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苟晓龙】 在2015年渭滨区暑期教师会上的演讲稿《锻炼思维方式,享受职业幸福》

(2015-09-19 07:36:35)
标签:

宠物

分类: 他山之玉

    【编者:苟晓龙是渭滨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也是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首批免费师范生。晓龙老师就学期间就是大学生中之翘楚,四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他不仅站稳了讲台,更已成为学校的骨干和中坚,成为深受学生喜爱、同行好评的优秀教师。2015年渭滨区教师暑期学习会上,他成为五位巡回演讲的教师之一。他的演讲独具慧心、别开生面,深受好评。现将他的演讲稿刊发于此,以解访者求读之渴。】

 

锻炼思维方式,享受职业幸福

渭滨中学 苟晓龙

尊敬的各位领导、前辈、同事: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锅香浓的鸡汤。不过大家不用担心,我这锅鸡汤,与网上那些流传的心灵鸡汤还不太一样,用料、口味还算独特。

这锅鸡汤名为“锻炼思维方式,享受职业幸福”。之所以选择熬鸡汤,而不是汇报一些什么我作为青年教师是如何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如何促进自我成长等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我这些方面做得不好,不好意思说;一方面是我了解到很多地方很多老师,包括刚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在学校过得很痛苦,经常演奏叹息抱怨交响曲。而我呢,在工作中过得还不错,既有小确幸,又有大快乐,如果近距离观察,你会发现我年仅27岁的脸上都有皱纹了,这可是笑出来的,不是老的。做报告这种场合当然要扬长避短了,我就这么一丁点长处,只好扬它了。如果说得不好,请大家一定毫不留情的批评指正。

首先,我想描述两个场景:

场景一

时间:早读开始5分钟。地点:教室。人物:学生甲,老师。背景:甲近期迟到多次,导致班级量化扣分、流动红旗丢掉,引发了班级同学的不满。

经过:甲再次迟到,老师严厉的批评了甲。甲自始至终如同雕塑一般,老师气愤异常,罚甲写2000字检讨一份、打扫卫生一周。

场景二

时间:上午数学课。地点:教室。人物:全体学生与老师。背景:期中考试结束,讲评试卷。

经过:老师很气愤:“x+1=0,x=1,你们是咋解出来的,你们是初中没有上直接升的高中吗?”“这个题咱考试前一天下午讲的,我讲了一遍,你们自己做了一遍,我又讲了一遍,就写在黑板的这个位置。就这,全班一个全对的都没有,大部分只有1分,你们到底学了个啥”

这是很常见的两个场景。下面我们来做做材料分析题,有三个题目。

问题一,请合理想象并简要概括上述两个场景的结果。

答:第一个场景的结果:老师很气愤,学生很冷漠,问题依然存在。

第二个场景的结果:老师很气愤,学生有的很惭愧,有的有些反感,有的很平静,从小到大见得多了嘛,有的将老师的话整理成“数学老师八大经典语录,你中几个”,迅速火爆朋友圈。第二次考试结果依旧。

问题二,请分析上述场景中老师的行为并提出你的改进意见。

答:第一个场景中,老师犯了情绪化、用批评代替教育、用惩罚代替惩戒、没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错误,导致没有找到甲学生迟到的问题根源,没有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只是完成了批评惩罚这样一个流程,同时老师自己也非常生气,损害了身体健康。改进意见:老师可以通过侧面了解学生甲在近期是否遇到了重大事件,在甲迟到时应先关心甲,并以平等对话者的身份了解其为何迟到,就迟到所可能产生的对甲本人和对班级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再就如何避免以后迟到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后教育其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确定甲所应当接受的惩戒。

第二个场景中,老师犯了没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情绪化、语言暴力、认为老师讲了等于学生会了等错误。导致试卷讲评基本没有意义,同时老师情绪波动剧烈,损害身体健康。改进意见:老师应当针对学生特点,分析不同学生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然后就其原因寻找解决方案。

问题三,如果对两个场景中的各个老师的幸福指数打分,你认为谁能及格。

答:都不能及格。

这两个场景大家可能会觉得很琐碎。但其实,教师工作,不就是由很多这样琐碎的细节组成的吗?我们讲的很多教学模式、概念,不过是以一种理论对细节进行改造和重组而已。而很多教育名言,比如“爱是教育的灵魂”,“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等等,最终也是要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细节中。而我们的职业幸福以及人生的幸福,也深深根植于这些细节当中。只有当每一个细节都充满快乐和幸福时,我们的工作才会充满幸福感。只有当占据一天时间的一半以上的工作充满快乐时,我们的生活才能算得上快乐。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时刻都充满快乐呢?

