相互依存的命运——表达了一个孤寡老人的悲悯情怀和盐豆这个失怙儿童在老人关爱下的成长历程及情感归属;同时,也描写人与动物在手工业渐行渐远的存续状态中的疏离及悲剧。

这些似乎是作品表达和揭示的,也似乎是作者创作的初衷。但是,透过作品的表象,发现作品所给予的不只是这些,不只是拆迁过程中,一老一少一狗的苍凉守望,也不只是失怙儿童和孤寡老人的命运交集,还有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的深层次的构因。

(一)、小说创作背景及人物线索

小说描写的时代,是二十一世纪中晚期,也是经济改革的深水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城乡二元社会向城乡一体化转化时期。在这场改革的进程中,油坊街,做为城市的一条街道或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区域,被推到历史的舞台上,成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拐点。它的拆迁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个标志,也是社会形态的一个缩影。老厚这个在油坊街生活了几十年的居民,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区域的背景下。

那么,老厚为什么拒迁?作品已说的很清楚,是为了给走失的葫芦留下蓝门,让葫芦回家时找到记忆的标志---因为蓝门是葫芦走失前唯一的记忆符号。这只是拒迁的一种原因,而潜伏于老厚拒迁的深入层次原因是什么?难道真的是为了给走失了三十多年的儿子留存记忆吗?或者是为了一已亲情的坚守吗?然而,透过老厚和盐豆两个家庭多舛的命运和时代背景,我们发现了一些潜在的联系和喻示。

一、老厚、盐豆、毛头狗的命运形成

老厚是油坊街的居民,他和油坊街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油坊街既是他的故乡,也是他和他家庭的历史。在这里,他禀承了祖先的血液,也禀承了原始手工业者的生活原态。他以一个手工业者的身份生活在这里----靠着剃头维生----生活稳定而温馨。儿子出生后,做为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结构初步形成,稳定的手工业生活,让他感受到了家庭的安稳和温馨。然而,随着儿子智障这一意外的变故,他的家庭发生震动,原本的美满温馨的生活出现阴影,这一阴影,并没摧毁老厚的生活向往,他一面教育儿子,一面顽强的生活,他以一种稳定的心态沉沦在安稳平静的生活之中----和命运做着妥协的斗争。

天有不测风云,葫芦十岁那年走失。面对这一意外的打击,他依然没有灰心,他把剃头这一手艺交给妻子,自已外出寻找儿子。在漫长而艰辛的寻找中,妻子在思念和生活的重力下,身患癌症,最后死亡。

这一系列的变故,最终导一个完整的家庭的解体。正是这一解体,老厚的生活被推向了悲惨的极致,造成了他晚年的孤苦凄凉。

梅姐

梅姐是A国人,为了生存,从A国偷渡到中国,和宁远的一个姓严的青年结了婚,婚后生下儿子盐豆。一个多元素的家庭组成,生活趋向安稳。然而,好景不长,盐豆三岁那年,丈夫被一场洪水冲走了。失去丈夫后,她失去了生活的支撑,为了忘却,她离开宁远,到了柳城,在油坊街住了下来,开始了她的寄居生活。她的生存状态是打工,在一家超市当营业员。她的家庭和老厚家一样,失去支撑后维生艰难。儿了盐豆因为生活贫困,不能接受幼年教育,由老厚代管。不久,她的身份暴露,被遣返回国。她和儿子盐豆异乡两隔,让盐豆成了孤儿。她在失去丈夫后又失去了儿子,这一系列的变故,导至了她的家庭一亡两离,家庭变迁。

造成两个家庭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一种是个体的不同命运;另一种是同一潮流冲击下的不同命运结局。他们从不同的生活目的出发,最后都在同一背景下,人员走失,家庭分化,解体。

毛头狗

毛头---是胡家养的一条狗。随着拆迁,胡家搬走,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于是,毛头狗的去与留成了胡家两代人的矛盾焦点。胡爷坚持带上毛头,儿子胡小毛和媳妇坚决反对。

