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用户5599481008
用户5599481008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3积分
  • 博客访问:119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研究

(2016-09-29 15:55:23)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研究

摘要:对于小班幼儿的规则养成教育,如何运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巩固规则养成;如何从教师形式单一、高压控制的说教,转变为幼儿自觉地遵守,是困扰许多一线教师的地方。本研究从幼儿园小班幼儿区域活动规则养成这一具体领域入手,通过实践与反思,从环境创设、师幼互动、长效培养三方面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希望能对一线教师在小班幼儿区域活动规则养成方面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区域活动、规则

区域活动:也称为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观摩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它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设在区角内的操作材料、情景及相应的活动中。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要求。规则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条理。

一、研究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而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则是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活动以其轻松愉悦的氛围,丰富多彩的操作材料,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而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对于刚刚脱离家庭的小班幼儿来说,区域活动对他们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在小班区域活动的开展之初,对于幼儿的规则养成教育,如何运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怎样巩固规则养成,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如何从教师形式单一、高压控制的说教,转变为幼儿自觉地遵守,是困扰许多一线教师的地方。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理论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而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则是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践意义:本研究拟从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规则养成这一点入手,研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规则意识的有效方法和策略,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和作用,便于其他教师借鉴,既有针对性,又便于推广应用,希望可以帮助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对促进其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成长起到一定作用。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特色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本园小班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在区域活动规则养成方面教师的困惑,以及通过具体的区域活动实践探索,形成有效的规则养成步骤、方法,对一线教师开展区域活动能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二)研究内容:

1.根据问卷调查及实地观察,找出教师在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规则养成方面的普遍性困惑。

2.制定初步的解决方案,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形成系统的策略。

(三)研究方法:

1.实地观察法:在区域活动中,观察教师的关于规则养成的指导策略,并根据观察提纲做认真详细的记录,对教师的指导进行分类归纳总结。

2.访谈法:定期与班级教师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对区域活动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的教育行为的描述与反思。

3.问卷法:编制“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规则养成调查问卷”,主要目的是在研究初始对班级教师的规则养成教育行为进行了解,找出教师的困惑。

(四)特色与创新之处:

1.研究内容上:本研究从幼儿园小班幼儿区域活动规则养成这一具体领域入手,以期通过研究对于教师在区域活动规则养成方面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选题新颖,具有针对性。

2.研究方法上:本研究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多种研究手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以使研究结果翔实可靠。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细化课题内容,明确课题界定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而在区域活动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规则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将“规则”与幼儿个体需要联系起来,在具体的活动中形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能遵守的规则。

(二)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区域现状

在明确课题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幼儿园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规则养成现状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并与一线教师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小班幼儿规则养成的现状,规则养成的方法、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撰写《幼儿园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规则养成现状调查分析报告》,为下阶段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三)深入区域观察,扎实开展研究

在区域活动创设中,我们根据区域内容制定了适合小班幼儿的规则,还将规则培养融入活动区域内容之中。如在各个区域我们都会贴上小脚丫或娃娃笑脸,以限制该区的人数,“图书区”我们制作了“轻轻拿、轻轻放”标志,在娃娃家专门设置了放鞋区,在娃娃医院有“请排队等候的标志”,玩具摆放的标示将生活习惯、社会公德等融入其中,使幼儿在游戏中学规则,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坚持每周深入区域进行观察指导,了解幼儿对于各区域规则的遵守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师指导策略。

1.从环境入手,隐含规则

在区域活动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是可以说话的。适宜的环境创设可以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在问卷中我们也体现到,小班教师多以图加文的形式展示区域规则,这一点很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但是,区域里没有相应的提示,孩子很快就会忘记要求。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使他们在任何一个角落都有所收获,这对幼儿自主地形成规则意识大有作用。

1)让环境说话,暗示规则

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规则的暗示包括对每个区活动人数的暗示,操作时间的暗示,操作内容的暗示等。如:小一班在每个区的入口处粘贴进区口袋,每个口袋里插一个进区卡,当进区卡插满时,其他幼儿就不能再进去游戏了。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关注同伴选择游戏和开展游戏的状况,当幼儿的游戏愿望与区域环境有冲突时,学习约束自己,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整个体行为。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暗示可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不带有强制性、命令性、压制性,因而幼儿乐意接受。同时,它对幼儿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暗示诱导幼儿自己去思考和领悟,因此,往往能有“一两拨千斤”的功效。