其实,关于这个话题的鸡汤实在太多了,什么“亿万人都在转,怎样才能幸福”“让自己快乐起来的十个小技巧”等等,刚开始的时候还觉得味道不错。过了几天遇到类似情况时才发现,这些鸡汤没用啊。渐渐的就对鸡汤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抵触。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觉得,思维方式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动。要解决行动上的问题,必须回归到本质原因——思维方式上,而一般的鸡汤,最多考虑到观念上,没有考虑到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不变,观念是很难改变的。观念不变,行动就很难改变。行动不变,幸福感自然也就遥遥无期了。于是,一般的鸡汤也就成了短时镇痛剂,无法治本。

那么,什么是治本的鸡汤——好的思维方式呢?

我觉得有两条思维方式可以借鉴。一是系统化逻辑化思维,一是对外界、对自身同时剖析的双向思维。

具体的,系统化逻辑化思维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对我们教师而言,有:

1.任何现象,必然有其发生的独特原因,解决问题,要有追问原因的意识,不能光治标,同时要有质疑精神,不能被看似合理的现象所蒙蔽。比如学生打架了,真的就是冲动吗?去年,我带的班上甲乙两学生打架了,调查时甲表示他课间听歌时乙干扰到了他,从而引发语言冲突,逐步激化到打架,乙也这么说,在场的其他同学也这么说。看起来可以定案了,因为这个解释很充分,而大部分学生打架也就是为一些简单到可笑的小事。但真的是这样吗?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甲打乙的时候被人拉开,隔了一节课后突然又打乙,而且打了几拳后在没有别人拉架的情况下停下来了。这不正常啊,这说明他当时很有理性,不是冲动的。他为什么这么有节制地去打人?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于是我不停地追问,终于问出了实情。原来他因为自己成绩差,体育项目上也没有擅长的,担心不能服众,于是想辞去体育委员一职。但我考虑到他是参加了班委竞选当选为体育委员才一个月,且工作上表现不错,同学们是认可的,如果这时候辞职就太没有责任感了,于是没有同意。他为了实现辞职的目的,就制造了一起打架事件,想通过严重违纪来让我罢免他。如果我没有追问意识,如果我没有质疑精神,就可能会成为他的工具,更严重的是,失去了发现他内心邪恶面的机会,失去了教育挽回他的机会,将来等他自食恶果的时候,知道真相的我眼泪也会掉下来。

2.需求、理念决定行动,环境影响行动,设定计划、分析现象时就要先从需求、理念等大方向入手,综合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落脚到细节上。比如怎么工作才能快乐呢?其实应该问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明白了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为了这些追求自己应该做什么,这样就会明白工作中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用考虑的。工作才会充实、有效率,且不受干扰,从而感到一种纯粹的快乐。又比如,免费师范生如果读研,就要写硕士毕业论文。教材的对比分析是一个比较容易上手且很有价值的题目,教育部就有一项重点课题是各国教材对比分析。但是,很多人在写这个题目时都是选几套教材放到一起,开始逐章节甚至逐段落的去对比分析。但我的导师是这么说的,教材,其实是一种教育理念、社会需求和政治需求的综合体现,还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要对比分析教材,应当先分析其所处社会的教育理念、社会需求和政治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教材的使用者、使用要求、使用方法,并考虑当地文化,在此框架下分析教材。这样的教材对比分析才是有价值的。

关于对外界对自身同时剖析的双向思维,其实对外界剖析很容易做到,难就难在对自身的剖析上。对自身的剖析我认为关键在有否定自己的勇气和意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最糟糕的感受,就是不得不怀疑先前深信不疑的东西”。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使得我们倾向于维护自己的原有认识,倾向于发展与原有认识相一致的部分,倾向于寻求符合原有认识的分析和解释。这其实是另外一种封闭,也就是自闭。而自闭是比封闭更可怕的状态,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封闭已经基本不可能,自闭却是难以意识到的,其结果就是停步不前。比如说,多少人能接受“我其实不谦虚”这个评价?又比如,眼见为实这句话其实并不一定正确,已经有大量事实可以证明了。可是,有多少人敢去否定或者愿意去否定这个观念呢?

在讨论了好的思维方式有哪些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获得好的思维方式。

我觉得,可以通过下述途径来获得。

首先就是读书。怎么读呢?思维方式,一般隐含在内容和结构中。比如有些小说中的人物,思维方式就很好,有的观点类书籍,观点很好,透出一种好的思维方式。这些是隐含在内容中。有的则是作者本人的思维方式很好,书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安排很巧妙,这就是隐含在结构中。央视已故制片人陈虻,可以说是柴静白岩松等人的恩师,他在读很多书时只读过渡部分,就是为了看作者是如何思维的。

其次是与人交流,身边的同事朋友,网上的讨论等等,往往都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震撼。

但不管哪些方式,一定要记得我们的目的——锻炼思维方式,享受职业幸福。时刻有这个意识,上述努力才是有价值的。

这时候有句话非常应景,是“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刚才说要时刻记得读书交流的目的是获得思维方式,享受幸福感,就是这个意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是陈虻的话,还有一本书以此命名,北大教授徐泓主编,人大出版社出版,核心内容就是陈虻语录。这本书虽然是讲传媒的,却很值得一看,推荐给大家。

鸡汤到此结束,如果不合口味,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