胡爷为了毛头,留在了油坊街。胡小毛把父亲骗去了新居,偷着将毛头卖给了饭店,胡爷发现后将毛头抢了回来。几番冲突后,毛头最后被老厚收留。

毛头离开胡爷后,开始绝食,胡爷为了给毛头买粮,被车撞死。毛头进城去找胡爷,又被城里人以扰民为借口围捕,后因厚爷和盐豆及时赶到被救了下来。胡爷死后不久,毛头被窃贼杀死。

如果说,老厚和梅姐两个家庭的两种解体方式,是时代经济大潮冲击造成的,那么,在这场大潮中被冲击的不单单是人和家庭,还有动物。动物毛头狗在这场大潮中也同样受到了冲击,它的被弃和猎杀,是人与动物关系、手工业和新的城市文明的疏离、分化、解体。

二、手工业态势

油坊街是农业时代----手工业呈现的一种态势。它由一家铁匠铺,发展成了铁皮街,后来由一家榨油铺又发展成了油坊街。在这逐渐演变的态势里,手工业经历了由兴到盛,由盛到衰的过程。这一态势,由一户一院的独立居住环境开始,发生着由个体到集体的、由乡镇、街道格局向社区、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改变----改变了鸡鸣狗吠的原生态格局及原貌。这一改变,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手工业劳作方式和习俗上。比如:剃头摊、剪刀铺、裁缝铺、画摊、年糕摊等传统的手工劳作;比如:门画、挂钱、灶王等传统习俗贴粘;比如:放年炮、烧冥纸等行为的禁止。这一改变,标志着传统手工业的分化、解体。

(二)、宏大叙事背后人物命运的构因

一、社会形态的裂变及构因

不管作者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蓝门》都不由自主地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时代的信

息。这个时代的信息就是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大时代背景。在这场经济大潮中,城乡二元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结构、组织结构、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土地被蚕食、人员流失、手工业解体、经济两极分化。

首先,土地与乡村和城市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城市发展中,部分郊区和乡镇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被吞并,也纳入了城市管理,这一社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也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变化---手工业的退却。手工业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冲击下,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它做为农耕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摧毁了。在自然生态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那种人与环境庭院密切依存的个体相伴,情感相伴的自然关系向着疏离、格局化环境演变。在习俗上,日常生活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与农耕文化相存的传统习俗被遗弃----传统文化陷落、农耕生活态势分化。

这一整体的分化,都是城乡一体化发展造成的。它的高速发展导致了乡镇各个领域不同程度的削弱,导致了以手工业为主流的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它们赖以依存的农业文明,在人员流失,土地精细化管理中,逐渐被新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所取代。

二、家庭结构的裂变及构因

在人员上,乡村这个曾经农民和手工业者生存的舞台,发生了一次大迁徒。大量的青壮年涌向了城市,在城市里从事建设和服务,从而造成了乡村人口的缺失,居住空置,老人和部分儿童留守的现象。人口的缺失,导致了人员结构分化的同时,又摧生了新的经济关系和家庭组合。

从这个角度,我们看小说中的人物和动物,又给了我们另一种思考。

如果说老厚象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那些被遗弃的乡村老人,而盐豆则象那些弃家去城后被遗失在农村的那些儿童。

葫芦则是在这一洪流中走失的,他在一种稳定、迟顿、保守的农耕生活之中,面对城市文明冲击的惶惑无措,无方向感,导至了他的决绝,也导至了他的无归。

而梅姐和她的丈夫则是走向城市寻求理想,寻找生存机遇的一代青工。他们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洪流中,被冲走了丈夫,丢失了儿子,最后自已也被这一洪流所抛弃,或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回到故土,被这一时代的洪流无情地推回了乡村。

这一切正是城乡一体化大潮带来的,在这一分化裂变过程中,家庭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以裂变的残缺方式呈现了出来。青壮年定居城市,老年人拒绝搬迁,一些儿童因为婚姻和务工等原因的滞留,造成了老年留守、儿童失怙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厚爷做为手工业时代的一员,成为了城乡二元世界的最终代表,在被拆除的家园面前,他们无法选择,只能被动地抗争和坚守。

三、人与动物关系的裂变及构因

同样,这一大潮,对社会组织结构及家庭结构造成的冲击也影响了动物。农耕时代宅院相联,鸡鸣狗吠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动物与人不再是伴随左右,互相依存的关系。随着环境的改变也和人的情感产生着疏离。