2)让图示起效,提醒遵守

除了区域规则的张贴以外,我们还可以在区域中利用一些小的图示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如在益智区的分类活动中,我们在每个分类盒上贴上相应的标记,这样不用老师说,幼儿自然明白分类的要求是什么了;在收拾材料时,我们可以在每一个材料筐上贴上相应的标志,如一把剪刀的图形告诉幼儿这是放剪刀之处,圆形的图示提醒幼儿这是圆形宝宝的家。这样幼儿在收拾材料时就不会乱放了。

3)让情境熏陶,内化认识

教师可通过创设秩序井然活动情境,利用情境的约束力来帮助深化幼儿对规则的认识。

如小三班的每个区域间用公交车来连接,所以在每个区域门口的站牌上都贴有画有幼儿排队上车的图片,在幼儿乘车的时候看见图标就记得要排队上车,还将车里的一个座位涂成了黄色,表示要给有需要的人让座。

在有情境的区域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模仿成人,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通过多次的练习,幼儿会逐渐把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变为自己主动的行动,并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

2.师幼共促,完善规则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角活动规则的制订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

1)在活动前明确规则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要求幼儿在活动是务必要遵守的,对于这类规则 ,我们一般在活动前就明确提出来。例如,美工区是幼儿最爱玩的一个区,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约束,对于3岁的幼儿来说,玩过后肯定身上、桌上都是颜料。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前就要向幼儿说明要求。

2)在活动中完善规则

有时幼儿在活动中遇到有关活动规则方面的问题,教师不应急着把解决问题的“答案”告诉幼儿,可以让幼儿在试误中逐渐去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意识。如:在搭积木的时候,在结构区,幼儿经常会因一块积木而争得不可开交,甚至打起来。为此,我请幼儿参与讨论制定建构区的游戏规则,有的说要“小朋友一起玩”;有的说“用什么拿什么,不能占”。

采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活动规则,不仅能让幼儿深刻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后强调规则

在区域活动的评价与分享环节中,教师要及时肯定、鼓励能够遵守规则的幼儿,并且和幼儿一起说说遵守规则的好处,让幼儿知道只有守规矩,大家才能一起玩。帮助幼儿知道在区域中有很多标识可以帮助我们来遵守规则。评价与分享环节就是引导幼儿逐步树立规则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3.正确引导,长效机制

有了规则,不等于幼儿就有了符合规则的行为。还必须让幼儿的主动认识、主动接受,将规则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激发幼儿遵守规则的动机。从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容和发展特点出发,教师可利用多种方法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1)尊重差异,分层指导

对小班幼儿来说,让他们每次都能很好的执行规则是有难度的,而且孩子间也存在性格与能力差异。因此我们要给予幼儿时间与机会,让他们慢慢适应。在区域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自控能力差、易兴奋、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这些幼儿就需要我们老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语言提示,帮助幼儿及时纠正错误行为。

2)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是通过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对错的。如果我们说话不算话,没有遵守一些规则,以后也许就会成为孩子不遵守规则的原因。比如这边老师说要“把垃圾扔到纸屡里”,那边老师自己剪下的碎纸掉在地上,却没有捡起来,这些“不一致”对年幼的孩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3)持之以恒,长效管理

好的习惯不是三两天就能培养好的。因为幼儿的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所以需要老师不断提醒,让幼儿在一天天的成长中,逐步建立规则意识,使规则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四)坚持进行记录,反思结合实践

在每次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认真观察,利用照片、视频等记录,并且填写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活动结束后进行分析与反思,研究措施与解决方法,为下一次区域活动提供抓手,并将想法进行实践检验。对于在实践—反思—再实践中形成的初步经验,进行简单总结,撰写随笔。

此研究工作的开展能以幼儿发展为出发点,从实践上提高了幼儿对规则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表现在: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对于区域规则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有规则意识,教师能够多通道对幼儿进行规则的养成指导,在区域活动观察后进行反思与再实践,区域活动开展更加有效。

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帮助幼儿从小就理解规则,培养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让幼儿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将规则真正内化到心里。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林晖燕,《开展整合性区域活动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4/12

3.樊春青,《浅议区域活动的障碍及解决》[J],山东教育,2001/09

4.洪亚臻,《“区域热”的“冷思考”》[J],早期教育,2005/01

5.彭群霞,《区域游戏中材料的投放与指导》[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03

6.李会敏,《幼儿园区域活动概念辨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6/02

 

 

阅读(582)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