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小学品德课程是学校乃至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保证品德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很多学校还没有完全从“应试”的轨道上转变过来,本应作为课程中心的德育课程处于学校教学边缘地带,制度、师资、教研等都缺乏保障,小学品德教师的专业发展举步维艰。2016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品德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目前各地中小学品德课存在着师资队伍不健全、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等现象。以鸠江区本学期师资情况为例,全区共有305名教师执教小学品德学科。从年龄来看,平均年龄约为44.3岁,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41人,占13.4%,年龄结构偏大。305名教师中,专职品德教师共24名,仅占全区小学品德教师总数的7.9%,兼职教师占比过大。
以研促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名师工作室能够打破校际的障碍,借助学科研修团队的力量,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建设和发展,因此,鸠江区教育局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启动,首批建设了20个区级“名师工作室”,其中即包含1个小学品德名师工作室。本课题即对名师工作室平台下小学品德教师的专业成长展开行动研究,力图探索有效措施,提高工作室研修团队的整体素养,培养一支深谙本学科教育规律、学养境界高尚、勇于实践、乐于探索的小学品德骨干教师队伍,进而带动全区小学品德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此外,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还要力争为今后其它“名师工作室”平台的运作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有效做法。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浪潮,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界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不断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小学品德这样的综合性的德育课程教师专业化的探讨却很少。因此,本课题将为构建小学品德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提供研究的视角。从实践层面说,担任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很少去探讨这个群体的专业化问题,现有的研究也主要停留在教师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上。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也将为探索小学品德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名师工作室最早发端于新课改前期,近几年有“井喷”之势,但目前名师工作室一般还是围绕具体的学科教学开展活动,重点是学科教学业务指导,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教育教学能力,而在凝练工作室特色、形成品牌效应等深层次活动方面探索较少,难以体现工作室团队成员的研究价值。从工作形式上看,工作室的活动往往还是拘泥于听评课、专题讲座等传统形式,缺少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新型活动形式,难以调动工作室成员的积极性。此外,许多工作室是靠行政手段组建,而非教师自发参与,这也导致后期的研修热情不高,各项活动的开展消极被动。
通过学术文稿检索,我们发现目前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比较多,对于工作室如何运作的研究也不少,但对于名师工作室平台下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本课题组将突破以前或过于理论化,或过于行政化的研究模式,首先深入调查研究造成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受阻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立足教师自身的生活思想状况,关注他们的感情与需要,进而通过课题实验,激发教师的内省和自觉意识,同时有效利用工作室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展有效的研修活动,发展研修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本课题组这种研究视角,我们争取在工作室建设策略以及小学品德教师专业提升途径上取得新的突破,并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本课题立足鸠江区小学品德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现状,依托名师工作室,从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专业发展目标、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探索促进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具体来说,本课题组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
1.调查分析鸠江区小学品德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现状。
(1)外部环境,主要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针对小学品德学科的管理制度、评价办法、培训手段以及小学品德教师的工作条件、学科待遇等方面进行调查。
(2)内部因素,主要从小学品德教师的年龄和性别结构、学历与专业能力、专业发展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进行调查。
2.探索名师工作室平台下促进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1)研究名师工作室平台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
(2)研究名师工作室平台下如何制订小学品德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
(3)研究名师工作室平台下如何拓展小学品德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
(4)研究名师工作室平台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四、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1.本课题通过检索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小学品德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现状,分析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个案,总结规律,对照小学品德课程的特点,初步探索和总结小学品德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2.本课题通过对家长、老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鸠江区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态,通过对专、兼职典型教师的深度访谈、个案分析等,将量化统计与质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剖析目前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3.在整理文献、了解现状、案例分析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对策,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6年3月至2016年5月)
成立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收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编制问卷,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向师生发放、回收调查问卷,进行初步分析,设计研究方案,做好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2.研究阶段(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
深入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论证研究方案,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总结工作室平台下促进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和途径等,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与阶段成果小结,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8年6月至2018年8月)
整理课题研究中的各项数据,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相关结论,课题组全体成员整理、汇编反映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材料(文本、图片、视频等),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人员分工:
程 骏:负责筹措经费,制定研究方案、调查问卷,协调人员分工,组织学习培训,撰写调查报告、阶段性总结和结题报告。
伍业荣、俞 俊、章从玲、李仲伟、范萤萤、刘树龙、周春林:开展现状调查,参与专业发展行动研究,收集整理过程性资料,汇编成果集。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组负责人为鸠江区品德学科兼职教研员、品德学科带头人,主持市级课题《城郊小学失地农民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和研究》(已结题),参与省级课题《新划转市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整合与教育管理体制研究》(已结题),参与市级课题《区域内品德课程资源建设和共享的实验研究》(在研),科研基础好,具备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
2.课题组成员均为一线品德专兼职教师,都是各校的中青年教学骨干,对小学品德课程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便于从课程实践者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另外,部分成员已是本校教学管理人员,都有着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有利于实验数据的收集、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3.本课题组已先后完成“新划转农村地区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现状调研”和“鸠江区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调查”,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课题组还积极利用网络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组成员订阅了《中小学德育》杂志,购买了相关研究书籍等,供研修教师学习讨论。课题组还将聘请市、区教研室专家作为课题顾问,从品德学科以及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
4.鸠江区教育局在三年工作周期内(2015年~2018年)将为本工作室拨付共五万元的工作经费,此外本工作室主持人所在学校也承诺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场地和经费支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