毛头狗命运和老厚一样,做为农耕文明的一只动物,在失去原态生活基础后,已无处栖身;它与人和环境的相伴看守关系,已不在适应城市文明和社区文明的需求,甚至会对城市环境及生活造成干扰和伤害。它的命运有两条路:一条路是被遗弃,另一条路是被杀。

毛头狗是被另一种东西,被另一种类似的文明抛弃的。它代表了另一个世界的失怙,是人与动物关系的分化。

(三)、两种文明的较量

一、蓝门的象征

蓝门是老厚家的大门。为了让儿子回来时认识家门,老厚每年都要刷一次新漆。这一简单的意愿似乎是作者表达的。嘟嘟家的大门也是蓝色的。老厚在送嘟嘟回家时,发现了这一相同。那么,蓝门象征着什么,代表着什么?

老厚是手工业者的代表,他家居的大门,是手工业者家居的大门,也是手工业时代文明的大门;它是传统民居的标志,也是手工业时代个体存在的标志;它代表了手工业经济状态下的风俗、文化,也代表了环境---一种纯净的天空一样的蓝色的文明时态。

在那个时态里,蓝门是一种家居的符号,,也是农耕文明的符号;它代表了葫芦、嘟嘟的记忆,也代表了一代手工业者的记忆;它是葫芦、嘟嘟的记忆之门,也是一代农工的记忆之门,更是手工业者的回归之门。

老厚的等待,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待,也是一代手工业业者的等待。它等待着葫芦、嘟嘟的回归,也等候着农业文明的回归。

在这一背景里,蓝门显得那样的宁静、幽邃,显得那样的突兀、鲜明、亮丽。那么透过这一背景,蓝门---又给了我们怎样的象征呢?我认为蓝门是农耕生活的精神指向,它代表了农业文明的田园状态——宁静,深远,也是农业文明呼唤回归的号角;蓝门不单是老厚家的蓝门,也是嘟嘟家的蓝门,是走失儿童的家门,也是农业文明回归的蓝色大门。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老厚的守望不单是为了儿子的回归。他潜在的意识里,在守候着那个农业文明——人与人、人与手工业、人与动物的关系的文明。他渴望着那个有些迟钝的、停滞的、纯朴的、宁静的农耕文明的回归。

这样老厚的人性关爱和仁义,才能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一个在路上为丢失的智障青年洗澡,将走失的智障青年送回家,而不进屋的人。一个将失怙儿童视为已出的人,在拆迁中,会为了一个走失了几十年的儿子的一个茫然执念,不顾一街人的利益吗?如果那样他的仁爱,也是虚伪的。他对盐豆的收养只表达了一种失去后的补偿和占有。

不论是对儿子的守望,还是对农业文明的守望。老厚的守望都是孤独偏执的,对儿子的守望,他明知是无希望的,他还要偏执的守望;对于农业文明的守望也一样,他明知一切不可能再回到从前,而他依然偏执的固守。所以说,老厚的守望,是农业文明的守望,他和拆迁办的冲突是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冲突。在新的文明和旧的文明较量中,老厚这一代人失去了归属感,他们成为了新旧矛盾冲突的焦点。

二、 老厚人物的本性与人性

如果单纯地认为,老厚这个人物体现了一种儒家的仁义。从他送走失的儿童回家,救助失怙儿童的行为来看,的确体现了儒家的仁爱和道义。那么儒家的仁是什么?只是简单表象的人物行为吗?如果从这个角度和从人物命运的本身推理,老厚身上体现的只是人的本能,人性中最原始的东西。他对葫芦的寻找是本能,送嘟嘟回家也是本能,收养盐豆这个失怙儿童更是一种本能----是他个人的情感需求,也是他生活的执念。他给了失怙儿童一个家的同时,也给了他们情感的归属,但是这一归属不是时代的归属,他只表达了一种坚忍生活的态度和生命情怀,并没给予一个更辽阔更宏大的世界。这一执念,在拆迁这一事件面前,显得自私而偏执。他为了一已之情感,视多年的邻邦里关系而不顾,拒绝拆迁,这一拒迁,忽略了油坊街居民的情感需求,也延缓了居民的迁居,造成了城市建设的迟缓,给一条街人造成了伤害。老厚的仁是一种小仁,是个人情感世界的需求的仁,而非大仁,

