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分类: 我的资源教学 |
《祝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人 |
王秋霞 |
学校名称 |
延安市黄陵县黄陵中学 |
||||
教学对象 |
高一年级 |
科目 (版本) |
语文 人教版必修三 |
课时 安排 |
第三课时 |
||
一、教材分析 |
|||||||
《祝福》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的课文,是典型的传统小说,它是大文豪鲁迅先生写于1924年2月的一篇思想内涵深沉博大、艺术形式已臻完美的传世名作。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以及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本单元学习要求,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本节课独辟蹊径,着眼于那些被人们最容易忽略掉的“看客”这一角度,探究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 结合文本,概况小说中“看客”形象特征; 2、 理解鲁迅对国民“看客”深刻批判的原因,感受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拒绝冷漠,传递温暖的情怀。 【教学重点】 结合文本,分析“祝福”中人物的言行等,概括“看客”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鲁迅对国民“看客”深刻批判的原因,感受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 |
|||||||
二、学情分析 |
|||||||
高一的学生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但是高中小说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分析小说的三要素,还要他们能通过小说中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对表达小说主题的作用,且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当下学生觉得有时代距离,因此要引导学生体会其现实意义,感受经典作品的经久不衰。 |
|||||||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策略设计 |
|||||||
教学理念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堂以“看客”为主线,通过识看客-析看客-评看客三步骤完成内容,运用“讨论法”、“多媒体辅助”、“点拨法”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认识看客不仅仅是中国的产物,也不仅仅是过去的产物,体会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感受经典作品经久不衰。 |
|||||||
四、教学过程 |
||||||||||||||
教学 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漫 画 导 入 |
1、幻灯片出示漫画
2、师生互动 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的作品到底应该不应该撤退?他的作品还有现实意义吗?我们一起走进《祝福》。 3、 用课件出示课题
|
学生看漫画谈看法 生:例一: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确实晦涩难懂,选入教材,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示例二:不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有着很深刻的社会与人文教育意义,他的作品意义深刻,是国民教育的脊梁。 |
采用高考模拟试题“鲁迅大撤退”漫画导入新课,既让学生关注高考,又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
|||||||||||
识 看 客 |
师: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中国人不但自己做戏,演给别人看,而且把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当作戏来看。 (出示幻灯片) 再到鲁镇,哪些人属于这样的“看客”?试着结合言行和关键词概括其中一个“看客”形象。 知识链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忠臣不事二主,一女不嫁二夫 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 |
1、四人分小组,合作讨论 2、学生展示。 柳妈
|
小组合作讨论,回归文本,抓人物言行,关键词,抽丝剥茧,概括看客形象。既学生潜移默化感知大作家的语言魅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自圆其说的能力。 |
教学 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
教师点拨:看客的特征: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有名姓,都是小人物,愚昧无知,麻木不仁,自私冷酷。他们只是因为自身的痛苦对他人也变得麻木而冷漠,并咀嚼他日的不幸。为什么会这样?(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正是这种封建思想中毒太深,以至于
|
鲁镇的人
|
学生结合文本,找出有关鲁镇人的句子概括人物形象。 |
||||||||
析 看 客 |
师:鲁迅笔下还有哪些看客呢?鲁迅为什么写这么多的看客呢? 背景链接:(见幻灯片) 1、《呐喊》名字的由来(略) 2、《彷徨》名字的由来 (略) 教师点拨:鲁迅写《呐喊》就是唤醒看客,可他之所以“彷徨”,就是因为他唤不醒这些看客,既让人可怜,又让人可气,所有对看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作品中从始至终不变的主旨(《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因此早在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之论》中就说: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于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
1、学生举例 参考:孔乙己咸丰酒店的酒客们,《藤野先生》欣赏日本人枪毙中国人的中国留学生,《阿Q正传》围观阿Q被枪毙的人《药》围观革命者就义的人群等等 2、学生结合背景分析原因
|
结合时代背景,钩深致远,让学生挖掘鲁迅写看客的宗旨,体会大文豪作品的力度。
|
教学 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评 看 客 |
师:当今社会还有没有“看客”?
新闻链接 1、“看客”的新闻
2、“看客的正面新闻(胡嘉龙救人) |
学生列举现象,并谈看法。 参考:小悦悦事件 摔倒老人扶不扶的问题等 正面举例参考:最美妈妈吴菊萍等 |
结合生活实际谈感悟,同时拓展迁移相关新闻,让学生体会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感知经典的经久不衰的魅力。 |
读 诗 明 志 |
看客,不仅仅是中国的产物,也不仅仅是过去的产物,我们必须承认现在还有看客的存在。或许我们有一天也会成为看客,或成为刚才图片里那些英雄一样去古道热肠,但无论怎样,老师希望你们能向鲁迅一样,“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都象鲁迅那样, 不忘初心,以“我以我血荐轩辕”这种豪情来对抗现实的冷漠,最后让我们一起齐读《自题小像》。
|
学生齐读诗歌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
齐读《自题小像》,感知鲁迅的豪情壮志,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拒绝冷漠,传递温暖的情怀。 |
作业 布置 |
1、小作文 2、阅读推荐:《示众》《伤逝》《父亲的病》等 |
学生观看幻灯片 |
关注社会现象,读鲁迅作品,走进鲁迅! |
五、教学反思 |
|||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小说,篇目较长,且学生普遍认为鲁迅时代久远,晦涩难懂,因此本节课独辟蹊径,着眼于那些被人们最容易忽略掉的“看客”这一角度,探究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以“看客”为主线,通过识看客-析看客-评看客三步骤完成内容。学生积极参与,或自主发言,或合作讨论,尤其是结合现实“评看客”学生更是更是旁征博引,畅所欲言,表明了自己价值观:拒绝冷漠,传递温暖。课堂效果较好,的确是一节具有广度,深度,厚度的语文课。 教学建议:1、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还较薄弱,以后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语言,提高其表达能力,养成自圆其说的习惯。 2、何为经典?那些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鲁迅作品也是如此,需要细细品味,但学生明显阅读量不足,以后要让学生多读好书,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