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设计《导体与绝缘体》

(2016-06-22 11:28:12)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长安区第一小学   郭艳维                    一、教材简析:

《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单元的第2课。本课是在学习了简单电路后,应用简单电路制作的检验器对周围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测,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安全用电常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电路秘密的欲望,为继续[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具备了制作检测电路的能力。生活中学生对导电和不导电的物体也有一些了解,但还有待于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目标:

(一)、知道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加以辨认。

(二)、知道人体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科学能力目标: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

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及安全常识.养成认真细致尊重事实的探究习惯。

2、教学难点:认识人体、自来水也是导体。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人体导电仪

学生分组材料:电线、干电池、小灯泡(课前在黑板上用胶带粘上电池盒、小灯泡)铜片、碳棒、塑料、橡皮、插头、木棍。

教师演示材料:学生电源、盐水

六、学法指导:

本课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电路,而且知道一个简单的电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组成。问哪位同学能用一节干电池、两根导线点亮一个小灯泡?(课前在黑板上用胶带粘上电池盒、小灯泡)

生:学生组装。(小灯泡亮了后,教师评价:谢谢你给我们带来了光明,把掌声送给他。)

师:哪位同学能够说说小灯泡为什么亮起来了?

生:电池提供了电能,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来,经过灯泡流回负极,形成一个循环,所以小灯泡亮了。

师:生活中如果不小心将电路中的电线弄断了,灯泡会……?(演示剪断电线)

灯泡灭了。

师:哪个同学能说说小灯泡现在为什么灭了?

生:虽然电池有电,但是因为电线剪断了,电流无法从正极流到负极。

自评:以上环节的设计不仅复习了前几课所学的知识,而且为本课学习埋下伏笔——导体和绝缘体也就是物体容易或是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道理。

师:有什么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

方法一:要把两条断掉的电线接起来。(学生演示是否可行)

方法二:用导体(铜片)把两根线接起来。(学生演示是否可行)

方法三:要把里面的电丝接起来才能亮。(学生演示是否可行)

师:要把电线里面的铜丝碰在一起,灯泡才会亮对不?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电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有什么不同?

生:里面的铜丝能传电,外面的胶皮不导电。

师:电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里面的铜丝能传电,外面的胶皮不导电。(板书设计:出示两个蘑菇屋,一个房顶出示,导体概念:容易导电的物体;另一个房顶出示:绝缘体概念: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设计意图: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以讲授的形式出现,快速简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的探究活动。

(二)认识身边的导体和绝缘体。

1.学习检测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   

师:在你们进教室之前,黑板下方就已经有六种物质等候大家,请大家大声地读出这几种物质。  

生:一起读出: 铜片、碳棒、塑料、橡皮、插头、木棍。

师:这些物质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呢?请把它们送回自己的家,我们可以先预测一下。

生:学生猜测。

师:你们到底谁说了算,你说了不算,他说了不算,就连老师说了也不算。  

生:实验说了算。  

师:对,我们借助什么工具来检测它们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生:我们可以把物体跟刚才的两根电线接在一起。  

师:表扬学生会学以致用,那我们就用三根电线、一节干电池、一个小灯泡组装成电路检测器,用它来检测待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在实验之前老师想给你们温馨提示几点。  

教师强调并演示检测注意事项及步骤:

1)预测并做好记录。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

4)连续重复检测一次。多测一次可以减少失误,这是做科学实验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万一出现第一次和第二次检测结果不一样,那就要再做第三次、第四次。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光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6)把检测完的物品分类放置。  

2.学生实验:检测多种物品  

师:好,我们知道了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现在老师手里有6种物体,到底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呢?我已经把这些物体的名称印在实验记录单上了。请大家来看一看,你认为是导体的在导体下打勾,是绝缘体的在它的下面打勾,有疑问的打个问号。(师示范)  

:强调:老师只给大家提供全部的6种物体,如果同学们检测好了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以后,可以自己寻找材料做研究,比如说可以测测书包里的文具,书本、秀发、衣服等。老师给你们7分钟时间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小组内部如果需要交流,请控制好你们的声音,免得出现噪音。老师给咱们的研究配上一段幽雅的音乐,时间一到,音乐就停下来了,组长立刻就把材料收起来上交,明白吗?实验最安静,速度快的小组可以获得下一实验的优先权。大家可要学会分工与合作呦。  

师:请材料员取材料,我们开始吧!(播放背景音乐)  

3.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丰富概念:       

(给出音乐停止信号)我们检测已经结束,现在我们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说出你们组抽取的物质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说一个后问其他小组有没有异议,无异议的请把这些物质送到家?

:交流补充材料。

:刚才争议最大的物质就是插头,有人说是导体,有人说是绝缘体,我感觉你们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应该说外面是塑料是绝缘体,里面的金属片是导体,如果没有这个塑料我们能用吗?

:不能

:里面的金属片把电送到我们需要的地方,而塑料皮又很好地阻止电流到我们不希望的地方。没办法,人类就是这么聪明,生活中很多工具就是把导体和绝缘体完美地结合起来、各显其能。

(课件出示一些常见的电器工具,让学生说说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师生总结: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不希望有电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三).认识人体、自来水也是导体,学习一点安全用电常识。

师:说道安全用电,生活中有时会看到下列现象,这些方法正确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课件出示用湿布擦拭电器、插座和开关图片、在两个电线杆上晾衣服的图片、一个插座上同时使用多个用电器的图片

师问:水是导体吗?学生猜测

师:我们来检测一下。教师演示纯水、盐水是否导电实验(教师演示实验特意选择:把学生电源直接插在插座上,目的是警示学生千万不能用家庭电路电压直接做实验。)

总结:纯水不导电,盐水能导电,生活中的饮用水并不是纯水,里面有多种矿物质,所以在生活中千万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2.播放捡拾电线的视频

问:发现有人触电了我们有三种选择:一是立即用手去拉,二是用干木棒去拉,三是从树上折下一根树枝去拉?你感觉那种做法安全?

分析方法一:如果人体是绝缘体就行,人体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说说你的理由吧。学生发表意见。

:有谁愿意用自己的身体来做个试验,点亮小灯泡。

教室沸腾,一男生上来检测,灯泡发亮,生鼓掌。

师表扬这位学生有胆有识,勇于开拓,长大绝对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师:男同学是导体,女同学呢?

一女生上来检测,生鼓掌。(女中豪杰)

师:在座的同学,你们有没有不是导体的,让我们也来检测一下,前一排和后一排学生手拉手,形成U字行,第一个和最后同学分别伸出一只手各摸一个人体导电仪的球。

生:被推倒第二次实验浪潮中,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是绝缘体,看来人体确实是导体。

3.教师演示:潮湿的木头也能导电(用人体导电仪)

总结: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去直接救人;年龄小的同学遇到这种情况,应呼喊成年人相助,不要自己处理,以防触电。

教师强调:导体和绝缘体没有严格的界限,绝缘体在有些条件下也会变成导体。家庭电路电压220伏。人的安全电压小于36伏。家庭电路电压远远大于安全电压,所以我们做实验室千万不能用家庭电路电压直接做实验。(在插头处贴上安全用电的标志)

4.课件播放音频:为了节省插座,一个插座插10多个插头引发火灾的播报

总结:把许多电器连接在同一个插座上,可能因绝缘体过热而引发火灾。遇有家用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救火,千万不能用水来灭火。

八、结束新课

: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马上就要过去了,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谈收获。

师:进入冬季,气候干燥寒冷,注意安全用电!

九、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导体与绝缘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