然而,把老厚这个人物放在时代的大的背景角度看,老厚的行为不单是仁,而是另一种历史时段文明的代表。他代表了农业文明的一部分群体,这一群体,是农业文明的保守势力,他们以个人的情感需求为借口,拒绝向城市文明转化,并和新的文明形成了对抗。他们的对抗是两种文明的交锋---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的交锋。

(四)、小说创作的艺术呈现

记得瓦、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里说过,“绘画是描写,音乐是叙事”。张忠诚的小说《蓝门》,采取了双线结构---现在时和过去时交替展开:描写了现在时人物的行为,也叙述了过去时人物的历史。作者以绘画的白描的手法进行了一场音乐叙事。结构严谨而创新。

小说表达了两个层面的东西。现实层面的,一个孤寡老人和一个失怙儿童的孤独抗争和守望;历史层面的,一代手工业者在经济大朝的冲击下,孤独的伤逝和坚守;他试图以一已之力,复原这一文化形态,重建牧歌式的田园生活,但是进程和结局都是荒凉而凄清的,他们的抗争在拆迁后残破场景里,显得式微而孤单。

人物和名字的象征和隐喻。比如:老厚的谐音,敦厚,代表了老实、忠厚的一代农民和手工业者;梅姐的谐音,没了,代表失去和走失;洪水则代表改革的洪流,梅姐的丈夫则是被这场洪流冲走的;葫芦代表着人生的圆满和悬挂;嘟嘟则归的象征,是现实世界的聆听,是回归的笛声;盐豆是人生之盐。这一切都是他精神和物质二元世界的一体再现。比如:葫芦、嘟嘟、盐豆、梅姐、梅姐的丈夫等,都是时代背景下的象征。葫芦、嘟嘟、盐豆是一个人物:嘟嘟是老厚的期待,日思夜想的梦境,盐豆是他精神世界里游离的部分在失去之后的回朔。在现实层面上他希冀嘟嘟被人发现送回来,在精神层面上他则需要象盐豆那样绕膝扑怀的日夜相伴。而葫芦则是二者合一的象征合体。

小说语言恢谐风趣,充满了生活的情趣,逼真而富形象。比如:“嘴没一点记性”; 比如:“何婶不知怎样往下说了,脸上像抹了一桶浆糊,又让太阳晒干了似的,僵僵麻麻的很不自然。”等。

但是,小说对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缺乏更深刻的必然联系,场景的叙述并不十分严谨,一些环境要素的描写,有些随意。

老厚这一人物的矛盾冲突,体现在他一面期待着油坊街老户的回迁,一面固守着儿子回来的执念。一个收养了失怙儿童的忠厚老人,能不顾一条街人的友情而拒迁吗?会因为一个走失了近三十年的儿子的归来而不顾一条街人的利益吗?拆迁后的油坊街葫芦还会认出吗?绿化这一行为,迁拆部门能允许吗?推倒后的废墟上还会有树吗?细节的随意性大,部分游离主题,和主题缺少紧密的联系。这是作品主观逻辑上的忽略,也是作者对典型细节挖掘不深的一个误区。

从儿童文学角度看,《蓝门》是一部完整的充满了丰富情感的小说,写了失怙儿童被关爱和成长的历程。它渲泄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情感及演变,充满人性的关爱和情怀。但是,从时代的背景看:小说的人物是矛盾的,它揭示两种文明交锋过程中,农耕时代那一代人的坎坷命运及情感归属。有一种田园牧歌式悲凉和创痛。但是从一部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寓言上分析,和做为一个获得世界性文学奖作家的作品来读,《蓝门》尚有欠缺不足。暇不掩瑜,不失其光芒。

一部作品能给予我们这么多,足以说明它的深度和广度,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情感冲击是激荡的、深邃的、也是哲理的。

2020、11、6草稿

2020、11、19再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