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分香蕉》教学设计

标签:
教育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分香蕉》教学设计
大雁塔小学
王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分香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时,学生经历“分物游戏”“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对“平均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从本节开始把“平均分”转换为列除法算式表示,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以熟练掌握了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开始接触除法有一定困难,所以要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数一数来体会除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结合“分香蕉”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知道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初步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准备】微课
【学具准备】小棒12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香蕉熟了,小猴欢欢早早就去果园摘香蕉。我们一起数数它摘了多少根香蕉。
生数师摆。
师:欢欢是一只懂得分享的猴子,它要把12根香蕉分给好朋友们,可以怎么分?
生:可以平均分。
师:什么是平均分?
生:每人分的一样多。
师:12根香蕉平均分给几位好朋友,可以怎样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体会除法的意义。
1.理解除法的第一种意义
师:请用你手中的小棒代表香蕉分一分。
学生分小棒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分的结果介绍给大家?
请一生展示并介绍。
师:有什么方法能够更快更好地把你的分法展示给大家呢?
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师:请大家用画图的方法把你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生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分的结果并收起小棒。
师:谁愿意把你分的结果介绍给大家?
学生展示汇报
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
2.引入微课,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1)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板书:12)平均分成2份(板书:2),每份6根(板书:6),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
师:它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观看下面的视频。
(2)学生认真观看微课,学习除法算式的意义。
师:看了这段视频,你学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这个符号叫做除号,它表示分解的意思。
师:你听得真认真!
生2:我知道怎样写除号。
师:你能带领大家一起写一写除号吗?
生2:可以。先写横线,横线要写的平,直,短;再写上点和下点,要写成两个实心圆点。
生齐书空。
师:你真是一位优秀的小老师!
生3:我知道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师:你能说说很黑板上这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
生3:能。在这个算式中,12叫做被除数,2叫做除数,6叫做商。
师根据孩子叙述板书。
师: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自由回答,师小结。
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2表示香蕉的总数,是被分解的;“÷”表示平均分,2表示分的份数,6表示每份的个数。12÷2=6(根)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师:像这样的运算叫做除法,这样的算式叫做除法算式。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2等于6.
板书:读作:12除以2等于6.
师:谁能读读这个算式?
师指名读算式,强调“除以”。
(3)生根据自己的分法列算式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师:你能用除法算式把你的分法表示出来吗?
生独立列式。
生汇报展示,读一读,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3.理解除法的第二种意义。
师:同学们真棒,我要为每个人点赞!我们换个角度观察,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份,我们也可以这样说:12根香蕉,每6根分一份,可以分2份。
师:请大家观察自己的分法,像老师这样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一说:12根香蕉,每
生自由回答,同桌交流。
生边展示边说。
师:12根香蕉(板书:12),每6根分1份(板书:6),可以分成2份(板书:2份),像这样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12÷6=2(份))
指名读算式。
师:在这个算式中,12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生个别回答。
师:你能把你的分法用这样的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尝试把自己的分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生展示讲解。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4.小结:咱们班同学真是太棒了,不但有这么多种分法,而且认识一种新的运算——除法,还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的分法,老师要为你们竖起大拇指。以后我们遇到平均分的问题,比如求每份是多少或求分成了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三、实践操作,拓展思维。
师:小猴欢欢看到大家的表现,想向你们发起挑战,敢接受吗?
生:敢!
师:挑战开始!
1.我会说。
(1)20÷5=4读作(
(2)在16÷2=8中,被除数是(
(3)被除数是18,除数是3,商是6,这个算式是(
2.我会分(分一分,填一填,并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3.分南瓜。
一共有(
(1)把南瓜平均装在6个筐里,每筐有(
列式:
(2)每筐装8个南瓜,需要(
列式: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形式多样,集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枯燥的数字更具情趣,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总结回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除法,你知道哪些关于除法的知识呢?同学们,乘法、除法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在今后的数学学习当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它们,所以我们要学好它们,打下牢固的基础。
(设计意图:学生自我归纳和整理,及时梳理新知。)
【板书设计】
分香蕉
——认识除法
12 ÷ 6 = 2(份)
【课后反思】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2.注重实践与操作,提高课堂参与度。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引入微课教学,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微课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的学习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教学,知道除号的由来、书写格式,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微课教学的引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4.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激励性语言不够丰富,教学设计的内容有些过于饱满,导致部分学生对于本节课的重点掌握的不好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